方格精選

【療癒❺步驟】當「需要練習=學不會」,便扼殺了學習的可能性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年暑假過後,女兒們的自學生涯就邁入第六年;而她們在【療癒師的癒兒日誌】粉絲專頁上,透過直播分享學習和成長的歷程,也已經有五年了呢!
經過這些年的經驗累積,我們慢慢堆疊出「找到想分享的事件→透過書寫梳理重點→直播預告&製作圖片→直播」的模式,而女兒們也在過程中磨練表達力。
我,擁有家長和作家的身份,總是會在閱讀完她們的文章後,用對話的方式去確認她們想表達的,然後再協助她們將文章修改地更為順暢。
在這樣的過程中,大女兒也療癒了「因為『還沒自學前,在學校擔任小記者,但文章在指導者的修改下,變得失去自己的視角的經驗』,所以『抗拒被修改』」。也讓「修改」再次回到「學習:讓自己的表達更為貼切」的本質。
但是,前些日子,我又在收到她的文章時,在她身上感受到一股「緊張」的情緒⋯⋯而我會覺得奇怪,也是因為這樣的情緒,已經很久沒出現過了!
我:妳是在緊張嗎?一樣是在害怕內容要被修改?還是在擔心其他的?(感受到情緒,但沒有相應的事件,於是向大女兒拋出開放選項的提問
大女兒:我不知道⋯⋯但的確是有緊張的感覺!目前只知道,不是害怕要被修改(快要哭出來了
我:哇!妳緊張到會想哭呢!但至少我們可以先把一個選項劃掉是因為⋯⋯怕被罵?我不會罵妳啊!還是擔心自己做不好?(我繼續丟出可能的思考路徑
大女兒:嗚⋯⋯(大哭了起來
我:是擔心自己做不好?
大女兒:⋯⋯ ⋯⋯(邊哭邊點頭
看著已經比我還高的大女兒,像個小小孩一樣、蜷縮在椅子上大哭著,我靜靜地陪伴她⋯⋯讓她可以安全地進入自己的情緒中,即使那是讓人感到痛苦的情緒。

👆 步驟❶當前事件與反射性情緒/🧠 大腦的情緒中心:杏仁核


👇 步驟❷回溯原生家庭的初始事件/🧠 大腦裡的海馬迴

我:寫文章,沒有什麼做好、做不好,就是去看~妳的文字有沒有表達到自己想說的,我們就是在學習,學習表達地更好,醬(我靜待到她的哭聲稍停,然後開口

大女兒:我知道啊⋯⋯但是我很不喜歡「學習」!

原來,在大女兒四歲時,爸爸在「不願交出監護權的前提下」與媽媽離婚,然後又因爲無法獨力照顧她和妹妹,讓她接受了奶奶的傳統打罵教育。
雖然媽媽盡快重整好自己,在一年多後便透過打官司爭取她和妹妹的監護權,但那兩年的時間,正好是大腦的蓬勃發展階段,所有的經驗都會累積出對世界的認知。
而這也讓她的心裡烙印上了許多創傷。
其中,和「學習」有關的,更是多得不勝枚舉,例如:掃地、晾衣服、騎腳踏車⋯⋯等等,基本上就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事;而創傷也更因為這樣大量且細微的堆疊,讓她的心隱隱作痛著
某次,四歲的她在學騎腳踏車,因為無法流暢地轉彎而撞上大樹,然後在害怕被責備、被嘲笑、被數落的情況下,沒能誠實地說出自己「還需要練習」的需求,於是惴惴不安地撒了謊。
大女兒:奶奶總是會給我一種「妳應該要一次就學會、一次就做好,不然的話,妳就是笨蛋」的感覺。就算一次就學會,她也覺得那是應該的。
我:但很多事情,都是多練習幾次,就可以學會了啊!
大女兒:奶奶不這麼認為!她會說~如果需要練習才能學會,那就代表著我原本就是不會的。
我:所以⋯⋯如果文章修改,等於需要練習,等於妳是不會的,是這樣嗎?(我把話題拉回「現在」
大女兒:對!(眼淚再次流了下來
我:被這樣認為,很不舒服吧?而且,需要練習真的是很正常的啊!走路都需要練習了!小寶寶,有可能一出生就會走路嗎?每個人都是練習很多次才會的啊!
大女兒:嗯嗯⋯⋯(點點頭後,擦了擦眼淚

👆 步驟❸釋放舊有情緒/🧠 整合右腦的情感左腦的邏輯


大女兒:我想要練習!我不想要再用奶奶的定義了!人怎麼可能不是「一次就學會」,不然就是「不管怎樣就是學不會」?
我:在「學會」和「還不會」之間,是有可以努力、練習的空間的,對嗎?
大女兒:對啊!而且,我因此放棄了很多可以更精熟的事情⋯⋯而且要在懂了一些的時候,就裝作很厲害,然後再來擔心、害怕會被別人發現:其實我不懂的還有很多。
我:喔!這樣的發現真的很重要呢!
大女兒:那我再來把剛剛的文章修改一下!你晚點有時間再幫我看,好嗎?
我:當然好啊!(一口答應

👆 步驟❹用新認知取代舊定義/🧠 用進廢退的神經可塑性


隔天,我們一家四口到其他城市去聽講座;到了下午,我終於有空閒時間,可以再次整理大女兒寫了第二遍的文章。
看過一遍後,我皺著眉頭和太座討論,因為文章的軸線,在最後的結尾處跑偏了⋯⋯而我也順勢地想:如果要大女兒再修改一次,她會不舒服吧?
在一陣討論後,太座說的「你可以相信大女兒,她已經說願意練習了!那如果她還是會覺得不舒服,那也沒關係,我們就是在進去看~這個抗拒是什麼,就好!」,讓我醍醐灌頂,並且在晚上返家時,抽空和她聊了這件事。
我:妳的文章,我還沒放上粉專喔!因為結尾有點跑偏了呢~
大女兒:喔!我大概知道原因啦!那我明天再修改喔!(輕快
大女兒,做出和過去截然不同的反應,甚至迅速地找到「結尾會跑偏」的可能因素,並且訂出修改的期程⋯⋯讓提出修改建議的我,不再感受到「抗拒」的力道。

👆 步驟❺新認知帶來新體驗/🧠 前額葉皮質:對事件擁有新理解


隔天,她很早就起床(平常會睡比較晚 XD),讓自己可以有更多時間來練習修改自己的文章。
在她修改文章的期間,我又和她討論文章的脈絡,而她也敞開地和我對話;然後,在對比不同的結尾後,對於「將結尾聚焦在可達成的短期目標上」取得共識⋯⋯這樣的改變,真是令人舒暢!
也讓我開始期待她的文章啦!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的天性是融入群體,被說「自私」,會有被排擠的感覺,而我們都會極力地避免感受這種痛苦,特別是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更會竭盡所能地去融入「家」這個群體,即便那會讓我們失去自我。
「會被欺負,都是因為我的反應太慢?所以我只能怪自己?」—我被重重的沮喪給壓住。
我是如何建構出「生活中,如果一再發生引發相同負面情緒的事件時,那就是需要療癒了!」的理解的呢?
她:我從來不敢這樣想⋯⋯我覺得「討厭弟弟」的自己好黑暗,我不想要這樣⋯⋯(掩面哭 因應疫情而衍生的居家辦公,讓她除了工作還要情緒勞動,讓人簡直要喘不過氣。
單親媽媽:我的母親總說~他不講話,總比打你們好吧?雖然是這麼說沒錯⋯⋯但我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紅了眼眶
「我真的不知道怎麼樣才算是有把自己照顧好?⋯⋯我好像做什麼都不對⋯⋯」這位體重急速上升、身形跑樣的二寶媽,瞬間泣不成聲。
人的天性是融入群體,被說「自私」,會有被排擠的感覺,而我們都會極力地避免感受這種痛苦,特別是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更會竭盡所能地去融入「家」這個群體,即便那會讓我們失去自我。
「會被欺負,都是因為我的反應太慢?所以我只能怪自己?」—我被重重的沮喪給壓住。
我是如何建構出「生活中,如果一再發生引發相同負面情緒的事件時,那就是需要療癒了!」的理解的呢?
她:我從來不敢這樣想⋯⋯我覺得「討厭弟弟」的自己好黑暗,我不想要這樣⋯⋯(掩面哭 因應疫情而衍生的居家辦公,讓她除了工作還要情緒勞動,讓人簡直要喘不過氣。
單親媽媽:我的母親總說~他不講話,總比打你們好吧?雖然是這麼說沒錯⋯⋯但我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紅了眼眶
「我真的不知道怎麼樣才算是有把自己照顧好?⋯⋯我好像做什麼都不對⋯⋯」這位體重急速上升、身形跑樣的二寶媽,瞬間泣不成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以前的她世界很小,總圍繞的父母;現在的她世界寬廣,充滿了驚奇與樂趣,該學習信任,放手讓她盡情探索了!
Thumbnail
看到一位幼兒園老師分享的溫暖文章,看到她說孩子們如何做得比大人更好,我不禁想起三四歲時的一個片段回憶。 那時爸媽帶我去一個阿姨家,我坐在桌邊不知在做什麼,但我看見爸媽在大聲吵架,然後又看見那個阿姨一副我說不上來的表情,再看看爸媽完全沒有自覺,忽然覺得有點丟臉,冒出一句:「你們要吵回家再吵啦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小時候因為媽媽而哭泣,總與責罵有關,20歲那一年哭泣,卻只是因為一句話。 「從現在開始,媽媽不管妳了。」 談論到媽媽,心情往往複雜的。 小時候對於媽媽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 看不慣媽媽在家庭裡受委屈,但是又習慣了她百般將就 ; 不喜歡媽
Thumbnail
看過動畫《龍貓》嗎?有一幕是小月和小梅的媽媽躺在床上對爸爸說:「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讓人心疼。」畫面裡的母親,表情裡有很多的不捨。因為她明白當孩子表現得成熟懂事,代表內心壓抑了想耍賴、想偶爾不乖、想隨心所欲成為自己的渴望,並且盡量不惹人厭、不造成別人的麻煩。乖巧聽話的好處,是孩子換得了他人的喜愛;但付出
小女兒讀高三時,班上有一位同學,因為努力複習功課,沒時間陪她弟弟玩,卻被父親毆打了很多次。還撂下了一句話:讀書很偉大嗎? 因為臨近考期,小孩也滿十八歲了,我沒時間去跑行政司法程序。所以就讓女兒把她同學帶來社區的圖書室,有時候太晚了,我們就開車載她回家。 有次小朋友突然問我,是不是有點歧視她家?我
Thumbnail
國中時,女兒資質駑鈍,常常很難理解課本文中意思,班導有天把她叫過去,覺得她數理英都沒甚麼問題,為何國文念的這麼痛苦還理解不了。 女兒說:因為我有閱讀障礙。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以前的她世界很小,總圍繞的父母;現在的她世界寬廣,充滿了驚奇與樂趣,該學習信任,放手讓她盡情探索了!
Thumbnail
看到一位幼兒園老師分享的溫暖文章,看到她說孩子們如何做得比大人更好,我不禁想起三四歲時的一個片段回憶。 那時爸媽帶我去一個阿姨家,我坐在桌邊不知在做什麼,但我看見爸媽在大聲吵架,然後又看見那個阿姨一副我說不上來的表情,再看看爸媽完全沒有自覺,忽然覺得有點丟臉,冒出一句:「你們要吵回家再吵啦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小時候因為媽媽而哭泣,總與責罵有關,20歲那一年哭泣,卻只是因為一句話。 「從現在開始,媽媽不管妳了。」 談論到媽媽,心情往往複雜的。 小時候對於媽媽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 看不慣媽媽在家庭裡受委屈,但是又習慣了她百般將就 ; 不喜歡媽
Thumbnail
看過動畫《龍貓》嗎?有一幕是小月和小梅的媽媽躺在床上對爸爸說:「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讓人心疼。」畫面裡的母親,表情裡有很多的不捨。因為她明白當孩子表現得成熟懂事,代表內心壓抑了想耍賴、想偶爾不乖、想隨心所欲成為自己的渴望,並且盡量不惹人厭、不造成別人的麻煩。乖巧聽話的好處,是孩子換得了他人的喜愛;但付出
小女兒讀高三時,班上有一位同學,因為努力複習功課,沒時間陪她弟弟玩,卻被父親毆打了很多次。還撂下了一句話:讀書很偉大嗎? 因為臨近考期,小孩也滿十八歲了,我沒時間去跑行政司法程序。所以就讓女兒把她同學帶來社區的圖書室,有時候太晚了,我們就開車載她回家。 有次小朋友突然問我,是不是有點歧視她家?我
Thumbnail
國中時,女兒資質駑鈍,常常很難理解課本文中意思,班導有天把她叫過去,覺得她數理英都沒甚麼問題,為何國文念的這麼痛苦還理解不了。 女兒說:因為我有閱讀障礙。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