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天賦與努力送你的禮物——你有發出屬於自己最好的聲音嗎?

    在報章媒體上,我們常看到許多早慧的孩子,因為某些契機或是父母親有意培養,開始接觸了音樂、藝術、體育等坊間常稱的才藝項目,後來因為得到名師或是貴人發掘,或是孩子持續的投入,讓他們小小的年紀即站上舞台與運動場上,成為在所屬領域的專業人士,無論是演奏家、藝術家還是運動員。
    我很喜歡看著那些年輕的面孔表演的影片,像是在曼紐因國際小提琴大賽青少年組的參賽者,看著他們稚嫩的臉孔在演奏高難度樂曲時的投入,時而緊閉雙眼、挑眉與微笑,尚在發育中的身體還保有許多值得期待的潛力,但經過長期密集訓練,靈巧的雙手演奏出的樂音,讓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幾百年前創作者所欲表達的情感。
    有人統計過,這些國際大賽的參賽者,大部分人都在5歲前學琴,在平均Junior組(11-15歲)與Senior組(16-22歲)全體參賽者的年齡下,所有參賽者的平均年齡約為15歲,十年磨一劍或許真有幾分道理。
    在社會上屬於天縱英才的他們,或許很早就定位好或找到自己所屬的人生與職涯道路。然而,大部分的人,或許小時候也曾經學過幾項才藝,而才藝之所以稱之為才藝,除了有點興趣探索的意思,或許更多的是雖然無法賺大錢,但可以自娛娛人的實用用途。
    身為一個小時候也沾醬油式學習才藝的過來人,長大後又自己花錢找老師繼續學小提琴的人,在經過小時候單純的興趣探索和長大後的再學習的歷程,我意識到最大的差別就是自己的主動性。
    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學校上了八小時滿滿的課,放學後還繼續去補習學校上過的科目,但經過這樣密集的練習之後,我們或許也沒有成為數學、物理、英文小達人,最常見的是往往在經過每個學習階段的入學考試之後,之前所學的似乎都像被代謝掉的身體雜質一樣,完全不復記憶。
    記得一位小提琴老師曾經說過,「每一把琴無論價格或做工好壞,都能發出屬於這把琴最好的聲音」。然而,是否能讓這把琴發出最好的聲音,就取決於演奏者跟琴的互動,從夾琴、按弦到運弓,每一個細節都是一個變因。弦樂器也是很誠實的樂器,稍微的偏移或是力道使用不當,音色和音量都會有明顯的改變。
    在許多回顧小時候學過的才藝的文章裡,有許多人都說要學好某某才藝很靠天賦,無論是運用、音樂、舞蹈等,但事實上,我們更沒有直視的事實是在天賦之外,那些站在舞台上的人花了多少時間在學習、練習,甚至為了精益求精不惜下重本,飛過大半個地球,就是為了求教於某個知名的老師;把我們視為才藝這件事,主動當作事業在經營,或許這才是他們之所以是表演家的原因。
    而在職場上,跟音樂比賽不同的是我們靠的並非比較像是小提琴、網球、芭蕾舞等單一且個人的技能,而更多的是綜合性而且需要團隊合作的技能,就像是流傳千古的小提琴名家可能只有幾個我們叫得出名字的,但在弦樂周邊推廣的人或許有成千上萬個人,無論是管弦樂團的成員、唱片發行製作人、錄音師、表演策畫人、製琴師,甚至是教導我們把音樂成為可以一輩子受用興趣的老師們。這些綜合不同專業與技能的團隊合作,反而是能讓某個技藝與藝術得以保存下來並流傳的關鍵。
    在職場與人生的各種選擇與學習上,與其關注天賦,或許我們更該把目光聚焦在自己如何用努力發展天賦,以及身為自己生命的樂手,我們是否有演奏出屬於自己最美妙的聲音呢?
    Photo by Joel Wyncott on Unsplash
    Photo by Joel Wyncott on Unsplash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