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0|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疫情下的台灣農學市集(下)

■文/林宜璇(竹蜻蜓綠市集)
在疫情下,台灣農學市集的因應與消費者的互動形式,在上一篇,筆者從市集與地方經濟串聯,來看248農學市集與楊儒門的努力,以及小食光企劃活動重燃內部凝聚力的竹蜻蜓綠市集。這一篇則介紹五家市集,北中南各有特色,也強化市集團隊的專長而增進。
▲2019年起,水花園團隊開始與誠品、SOGO等商場合作,開啟新展售模式。
▲2019年起,水花園團隊開始與誠品、SOGO等商場合作,開啟新展售模式。

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

綠媒體傳遞綠色消費
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疫情期間休市,靜待台大校方通知,對農友的推廣以粉絲頁為主,報導農友的近況,也鼓勵消費者直接跟農友買。負責人黃俊誠嫻熟媒體出版事業,疫情之下,自創的Green Media/綠媒體,持續發文報導國外能源與疫情因應做法、疫情下的綠色外帶模式。例如可回收的餐具公司,疫情下的便當製作;以及企劃報導專題,例如植物系的大未來。介紹疫情後的科技,介紹農糧食物與植物版圖的變遷,透過新知識鞏固消費者的綠色概念。雖然暫時沒有市集實體,但線上新知與消費者互動是非常重要的管道。
另一部分,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長期與誠品百貨專櫃合作展覽,疫情期間的企劃活動持續進行。例如企劃「台東TO GO」活動,以薑黃、莿蔥、甜龍筍、洛神茶、烏龍茶、釋迦和木鱉果等美食,配合現場冷飯糰、釋迦奶昔教學活動,將台東湛藍海洋與陽光山林的自然風味帶進都會,疫情下更有療癒效果。
▲興大市集2020年底市集家族會議,討論市集限制與未來想像。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持續加溫

預購取菜得來速支持農友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的凝聚力,一向為人所稱讚。疫情下,工作團隊楊文仁以務實方式推出「預購取菜得來速」。這個預購真的不容易,就如他們所說「畢竟市集也是辦了14年才行雲流水,預購取菜就像辦了一場新的市集」。
疫情初期,曾經流行蔬菜箱。了解運作的人都知道,蔬菜箱其實說起來容易,執行的細節很多又有客怨,特別是有機農友生產品項未必符合消費者的期待與習慣。而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團隊願意投入這項耗費人力的服務,真是不容易。一周流程模式,從週一至週三早上收集所有農友品項,週三下午開放表單,週四截單,製作農場需要理貨單,週六理貨、配送、訂單分流不下車取貨。這模式每周踏踏實實地超過三四百張訂單,也因此興大市集持續發文告知消費者配合的方式;包括不得已必須使用大量塑膠袋包裝,以減少接觸感染的風險。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的line,定期密集與消費者溝通。臉書與部落格也持續發文,是很有動能的農學市集。「預購取菜得來速」是工作夥伴持續與農友和消費者雙向溝通,費心費力創作出的新市集模式;一回生,二回熟,漸入佳境。只是大家都很期盼回歸常態實體市集。
▲合樸農學市集冠軍果醬:玫開四度&好食光。

台中合樸農學市集

推廣高品質冷凍即食品
合樸市集陳孟凱博士長期觀察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中食市場」的宅經濟逐逐年成長(見《青芽兒》第97期);除市集運作外,持續串聯生產者與加工者,跨界合作,共同推廣友善的料理加工品,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
以安全、無添加的冷凍熟食料理包,一則增加消費者的飲食選項,二則拓展友善產業鏈的可能。在疫情下,合樸市集寶雲別苑休市,改在樹合苑據點推出「霸霸ㄎㄨㄢˋ」預購站。
「霸霸ㄎㄨㄢˋ」的預購內容,包含蔬果專區、熟食豆干、零嘴、甜點、辣醬冷麵、囤糧專區、手工豆腐、甘酒釀、冷凍魚肉、麵條、麵包、阿嬤的智慧日曬菜乾、調味料專區,以及玫開四度的玫瑰柑橘果醬榮獲世界冠軍,也讓愛好者預購期待。
▲三小市集店舖成為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重要互動橋樑之一,提供線上預購、減少接觸的店取服務。

雲林三小市集

靈活運用線上線下
因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與消費模式,三小市集正構思線上逛市集的可能。在解封前,三小市集推出「直販日」服務,推出預購店取服務,每周日在官網推出下週的蔬果菜單。並善用粉絲頁、IG、部落格與網頁購物串聯,推出「防疫蔬菜箱」。在疫情前,因場地關係,市集暫停了,讓許多粉絲譁然。而市集外的據點成為疫情下重要的場域,主要基地位在雲林斗六,目前在台北大安捷運站也有據點。
雲林三小市集除市集經營,還有店鋪管理與食通信的刊物基礎,又位在農業大本營,洞悉消費者的飲食習慣,推出「防疫蔬菜箱」有不同選單、食用單位與溫層選項,讓消費者各取所需,是非常貼心的設計。
例如:肉肉箱分即食組、自己煮;蔬菜箱分純素、五辛素,999元到1699元不等。而溫層部分,有「蔬菜箱/肉肉箱」低溫專區、「食材箱/水果箱」常溫專區,還有零食箱、水果箱與豆奶箱等。依照季節話題,也提供食譜讓不諳料理的消費者,在疫情下也能按程序製作,享受料理練習樂趣。
因三小市集李宜倩從大學畢業即投入市集,對市集的功能還規劃出企業服務選項,包含季節禮贈品規劃設計、團體產地體驗活動規劃與企業好田計畫CSR解決方案。另外,與學校的合作也持續進行。雲林縣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的學生與「三小市集」合作嘖嘖募資,用一箱蔬菜肉肉箱,守護偏鄉8位鄉樟湖阿公阿嬤的健康。這些新的合作模式,都是線上市集的新方向。
▲微風市集的手染布裝置,讓人感受自然的氣息。即使改在室內,支持微風市集的鐵粉人潮一樣熱鬧滾滾。

高雄微風市集

賦予閒置空間新生命
自2007年由高雄縣政府支持下,微風市集由52位有機農友組成,實力雄厚堅強。目前周六固定在文化市場與新客家文化園區,周日在鳳山婦幼青少年活動中心、蓮池潭物產館等四處。因農友多元,同一天分別在兩區進行市集。而對於市集地點的選定,也有其獨到的準備方向,因此疫情下剛好轉向室內空間發揮;不若台北的水花園市集、新竹竹蜻蜓綠市集與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受到學校規範影響開市。
現任總幹事盧定楠表示,微風市集的地點與高雄各局科室有關。而疫情下能否營運?每個科室認定不一。曾經在高師大有市集因疫情封市,而疫情不確定因素多,為了照顧農友持續生長的蔬果,在微解封時推出蔬菜箱,發展線上訂購及現場販售;依照不同地點,分為外送與自取的費用。但更重要的是,有一個不受政府與學校限制的新場域。
其實尋覓新地點早在一年前就準備了。平時盧定楠會騎機車尋覓備用地點,傳統市場或公共閒置空間都是觀察的範圍。評估方向大致包含租金、可容納的攤位數量、停車的便利性、客群型態。也會評估新地點會有幾個農友願意來?如果農友不來要如何因應?原先的顧客如何兼顧?開發新客人等等方方面面。而當疫情發生時,這些曾經觀察過的地點,因為原先地點休市,微風團隊經「沙盤推演」因應對策,新地點剛好水到渠成。因為一個地點經營顧客不易,許多農友移動到新地點意願有限,因為疫情,反而讓農友有意願進來室內擺攤。
疫情下,6月27日微風市集在新的地點「文化市場」試營運。乾淨明亮的室內市集讓大家耳目一新,而既有的農友攤友配合意願也高。因為不受天候影響,消費者也開心逛市集。室內方向也預見了台灣農學市集的可能性。而戶外與市內的市集有哪些不同呢?現任理事長古文錦觀察到「純室內市集尤其像文化市場,與純戶外樹下市集的氛圍確實不同。室內市集也可呈現環保自然的風格佈置,也適合發展熟食攤位;若同時在戶外擺幾個攤位(下雨時再移到室內),並設有戶外遊憩區,可兼具路過廣告的效果。」
台灣有許多閒置空間有待出租,農學市集若有興趣轉向室內,首先面對的是租金談判。微風市集的經驗或可參考。與房東談金租有技巧。因新地點一切未定,且須花一筆費用整修才能營運,因此建議與房東訂階段契約,第一年試營運,第二年正式費用,然後看實際營運效能再逐年往上調整到原先的租金。且這份合約需經過公證,以保障彼此的權益,也讓市集營運有綜合評估的基礎。

小結:危機即轉機,感謝疫情激發!

台灣的農學市集在疫情之下,化危機為轉機,每個市集因應方式各有所長。台北248市集楊儒門開創東北角的新契機;台北水花園有機農夫長期以綠色媒體為產業發聲;新竹竹蜻蜓綠市集以小食光企劃與podcast製作來凝聚內部並突破同溫層;台中興大有機農夫市集以務實的預購取菜得來速,分流取貨延續農友與消費者的互動;合樸市集推出高品質的熟食因應現代人的飲食習慣;雲林三小市集善用粉絲頁、IG與部落格、網站購物以及食通信的串接;高雄微風市集開創室內市集新方向。這些努力因疫情激發出農學市集的新生命與戰鬥力,可以說因疫情加快了大家調整的腳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2021年無疑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全球在COVID-19疫情衝擊之下,人類經歷了前所未見的生活改變;歷經一年的考驗、磨難和沉澱,希望也可促成更多元的反思和行動。在這專題中,將會看到農夫市集、主婦聯盟合作社、原住民部落,各方如何因應這次的疫情。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