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網路讓你怦然心動嗎?關於社群媒體斷捨離該如何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最近開始清掃自己的社群網路,才赫然發現 —大學時期的我真是個名符其實的嚴重「機(手機)不離身」現代文明病患者,憶起那些年頭,我只要手機一離開視線範圍,就會莫名地感到焦躁不安,用誇張一點的形容就是:「手機雖然不是我的命,但應該可以說是半條命」,我習慣了手機帶給我的便利與大量資訊,我甚至患得患失地去想像自己沒看手機的那些時光裡,會不會遺漏掉什麼重要的訊息或新資訊。可惜偏偏心智未開的我,一點開手機行動數據使用分析後的瀏覽率第一名都是社群網路,當年facebook相當流行,除了開設個人帳號,好好經營個人品牌形象是必須的以外(現在寫起這個卻莫名地想笑),舉凡學校的社群活動,行銷比賽,各類分組作業等都會用到facebook的社團功能(可見當年除了我,許多人都對社群網路相當依賴),當時的我們一窩蜂地擠進社群網路的漩渦,一群人就像成堆的衣服被丟進洗衣機裡攪和,童年單純的人際關係突然間變得很「開放」,那些有關係、沒關係,關係方圓五百里遠的人,只要按下一個「加入好友鍵」通通可以成為「好朋友」,我們誤會了社群網路的本質(我認為只是透過分享得到快樂),自以為世界的距離被縮短,一瞬間被攤平且赤裸的社群文化開始教導我們「如何透過幾個人就能串起你與誰的關係」,可是我真實的感受卻是 — 生活變得越來越忙碌,忙著交真實人生可能都不會碰到一次的朋友,忙著幫成群好友留言按讚,美其名為互相扶持鼓勵,但真實情況卻是在學校裡見到都不見得叫的出名字,對方快跌倒時,我可能還會壞心地先猶豫一下要不要拯救陌生人的這種程度。

兇手是我,是我自己把社群網路使用成這副德行(我相信絕對有人透過社群網路在做非常有意義的事),然而,正因為我的心靈不夠強壯到足以負載與自律,因此,我更不該太常使用社群網路才對!雖然明白地有些晚,但慶幸還不算太遲。娓娓道來我和社群網路交鋒對峙(咦?!不對,應該說「相遇」)的故事—大學時期的我,對於社群網路的成癮可以說是相當病態的,怎麼病態法呢?當時的我在學校滑了整天的手機(部分誇飾法,書還是有在讀的喔),回到家之後的第一個動作不是放書包,而是將電腦開機,並登入facebook,接著,漫無目的地掛上好幾個小時,若真要探究我行為背後的動機,我想是因為我必須藉由這樣的儀式去告訴自己存在的價值,聽起來有點可悲,不過,當時的我,確實是感到活在社群網路裡,比真實世界中更能做自己的那類人。

想要改變自己使用社群網路習慣的第一個契機點是在我大學畢業之後,結束了大學多采多姿的生活,我擁有了第一份工作,工作後的我必須早睡,而日間的工作,其實也不太方便一直划手機,於是,我便開始思考「我為什麼非得用社群網路」呢?那是我第一次開始質疑和想要限制自己使用facebook的頻率。為了現在看似如此之小的問題,我當初可是焦急地轉不出答案,為此還畫了一大張心智圖來分析自己對facebook的使用需求,想了許久,我終於立下決心要慢慢戒斷facebook,我發現自己其實不需要藉由打卡告訴別人我在哪裡,或正在做些什麼事,我也驚覺其實自己不必繼續假想活在社群網路裡的光鮮亮麗,因為社群網路的「正面回饋循環」會讓我們誤以為自己發的每一篇文都真的非常讚(在此解釋:我不是說你的PO文不讚,只是大部分的人在非匿名的社群上都會傾向只給予正面說法,而非真實感受),更糟的是 — 若我們又執著沉迷於「按讚數」或「追蹤人數」的數字攀升,那麼,那種人比人,氣死人的無限較勁遊戲,實在會把人逼瘋,也把初衷弄丟。

經過了好一陣子的實驗,我漸漸發現 — 其實,要減少自己在facebook所花費的大量時間並不如想像困難,從一開始減少每日登入次數,及限制自己在固定時間才能使用等方法,都可以逐漸降低自己對它的依賴,人的依賴,有時或許只是不知不覺養成的(壞)習慣,並非代表我們真正的需要,同時,也正因為欠缺使用社群網路當下的意識感,所以,「限時」及「固定時間使用」的限制性,反而,會幫助我去規劃自己每次進到社群網路的目的性,就算今天只是滑滑動態,看看朋友近況,我也會清楚知道僅有30分鐘,必須妥善做好時間規劃,時間一到就得結束,畢竟,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值得您離開電腦去做的事,例如:洗衣服、做運動、看場電影或摸摸小狗、小貓等。

社群網路日漸多元,與facebook同質性的社群媒體,隨便一 數就有好多個,像是Instagram、Twitter等,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網路服務推陳出新,我想未來亦有可能出現其他時下新興的當紅社群媒體。想當初instagram在我碩班時期掀起了一陣旋風,許多朋友幾乎是聊個幾句後,便逢人就問:「你有ig嗎?可以加一下嗎?」因著這波潮流,我也申請了Instagram帳號,一進到裏頭,連功能都還沒熟悉,我就發現有一堆朋友已經早已開始使用。更奇妙的現象是 — 有許多人在facebook和Instagram會發相同的動態,日子一久,我開始覺得:「那為什麼我必須同時經營使用兩個性質頗為類似的社群網路呢?」因此,我開始了facabook斷捨離行動!為了增強我的決心,我甚至直接將手機裡的 FB APP 刪除,我發現這挺有用的,因為使用手機滑FB會帶給我方便和偶爾為之的快感,但是,如果轉換成只能用電腦登入FB,就會因為有些麻煩,而大大降低我對FB的使用慾望。


raw-image

如今,我的FB已經有將近兩年多的時間完全沒有發文,同時,我也不在依賴藉由在上面瀏覽朋友動態來得知朋友的近況,一方面是現在我只打算使用一種社群媒體(我選擇Instagram,因為相對FB,Instagram是新開的帳號,我已清楚明白要謹慎選擇自己「追蹤」的朋友,和同意「被追蹤」的對象,即是一個「砍掉重練」的概念),另一方面,是因為我思考著:「若只能藉由社群網路才能了解彼此的朋友,或許,我其實也不必擁有這麼多『朋友』,真正的好朋友,對現在的我來說,是能夠偶爾碰面聊天談心,若彼此忙碌,也能透過講通電話或Line彼此關心」,我的社群網路不再需要幽靈人口的朋友,如同我的現實生活中亦不再需要。

身處這個數位資訊爆發的時代,練習簡單生活的課題之一,於我而言,最有挑戰性的就是整理與捨棄我「不需要」、「不想要」或「看了心情不會變好」的數位資訊,比起看得見的文件,我覺得清掃自己的電腦硬碟,以及停止收看對自身無益的資訊內容,更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我告訴自己:「必須拿回接收資訊的主導權」,我不想再隨著推播行銷廣告來接受資訊,我已有能力決定什麼資訊對自己而言是重要的,我亦相信人的眼睛看向哪裡,關注什麼訊息對我們的心靈意識有多麼大的影響。談了許多,於文末我想再次強調:「社群網路並非不好」,而是說,我們應當去思考藉由這個「工具」,對自身或社會環境產生了什麼價值,即便對你而言,你僅是從裏頭獲得了許多快樂,那麼我也覺得足夠了,因為,畢竟這年頭快樂可是比什麼都珍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ily Chen 的沙龍
225會員
234內容數
|The Stories of Our Kitchen| 雖然我能懂一個人做料理的優雅,不過,我偏愛為所愛之人洗手作羹湯的感動。 即便我隻身一人也能好好吃飯品茶,然而,我更著迷和所愛之人分享美食與咖啡的濃情。 如果問我,生活是什麼?我會說:「柴米油鹽醬醋茶,像極了最極致的親密」。
Lily Chen 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6/16
原來,光是我喜歡自己的喜歡,就能夠讓我感到有生活的信心!我能喜歡現在,此時此刻。因為當我想起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給了我自信時,我正坐著練習冥想,我能喜歡彼時,亦能愛上此刻。
Thumbnail
2022/06/16
原來,光是我喜歡自己的喜歡,就能夠讓我感到有生活的信心!我能喜歡現在,此時此刻。因為當我想起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給了我自信時,我正坐著練習冥想,我能喜歡彼時,亦能愛上此刻。
Thumbnail
2022/02/08
平靜的人際關係不會帶給心額外的負擔,就像是很自然而然地找到一個心裡面的空間給它安放,而它也就好好地住在裡頭,毫不燥動,宜室宜居,這是我最想要的人際關係住宅。
Thumbnail
2022/02/08
平靜的人際關係不會帶給心額外的負擔,就像是很自然而然地找到一個心裡面的空間給它安放,而它也就好好地住在裡頭,毫不燥動,宜室宜居,這是我最想要的人際關係住宅。
Thumbnail
2022/01/29
每一個囤積症背後丟不掉的其實是內心的重擔囤積症(Compulsive hoarding)到底是不是病?還是一種壞習慣?當我認識到原來囤積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時,我更認真地去看待及思考自己及母親的儲物問題。
Thumbnail
2022/01/29
每一個囤積症背後丟不掉的其實是內心的重擔囤積症(Compulsive hoarding)到底是不是病?還是一種壞習慣?當我認識到原來囤積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時,我更認真地去看待及思考自己及母親的儲物問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天下雜誌的編輯顧問黃哲斌這幾年在雜誌上的專欄,常常以觀察當下的媒體現況與分析將來的媒體趨勢為主題。 最近一篇寫到「網路社群與現實混成一團,讓人愈來愈厭倦,有少年約定聚會時放下手機,甚至改用不能上網的翻蓋式手機」他認為下一個如同臉書般的盛世恐怕很難再有。 社群媒體剛出現時,承諾一個「更開放、更連結
Thumbnail
天下雜誌的編輯顧問黃哲斌這幾年在雜誌上的專欄,常常以觀察當下的媒體現況與分析將來的媒體趨勢為主題。 最近一篇寫到「網路社群與現實混成一團,讓人愈來愈厭倦,有少年約定聚會時放下手機,甚至改用不能上網的翻蓋式手機」他認為下一個如同臉書般的盛世恐怕很難再有。 社群媒體剛出現時,承諾一個「更開放、更連結
Thumbnail
科技驟變的時代,你的的大腦跟著進化了?跟著退化了?跟著轉型了?跟著變形了?是你用了手機,還是手機用了你呢? 時代的變動物換星移、天地否變,這是身為現代的每個人所感受到的。歷史由猿人、智人來到有文字記載的時代,這是前所未有空前絕後的發明~智能手機,人們至今未知能否駕馭了?或在似真似
Thumbnail
科技驟變的時代,你的的大腦跟著進化了?跟著退化了?跟著轉型了?跟著變形了?是你用了手機,還是手機用了你呢? 時代的變動物換星移、天地否變,這是身為現代的每個人所感受到的。歷史由猿人、智人來到有文字記載的時代,這是前所未有空前絕後的發明~智能手機,人們至今未知能否駕馭了?或在似真似
Thumbnail
經過了121天,第三次恢復使用社群軟體。 IG登出,臉書限制一天使用3分鐘的時間(因為偶爾想寫寫東西) 理由是,擔心自己用不好的方式攝取多巴胺,反而產生更多的焦慮。 看著一篇篇的網路貼文,我沒有在理解文字,也沒有想要社交。 我只是享受著,指尖滑過螢幕的快感,對我來說那是一種制約。
Thumbnail
經過了121天,第三次恢復使用社群軟體。 IG登出,臉書限制一天使用3分鐘的時間(因為偶爾想寫寫東西) 理由是,擔心自己用不好的方式攝取多巴胺,反而產生更多的焦慮。 看著一篇篇的網路貼文,我沒有在理解文字,也沒有想要社交。 我只是享受著,指尖滑過螢幕的快感,對我來說那是一種制約。
Thumbnail
「發現自己常常容易被手機通知聲打斷手邊工作,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機來滑,就算沒有訊息,也會想要打開看一下……」 「自己在FB、Instagram上發文,如果沒有人按讚,會感到難過失落,或是Line被已讀不回的時候,一直盯著手機看,直到對方回覆才安心……」
Thumbnail
「發現自己常常容易被手機通知聲打斷手邊工作,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機來滑,就算沒有訊息,也會想要打開看一下……」 「自己在FB、Instagram上發文,如果沒有人按讚,會感到難過失落,或是Line被已讀不回的時候,一直盯著手機看,直到對方回覆才安心……」
Thumbnail
今年初我做了一個重要的改變(或許對大家來說是小事一件啦~) 那就是刪除我手機上的FB,限制自己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就在早晚工作發文時段 為什麼這麼做呢? 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 社群沉癮症 二、 心情受起伏 儘管曾在書上看過這麼一句話 三、 人生沒有變好 停的第一周不得不說「想滑」的慾望時不時地出現
Thumbnail
今年初我做了一個重要的改變(或許對大家來說是小事一件啦~) 那就是刪除我手機上的FB,限制自己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就在早晚工作發文時段 為什麼這麼做呢? 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 社群沉癮症 二、 心情受起伏 儘管曾在書上看過這麼一句話 三、 人生沒有變好 停的第一周不得不說「想滑」的慾望時不時地出現
Thumbnail
吃飯、睡覺、上廁所都抱着手機 隨時查看所有訊息,朋友動態 當手機長時間沒有響,便會懷疑自己手機是不是壞了 你開始檢查自己的手機,擔心會錯過消息 突然一下訊息通知聆聲,你知道手機沒有壞 不安的心終於.........
Thumbnail
吃飯、睡覺、上廁所都抱着手機 隨時查看所有訊息,朋友動態 當手機長時間沒有響,便會懷疑自己手機是不是壞了 你開始檢查自己的手機,擔心會錯過消息 突然一下訊息通知聆聲,你知道手機沒有壞 不安的心終於.........
Thumbnail
身處這個數位資訊爆發的時代,練習簡單生活的課題之一,於我而言,最有挑戰性的就是整理與捨棄我「不需要」、「不想要」或「看了心情不會變好」的數位資訊,比起看得見的文件,我覺得清掃自己的電腦硬碟,以及停止收看對自身無益的資訊內容,更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我告訴自己:「必須拿回接收資訊的主導權」......
Thumbnail
身處這個數位資訊爆發的時代,練習簡單生活的課題之一,於我而言,最有挑戰性的就是整理與捨棄我「不需要」、「不想要」或「看了心情不會變好」的數位資訊,比起看得見的文件,我覺得清掃自己的電腦硬碟,以及停止收看對自身無益的資訊內容,更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我告訴自己:「必須拿回接收資訊的主導權」......
Thumbnail
當初我用社群媒體,只是為了與朋友交流或分享生活, 現在漸漸失焦了,就覺得沒必要花那麼多時間刷它了。 把握真實世界裡的體驗與分享還是比較實在。:)
Thumbnail
當初我用社群媒體,只是為了與朋友交流或分享生活, 現在漸漸失焦了,就覺得沒必要花那麼多時間刷它了。 把握真實世界裡的體驗與分享還是比較實在。:)
Thumbnail
這個月初,我做了一個決定 — 我決定登出Instagram跟Facebook。
Thumbnail
這個月初,我做了一個決定 — 我決定登出Instagram跟Facebook。
Thumbnail
身為媒體學校畢業的學生,有過就讀”媒體素養”的經驗,臉書的早期使用者(那時臉書尚未在台灣熱紅起來,大部分的使用者是拿來做語言交換或是外國筆友的年代),也不乏會有想展現或分享時時刻刻的心態,不免俗的有段時期相當也依賴臉書,特別是在身處異鄉、外在環境轉換與內心空虛時) 科技是把雙面刃。
Thumbnail
身為媒體學校畢業的學生,有過就讀”媒體素養”的經驗,臉書的早期使用者(那時臉書尚未在台灣熱紅起來,大部分的使用者是拿來做語言交換或是外國筆友的年代),也不乏會有想展現或分享時時刻刻的心態,不免俗的有段時期相當也依賴臉書,特別是在身處異鄉、外在環境轉換與內心空虛時) 科技是把雙面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