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切片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Fall 2021 | Advanced Architecture design | TKU
建築高等設計-都市設計-廢墟城市
一個沒有地點的地點,是最完美的異質空間
都市的成長無可避免是通往廢墟化的過程,基礎設施亦是支撐都市生存的條件。如何透過基礎設施了解都市,並透過異質空間產生新的生活想像。
議題思考
1983年台北鐵路地下化,市民大道讓出平面空間,理想上縫合了台北市南北向的流動。但交通流動所衍伸的快速車流對該街廓的居民而言反而是一座透明的厚牆,人們僅透過斑馬線短暫穿越此區。我認為高架橋並不該是切開都市紋理,橋下的留白應該被激發潛能。如何透過這彈性的空間,作為此區機能的補給或舒緩。
基地態度:高架橋是一道有透明度的牆/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議題提問與思考

  1. 空間如何連結被切割的都市紋理? 作為都市空間的機能補給或舒緩,以時間軸去探討被需要的空間並轉換而產生
  2. 既有都市框架如何空間再造? 隨著都市逐漸廢墟化的過程,我想透過“易更新”,“容易置入”的裝置來解決空間上的問題。切開都市紋理的厚牆(也是我對高架橋與都市關係的態度)

基地位置

台北捷運的松江南京/南京復興/忠孝新生/忠孝復興所夾出的四方形為基地。基地的區域正是市民大道(上方為台北市東西向快速道路)與建國高架橋交錯之處。

分析

在全組分析基地的基礎設施時,選擇了高架橋作為研究對象。高架橋將基地分割成四個區塊,我們該如何面對?將在個人設計時提出看法。
圖片來源:TKU MA Studio 小組製作/_2021
依循柳公圳形成建國啤酒等產業,逐漸發展出鐵路、市民大道。歷經1983鐵路地下化、數座天橋拆除、高架橋興建而有了現在的都市紋理。那將來一百年這條橫跨基地的十字與被分割的四塊區域將會有甚麼發展?圖片來源:TKU MA Studio 小組製作/_2021
一開始依照高架橋與周圍重要區域劃出十刀剖面,以使用者為LENS去過濾出每一個剖面會產生新的剖面,去思考可以放入哪些program去連結兩旁的活動。先看使用者主要分區在基地哪些地方,在依照對應剖面畫出使用者於此切片(也就是剖面)的使用可能性。
使用者為LENS過濾出每一個剖面所產生新的剖面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再將剖面重新帶入基地檢視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為了重新定義橋下活動,將高架橋兩區的空間數量做整理,以觀察如何在機能上補給或舒緩,也可看出活動對市民大道與建國高架的壓力。BEFORE是現況使用,AFTER是我希望置入活動以造成的擾動。
探討:市民大道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探討:建國高架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預期成果

以mapping重新詮釋我對基地的態度,也就是高架橋這個基礎建設在城市中是一座有透明度的高牆,然後再放入預設的活動預期他與周邊空間的對話。
第一張mapping重新詮釋高架橋這個基礎建設在城市中是一座有透明度的高牆,所以我將橋底下全部塗黑,斑馬線與等待紅綠燈的區域留白。中山女中雖然有大片空地,但不開放進入,因此全部塗黑。AFTER的mapping中,灰色為預期活動置入後可能對周邊造成的直接與間接影響。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策略

兩條高架橋底下最大的介面在於四條臨街面。整理出臨街面活動人潮在時間軸上的變化,重新審視原先預設的活動隨時間變動的可能性。
在台北朝九晚五的日子裡,印象最深的是街區的事件與物件會隨著時間軸產生伸縮。早上餐廳未開門,前面空地有早餐的攤販撐著大傘吆喝。傍晚攤車都回去了,餐廳拉起雨遮作為戶外用餐區。這正是街區使用的特色,活動隨著使用的的差異也相對應的改變。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空間呈現

從前面的歷史分析中,基礎建設與政策隨著時間更迭,我想用吊掛與附加的結構面對城市逐漸廢墟的過程。人們越來越追求便利,空間的彈性需求也被看見。剖面上嘗試以高架橋為主要結構,構建是機能性可伸縮,甚至可直接延伸到住家陽台。右邊剖面帶入多層隔板因應不同時間做開關,區隔固定空間與臨時空間。
左為物流想像,中間為中山女高剖面,右邊為臨近商辦區域剖面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場景想像

先畫出對活動的想像,活動所對應的空間在都市中會呈現怎樣的樣貌。
透視圖再加上橋下空間的地下空間,不是基地破一個洞 圖片來源:張瑋凌_2021
以上為期中評圖整理範圍,須表示都市策略、都市態度與情境想像。下半學期將以此為基礎進行建築設計。明天(11/12)是期中評圖,害我今天雙十一都不能逛蝦皮,比因為正評不能過聖誕節還要傷心。為期七週的一週兩堂設計課真的很硬,而且老師很嚴格,平均上三堂課會有一堂覺得被念得狗血淋頭。但收穫很多,有把大學時期各科目融會貫通在一起的感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3會員
    16內容數
    >_為終端機的圖標,思想的問答平台。跨領域結合/ 程式語言/建築理論/數位應用/環境議題/機器學習/互動裝置/系統科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張瑋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此次徵稿要徵系外套、紙膠帶、隨身碟。 獎金回饋豐富,第一名得主將回饋公關品一份 還有新臺幣400元-900元不等的獎金! 投稿至2021/12/22,趕緊來參與吧! 詳情可參考徵稿連結!
    評圖時間:11月8日9點整開始。8點30分點名並整理場地。 評圖地點:系中庭,現場請準備B組與C組基地模。每人發表時間4分鐘。 收圖時間:11月7日晚上16:00至18:00間,於系圖書室收圖。逾時視為缺交,7折。收圖後於系中庭點名並決定第一輪上台發表名單。
    該篇文章首要為 1.下載python與文字編輯器vs code (Visual Studio Code) 2.撰寫第一支python程式
    本來想換掉圖書館設計的(聽說現在人都不看書了),也本來打算出郵局設計的(但聽說現在人都不去郵局領五倍卷也不去郵局寄開學行李)。 然後突然間,一個新設計題目就出來,總不會有人不去海邊吧(但是大概會嚷嚷,都嘛去小-逼-買-逼逼-再提過去的。)。還真的有點忘記擬這個題目的心路歷程,內容很順利地就成形了
    《如何在果凍上蓋城市》不同於一般建築結構科普類書籍,以類似課本或指南書的編排或敘事方式生硬的傳遞資訊 ,雖然書中含了許多關於結構的知識,但這本書的定位其實比較像是職業分享。
    在討論基地前,先來談談BDSM的歷史,BDSM沒有明確的歷史起源。
    此次徵稿要徵系外套、紙膠帶、隨身碟。 獎金回饋豐富,第一名得主將回饋公關品一份 還有新臺幣400元-900元不等的獎金! 投稿至2021/12/22,趕緊來參與吧! 詳情可參考徵稿連結!
    評圖時間:11月8日9點整開始。8點30分點名並整理場地。 評圖地點:系中庭,現場請準備B組與C組基地模。每人發表時間4分鐘。 收圖時間:11月7日晚上16:00至18:00間,於系圖書室收圖。逾時視為缺交,7折。收圖後於系中庭點名並決定第一輪上台發表名單。
    該篇文章首要為 1.下載python與文字編輯器vs code (Visual Studio Code) 2.撰寫第一支python程式
    本來想換掉圖書館設計的(聽說現在人都不看書了),也本來打算出郵局設計的(但聽說現在人都不去郵局領五倍卷也不去郵局寄開學行李)。 然後突然間,一個新設計題目就出來,總不會有人不去海邊吧(但是大概會嚷嚷,都嘛去小-逼-買-逼逼-再提過去的。)。還真的有點忘記擬這個題目的心路歷程,內容很順利地就成形了
    《如何在果凍上蓋城市》不同於一般建築結構科普類書籍,以類似課本或指南書的編排或敘事方式生硬的傳遞資訊 ,雖然書中含了許多關於結構的知識,但這本書的定位其實比較像是職業分享。
    在討論基地前,先來談談BDSM的歷史,BDSM沒有明確的歷史起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迪化街一段頭尾相距約一公里,這條商街上保留不少老式建築,可以看出有些曾歷經風霜的建築體已經過人為改造美化,但從建築物的外觀仍可欣賞到百年前傳承至今的華麗與洋氣
    Thumbnail
    高雄民族陸橋在鐵路地下化前有兩條較短的陸橋,鐵路地下化後兩條短陸橋被拆除,只保留了主橋。主橋原因未拆除是因為下面是私人土地。高雄民族陸橋的日夜變遷反映了城市交通設施的進步,見證了高雄市的歷史記憶。
    Thumbnail
    翻開台北捷運進出站統計資料,如果把2019年跟2023年作對比,會發現成長率最高的車站,是位於台北市的南港,甚至用上帝視角來看,會發現南港有許多正在興建中的建築。究竟南港是怎麼從以前工業黑鄉的稱號,變成現在台北另一個重要交通樞紐、A級商辦的聚集地?附近又有哪些正在興建中的開發案呢?
    Thumbnail
    本篇你應該學會…… ■台南房地產未來的四大潛力區塊:包含台南在地傳統生活圈東區及北區。 □台南市是台灣都會區罕見沒有「都心轉移」現象之城市,在地人始終執迷「東區」。 ●台南捷運藍線的規劃,符合在地人口及生活需求,也更鞏固「東區」都心地位。 ○未來「平實重劃區」及「巴克禮公園」仍有發展腹地。
    Thumbnail
    在台北市的巷弄裡,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情懷,一種懷念與感嘆交織而成的情緒。那些熟悉的巷弄,曾經是我們成長的場景,是我們無數次的往來穿梭之地。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這些巷弄正在消失,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被冰冷的水泥所掩蓋。這樣的變遷讓我感到驚訝。 回想起過去,這些巷弄是那樣的熱鬧,那樣的生動。每一
    Thumbnail
    什麼是城市?一想到城市最先想到的是哪座城市?紐約、東京還是台北?腦海中是否浮現出交通便捷、商業活動發達、高樓大廈林立、人車多擁擠等畫面?城市為什麼美好,多數人為什麼都嚮往城市?城市是自然產生的的嗎?還是被設計的呢(都市設計)?有可能設計城市嗎?有可能設計只有市中心而沒有郊區的城市嗎?或者說城
    Thumbnail
    這篇談「重劃區的價值」,大家都知道台灣的都更緩慢,現在有「危老」,可能腳步還快那麼一丟丟,但是依然是牛步進行。市區房子就是老公寓、亂停的摩托車、拉得亂七八糟的電線⋯⋯ 「台灣人還要忍受這樣的環境多久?」 板橋算好的了,中永和更擁擠,有些巷子窄到火災都不知道怎麼救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今天去土城找朋友,結果很訝異土城頂埔的發展,目前捷高架正興建中,沿線二側的店面數量也蠻多的,記得印象中那裡的店面原本開店情形是較稀疏的,這次去對看到的變化很有感! 綜合起來,在新北板橋生活50年的我,一路上體驗,城市整體的發展情形: 1、有寬與深二個演化 一方面是縣市熱鬧程度的外擴,如從板橋,
    踩踏  街道應聲碎裂 墜落  城市化為深淵 一眨眼 時空回溯至從前 那時的街尚未染上喧囂 那時的街尚未背上立場 那時的街尚未取上意象 浮現在眼前的 是眷村回憶 沒有金龍 更無星雲 步行於無名的小巷 一望無際的 是人情味 時間帶走了一切 沒有人願意為他們留下故事
    Thumbnail
    位於台北市、超過百年歷史的建成圓環,曾經成為當時台北最大的夜市。但後來因為多項因素的影響下逐漸沒落,就算後來計畫在附近增設一座捷運站,希望讓這裡的人流與商機重新復活,卻沒有成功。究竟建成圓環是如何從巔峰走向沒落的?消失的捷運站原本規劃在哪裡?如果當時有設站成功,能不能讓商圈再次回到以前的盛況呢?
    Thumbnail
    迪化街一段頭尾相距約一公里,這條商街上保留不少老式建築,可以看出有些曾歷經風霜的建築體已經過人為改造美化,但從建築物的外觀仍可欣賞到百年前傳承至今的華麗與洋氣
    Thumbnail
    高雄民族陸橋在鐵路地下化前有兩條較短的陸橋,鐵路地下化後兩條短陸橋被拆除,只保留了主橋。主橋原因未拆除是因為下面是私人土地。高雄民族陸橋的日夜變遷反映了城市交通設施的進步,見證了高雄市的歷史記憶。
    Thumbnail
    翻開台北捷運進出站統計資料,如果把2019年跟2023年作對比,會發現成長率最高的車站,是位於台北市的南港,甚至用上帝視角來看,會發現南港有許多正在興建中的建築。究竟南港是怎麼從以前工業黑鄉的稱號,變成現在台北另一個重要交通樞紐、A級商辦的聚集地?附近又有哪些正在興建中的開發案呢?
    Thumbnail
    本篇你應該學會…… ■台南房地產未來的四大潛力區塊:包含台南在地傳統生活圈東區及北區。 □台南市是台灣都會區罕見沒有「都心轉移」現象之城市,在地人始終執迷「東區」。 ●台南捷運藍線的規劃,符合在地人口及生活需求,也更鞏固「東區」都心地位。 ○未來「平實重劃區」及「巴克禮公園」仍有發展腹地。
    Thumbnail
    在台北市的巷弄裡,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情懷,一種懷念與感嘆交織而成的情緒。那些熟悉的巷弄,曾經是我們成長的場景,是我們無數次的往來穿梭之地。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這些巷弄正在消失,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被冰冷的水泥所掩蓋。這樣的變遷讓我感到驚訝。 回想起過去,這些巷弄是那樣的熱鬧,那樣的生動。每一
    Thumbnail
    什麼是城市?一想到城市最先想到的是哪座城市?紐約、東京還是台北?腦海中是否浮現出交通便捷、商業活動發達、高樓大廈林立、人車多擁擠等畫面?城市為什麼美好,多數人為什麼都嚮往城市?城市是自然產生的的嗎?還是被設計的呢(都市設計)?有可能設計城市嗎?有可能設計只有市中心而沒有郊區的城市嗎?或者說城
    Thumbnail
    這篇談「重劃區的價值」,大家都知道台灣的都更緩慢,現在有「危老」,可能腳步還快那麼一丟丟,但是依然是牛步進行。市區房子就是老公寓、亂停的摩托車、拉得亂七八糟的電線⋯⋯ 「台灣人還要忍受這樣的環境多久?」 板橋算好的了,中永和更擁擠,有些巷子窄到火災都不知道怎麼救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今天去土城找朋友,結果很訝異土城頂埔的發展,目前捷高架正興建中,沿線二側的店面數量也蠻多的,記得印象中那裡的店面原本開店情形是較稀疏的,這次去對看到的變化很有感! 綜合起來,在新北板橋生活50年的我,一路上體驗,城市整體的發展情形: 1、有寬與深二個演化 一方面是縣市熱鬧程度的外擴,如從板橋,
    踩踏  街道應聲碎裂 墜落  城市化為深淵 一眨眼 時空回溯至從前 那時的街尚未染上喧囂 那時的街尚未背上立場 那時的街尚未取上意象 浮現在眼前的 是眷村回憶 沒有金龍 更無星雲 步行於無名的小巷 一望無際的 是人情味 時間帶走了一切 沒有人願意為他們留下故事
    Thumbnail
    位於台北市、超過百年歷史的建成圓環,曾經成為當時台北最大的夜市。但後來因為多項因素的影響下逐漸沒落,就算後來計畫在附近增設一座捷運站,希望讓這裡的人流與商機重新復活,卻沒有成功。究竟建成圓環是如何從巔峰走向沒落的?消失的捷運站原本規劃在哪裡?如果當時有設站成功,能不能讓商圈再次回到以前的盛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