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之事自古困擾大眾,有人是感情專家也有人是「感情問題一律建議分手」。如果前者太雞湯不適合你,來看看著26位作家怎樣擁抱單身擁抱孤獨。可能你會從中有新的領悟,也許是下定決心斷情絲也許是突然發現身邊人原來多麽正常美好。
在現實中也最最最熟識我的人,會知道我是很矛盾的人。我恐懼落單,卻又害怕人超多的場合。我擁抱孤獨,卻又渴望保有社交。我可以很會社交,很愛派對超愛約飯,是老闆出外應酬必備員工。我很少負眾望,但其實過後會感到很累,必需獨處充電。
而我交往過一個男生是很熱烈,但雙方在思考深度上差距太大,只好作罷。分開時他說我很卡夫卡,這是我聽過他說最「文學」的一句話。讀完卡夫卡這一篇,我也終於明白了。我也覺得我之後可以回答其他人「我孤獨得像弗蘭茲・卡夫卡。」因為我對我情人的看法和卡夫卡太像讓前男友感慨,也因為性格太像而有這樣的自我評價
極度的孤獨使我恐懼。實際上,孤獨是我的唯一目標,是對我巨大的誘惑,不是嗎?不管怎麼樣,我還是對我如此強烈渴望的東西感到恐懼。這兩種恐懼就像磨盤一樣折磨著我。
這一段話絕對就是我的寫照之一。我怕極度的孤獨,但又嚮往著孤獨。想要離群索居卻又怕被遺忙,結果每天都活得糾結,每項社交活動該如何選擇取捨都要經過一番深思。
接著讀畢佩索亞,想起先前讀過的小說。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力,來自一點點的神秘感和閒聊間慢慢增加的一點點認知。佩索亞則說「永遠不要靠得太近,這就是高貴。」也解答了我一直對於愛情中,我們到底是在愛甚麼的問題。
我們從來沒有愛過甚麼人。 我們只是愛著我們自己關於何許人可愛的觀念。我們愛自己的觀念,簡言之,我們愛的是自己。
我一直在想的是,我們愛上一個人愛的到底是甚麼?如果真的愛一個人的本質,那為甚有這麽多「因為了解而分開」?我一直覺得說穿了,我們愛的只是自己對一個人的情感投射,愛一種有東西依靠的感覺。佩索亞上面那段話,把所想的有條理地說出來了。整本書除了卡夫卡,最記得就是上面那一段。
Emily Dickinson 的詩是我日記常客。當初一首The soul select her own society,讀的時候有如心底壓箱的話被說出。再讀這篇隨筆,驚覺對愛情的想法上有一些是如此接近,也就明白為何一首詩說到心坎裡。
她的獨身與隱居並不是一個偶然,而是靈魂兜轉一圈回歸自身後作出的抉擇一這抉擇不可干預。也許事實上,這與外界之間的大門,也許未必真如狄金生當下所寫如「石頭」一般堅硬、封閉,其中虚掩的一道,是文字帶給狄金生心靈上的狂喜。
狄金生獨身一世,並非是要將愛情與親密關係從生命中剔除。獨身是一種狀態,繁複與具體的關係剝離,讓情感向著更加魔大、複雜的對象投射,即管此對象未必真的存在。這與書寫的過程有些類近,或許兩者之中都有著高濃度的孤獨特質,從而保持著一種原生的力量一或許這力量是喚起其文字中鮮活、尖銳、痛苦的源頭,帶著創造的特性,也萌生出其他精神赤貧者無法經歷的喜悅之情。
作者上面寫狄金生的兩段話,寫出了我為何喜歡孤獨。為何在眾同事為隔離所苦時,我卻過了整個2021年最幸福滿足的十日。因為,孤獨能讓人不把情感都投射到人身上。讓人能把情感投到自然投到靈感之中,使人看見更多平常看不見的事。
太多的雜音,會令人無法專注自身,對創作者來說是一種打擊。而Harvard Businesses Review表示,不只創作者就算是管理層也有這樣的需要。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獨處。
顯然孤單孤獨會讓人鬱悶出病來,在疫情期間就很明顯。而長期單身一直被放閃也的確讓人無奈。但換個方向看,偶爾擁抱孤獨和自己相處也確實能提升效率,配合冥想和自己對話也許比瘋狂去派對更能減壓。
喜歡芙蘿絲的文字,給我一個[愛心]🧡可以讓我樂上半天 覺得這篇很有用請[追蹤]我和[分享]給朋友 想支芙蘿絲,請[訂閱]或在下面[拍拍手]👏,讓我能夠更專注為大家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