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念集|有時真厭倦社群媒體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被摸透透的喜好?還是會~膩

先承認自己實在花太多時間在滑臉書、IG,樂於追蹤各領域的人們、粉絲專頁。完全成為我的資訊來源,可怕的是,我以為我追蹤很多不同的來源,但事實上會出現的也就那幾個了吧?被喜好偵測了,同溫層也這樣越來越厚。
好比前兩天,邱澤許瑋甯結婚一事,一開始得知很驚喜也開心,點了幾個頁面之後,好像不管怎麼滑都是這個消息;同時尬的是《華燈初上》,Netflix討論社團好多篇討論、新聞、雜誌粉專、藝人們也都在討論,畢竟集結很多名演員,又帶懸疑猜屍體、猜兇手,很難不被討論。
只是重複性太高的時候,真的會覺得膩。還自以為看到相關字就趕快滑掉的話,會不會就會讓臉書以為我不喜歡,就會少推給我了(?)

貌似資訊焦慮,結果都是吃垃圾

懷疑自己有點資訊焦慮,我甚至焦慮到幫自己朋友焦慮。
當好友沒聽過《茶金》;言談間我提到「串流」兩個字,她說那是什麼網路用語,我眼神死;前幾天可看Spotify個人年度回顧,我分享後,她說居然有這種統計!我直接被這三連擊擊到懷疑我們到底怎麼會是好友?溫層怎麼會差這麼多?她的臉書、IG都在滑什麼?還是我們的興趣真的差太多?興趣差太多,怎麼還能當朋友?(鬼打牆回到第一題)而且她也不疑有他,好像不覺得自己不知道這些怎麼了。我資訊焦慮一波,這樣真的是可以的嗎?
儘管社群媒體讓我接收時事、新知,大部分時候算是正面功能,但偶爾滑多了也會覺得無聊,好像也不想點開什麼長文章,都是走馬看花、都是碎片化的資訊,一個回神驚覺時間就這樣流逝,好像一直在吃垃圾食物,飽得很不健康。

社群媒體=個人伸展台?

另一個厭倦點,是關於「展演」。深知人不可能在公開平台呈現每個面向的自己,於是看到的貼文、限動,都只是「我想讓別人看到怎樣的我」,等於是營造、展演。充滿了五光十色、報喜不報憂、旅遊食物美照……。有時,我真的覺得這樣很虛假。
這樣之下,我不吝分享我的哀,就會相對顯得慘淡。而大家不也就喜歡看快樂的、讓人心情好的東西嗎?為什麼我要在那哀哀叫。
我也會分享快樂的東西,但現在這種偏激的時刻,我又會想,我到底在展演個什麼勁、我到底為何要和大家報備我的行程?有人想知道嗎?我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是如何如何的人才PO的嗎?
偏激到很想刪掉那些社群軟體,不想看、也不想分享。這也只是一瞬的念頭,畢竟資訊焦慮的自己不看社群真的會無法活(還是會默默希望能減少一點在上面亂滑的時間)。
我總在PO與不PO之間,與世界賭氣、與自己賭氣。討厭世界、也討厭自己。
嗚嗚,努力不想受社群影響的me,到底該怎麼節制。
avatar-img
37會員
144內容數
生活雜感,很雜的那種。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指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那天下午,同事接起對講話筒,樓下警衛通報,「你們頭家來了。」頭家加頭家娘,兩人難得出巡到我們小小部門,我們還不雙手背在身上、立正排排站好。
該說是一種習慣,還說是一種與自己的約定,就是每週得更新一篇,內容不限。有時會靈感爆發,對,我這週要寫OOXX,還會樂得在手機備忘錄寫下關鍵字,幾個詞等著造出一段文。像是to do list,列滿待辦事項,享受一個一個打勾的爽感。
不動聲色近半年的高中群組,有人傳來iphone精選照片製成的影片,裏頭是我們前一年的聚會畫面。「iphone這個新功能不錯耶。」「蠻溫馨的呀~」「原來已經一年!提醒我們該約了嗎?」我的熱情,不知道是不是佯裝。意外高效率約成下週五晚上,也不意外地總有一兩個人無法到場。
平日午後,特意請半天假,到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參觀「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今天下午到紀州庵文學森林參加《俗女日常》新書會,聽江鵝和黃麗群的對談。兩位從分享各自的骨裂經驗開始。蛤?對,江鵝新書叫作《俗女日常》,大概就是如此瑣碎又貼合凡人的記事吧。
人類在日常中,需要節慶來增添日子的層次,習俗、傳統則具加乘效果。和友人K小姐,在她生日這天,約著一起做手作蛋糕,這個行程已經是第二年。
那天下午,同事接起對講話筒,樓下警衛通報,「你們頭家來了。」頭家加頭家娘,兩人難得出巡到我們小小部門,我們還不雙手背在身上、立正排排站好。
該說是一種習慣,還說是一種與自己的約定,就是每週得更新一篇,內容不限。有時會靈感爆發,對,我這週要寫OOXX,還會樂得在手機備忘錄寫下關鍵字,幾個詞等著造出一段文。像是to do list,列滿待辦事項,享受一個一個打勾的爽感。
不動聲色近半年的高中群組,有人傳來iphone精選照片製成的影片,裏頭是我們前一年的聚會畫面。「iphone這個新功能不錯耶。」「蠻溫馨的呀~」「原來已經一年!提醒我們該約了嗎?」我的熱情,不知道是不是佯裝。意外高效率約成下週五晚上,也不意外地總有一兩個人無法到場。
平日午後,特意請半天假,到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參觀「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今天下午到紀州庵文學森林參加《俗女日常》新書會,聽江鵝和黃麗群的對談。兩位從分享各自的骨裂經驗開始。蛤?對,江鵝新書叫作《俗女日常》,大概就是如此瑣碎又貼合凡人的記事吧。
人類在日常中,需要節慶來增添日子的層次,習俗、傳統則具加乘效果。和友人K小姐,在她生日這天,約著一起做手作蛋糕,這個行程已經是第二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社群媒體引發的焦慮情緒,從個人經歷出發,以社群媒體為舞臺的比喻,分析資訊接收者與內容發布者的焦慮來源。提供對策,強調回歸內涵,持續修煉內力以提升內容質量,並提醒讀者關注自身生活,不必追求虛幻的網路標準,而是選擇對自己有意義的資訊。希望這些思考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面對社群媒體帶來的挑戰。
Thumbnail
近來IG以及微信加了不少網友,想說來認識新朋友拓展一下各種機會,找愛還是討拍我也還在思考我這行為背後的需求,總之,近來跟很多網友有相當多的互動,這一來一往之間許多的對話,都千篇一律的讓我感受是非常煩,但是我的情緒又讓我不死心的一直加新的好友,思考這件事我的反應像是一直想要跟外界有連結,但是之後發現那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我一直覺得資訊太多了。我們每天會不斷地從網路上得到資訊,那一部分是被動的,譬如說,那些最有熱度的新聞事件,他們會突破我原來已經關注的領域,在各個社群網站的河道朝我的方向衝過來。這並不是說我選擇性地看或不看就能夠去避免的。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這幾日因為身體不適,注意力只能短線集中,因而沉迷於常用的SNS。終日刷著不會跳出通知紅點的社群網站APP,反覆進行滑掉重啟的動作,拼命的搜尋各適有興趣的關鍵字,就只是為了要得知更多與自身無關,也無法使人成長的八卦消息與內容。 其實那些東西大多都與我無關,而我僅是看著看著就好像會產生一點連結與共情,
Thumbnail
維持自己的節奏好過社群媒體 越來越覺得看FB的壓力是有點大的,因為很多人都會在FB報告他們的近況,大多是用來報告好的那一面,看著看著好像會跟不上別人,會有一種不舒適的感覺,而且有時會被某一些消息給刺痛到,所以不太想讓自己的頻率變差的話那麼就不要看FB吧! 村上春樹應該是那種不太看FB的人吧!他有
Thumbnail
今天和soulmate持續聊人類圖。 話題來到【真的很討厭社交】這件事。 她說:看到自己的閘門之後才知道,喔~討厭社交是天生的,沒有原因的。她很討厭大團體,很討厭社交,只喜歡在小圈圈裏待著,人一多就好累想回家。 我覺得我和她的感受是一模一樣的,從小我就極度厭惡各種團康活動,參加夏令
Thumbnail
社群媒體的興起帶給我們很大的便利,但也帶來了很多的壓力。在不斷的比較中,我們可能會忽視了自己的光彩,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不要用別人的閃光點來照自己不足的地方,記住你自己也有很棒的閃光點,只是你自己尚未發覺而已。
Thumbnail
本文探討社群媒體引發的焦慮情緒,從個人經歷出發,以社群媒體為舞臺的比喻,分析資訊接收者與內容發布者的焦慮來源。提供對策,強調回歸內涵,持續修煉內力以提升內容質量,並提醒讀者關注自身生活,不必追求虛幻的網路標準,而是選擇對自己有意義的資訊。希望這些思考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面對社群媒體帶來的挑戰。
Thumbnail
近來IG以及微信加了不少網友,想說來認識新朋友拓展一下各種機會,找愛還是討拍我也還在思考我這行為背後的需求,總之,近來跟很多網友有相當多的互動,這一來一往之間許多的對話,都千篇一律的讓我感受是非常煩,但是我的情緒又讓我不死心的一直加新的好友,思考這件事我的反應像是一直想要跟外界有連結,但是之後發現那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我一直覺得資訊太多了。我們每天會不斷地從網路上得到資訊,那一部分是被動的,譬如說,那些最有熱度的新聞事件,他們會突破我原來已經關注的領域,在各個社群網站的河道朝我的方向衝過來。這並不是說我選擇性地看或不看就能夠去避免的。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這幾日因為身體不適,注意力只能短線集中,因而沉迷於常用的SNS。終日刷著不會跳出通知紅點的社群網站APP,反覆進行滑掉重啟的動作,拼命的搜尋各適有興趣的關鍵字,就只是為了要得知更多與自身無關,也無法使人成長的八卦消息與內容。 其實那些東西大多都與我無關,而我僅是看著看著就好像會產生一點連結與共情,
Thumbnail
維持自己的節奏好過社群媒體 越來越覺得看FB的壓力是有點大的,因為很多人都會在FB報告他們的近況,大多是用來報告好的那一面,看著看著好像會跟不上別人,會有一種不舒適的感覺,而且有時會被某一些消息給刺痛到,所以不太想讓自己的頻率變差的話那麼就不要看FB吧! 村上春樹應該是那種不太看FB的人吧!他有
Thumbnail
今天和soulmate持續聊人類圖。 話題來到【真的很討厭社交】這件事。 她說:看到自己的閘門之後才知道,喔~討厭社交是天生的,沒有原因的。她很討厭大團體,很討厭社交,只喜歡在小圈圈裏待著,人一多就好累想回家。 我覺得我和她的感受是一模一樣的,從小我就極度厭惡各種團康活動,參加夏令
Thumbnail
社群媒體的興起帶給我們很大的便利,但也帶來了很多的壓力。在不斷的比較中,我們可能會忽視了自己的光彩,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不要用別人的閃光點來照自己不足的地方,記住你自己也有很棒的閃光點,只是你自己尚未發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