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黑洞與影像的事件視界(EV)

看見黑洞與影像的事件視界(EV)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 攝影操作手冊10

raw-image
我們看見的並非是黑洞「本身」,而是事件視界外黑洞的影子。我們常常無法看見「本身/真」,因為我們就陷在「本身/真」裡面,於是看見影子便開槍。因此我特別敬佩身在其中卻能看見的人。

截止目前(4月11日20:30),在訊息發佈的24小時內,黑洞照片成為傳散度最高的影像,當然後續網友的創意助攻不少。但另一個極有潛力的引爆點,可能會是中研院這群科學家的拍照手勢,而這張照片及拍攝的人則是幕後英雄。綜觀來看,這張照片並不是獨家照片,在許多媒體中都刊載了,但只有這張跟大家最不相同。

raw-image

如果你是一般讀者,或許不會像我一樣對照片雞蛋裡挑骨頭,但只要你看到開頭這張照片,一定會產生某些感覺,那是一種在照片當作「證據」之外的情境分泌。如果我們再拉大倍率仔細探討,開頭的照片採用微仰拍攝,利用鏡頭的空間壓縮,讓照片的空間感看起來不太「正常」(違背眼睛的透視);人的表情自然多樣是靈活有生命的,訊息上,這些人的社會身份被抹除,會覺得這群人可能是某些人,但不是很確定;最後他們背後的光環更增添了許多神秘氣氛。若用新聞角度來看科學家與黑洞兩者,這張照片是偏重黑洞多一些,其他照片則是偏重科學家或團隊多一些。

而其他類似的照片最重要的是少了一層「意義」,當然不是說意義越多便是越好,但如果你可以增加更多意義並且處理得當,那肯定是一位卓越者要追求挑戰的。過往我們在操作或觀看新聞照片,常常依循著規則行走,在規則失效的年代,我們恰巧有機會可以推展或嘗試新的可能;這並非背棄現有規則,而是我們可以用更自由寬廣的方式來定義操作與觀看。對於視覺疲乏的當代讀者來說,這或許是讓新聞照片或產業回春的配方 — — 我們有能力拍出更豐富的照片、說出更豐富的故事(用多張照片或數位敘事而非強求單張的決定性瞬間)。

raw-image

從圈內人的角度來看,這是第17層地獄的信息發佈記者會(第18層是開錯攝影單),無聊枯躁至極(就像上面的某些照片),要拍出好的影像得耗費洪荒之力、絞盡腦汁。跑過新聞的人就知道,新聞的難就在事件常常是不可逆,特別是新聞攝影這件事,當下站錯了位置、做錯了決定,就會什麼畫面都沒有或窮極平庸。所以經驗與運氣就非常重要。在每一個現場,合格的新聞攝影記者不應該這麼輕易就被打敗(就像上面右下角那張跟別張很不一樣),這不僅是對同行的競爭,對讀者、公司的交代,也是對自己能力的檢驗。每一張好照片都是困難的,運氣只能偶爾用用,這個時代要成名15分鐘並不困難,每次都能創造、追求好的照片才是專業、職業的表現。雖然這點只有同行知道箇中辛苦,但我相信讀者也是有所感的,也必須有所感,當我們的養份持續灌注,讀者也會慢慢有所知覺,影像的好才會被看見與討論。

上面那些大概就是這24小時內,台灣業界所產出的新聞照片,這樣看起是不是覺得有點大同小異跟無聊了?以讀者的角度來說似乎有點可憐了,除了令人療癒的甜甜圈(XD….)之外,讀者能看到的就只有這些了,久了也就井底之蛙了起來。這個現場有可能出現更多影像嗎?或有其他的、獨到的視野嗎?攝影記者絕對是歷史與新聞的科學家,只要我們夠水準,我們就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衝撞讀者的視覺經驗,在歷史上烙印一點痕跡,就像這張廣為流傳的貓眼(XD…..XD….)。我相信時代跟社會都是存在多元的,絕對不是二元或片面的,因此只要你肯看到那個多元的面向、思考它、執行它,那麼不管是從事什麼職業或工作,你都會做得比普遍更好;如果你也能品味這樣的影像,肯定你的生命會更有味道。

raw-image

「黑洞」歷史性曝光,台灣與34組科學團隊協力達陣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黑洞一直是天文學家待解的謎,今天「事件視界望遠鏡」將公開第一張「黑洞影像」,台灣在這項跨時代的歷史任務中,貢獻了關鍵技術。www.twreporter.org


黑洞照片首曝光 台灣團隊支援3座望遠鏡助觀測 | 科技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 CNA
中研院參與跨國計畫,今晚發表首張黑洞影像,共8座望遠鏡參與觀測計畫,中研院除了支援運轉其中3座望遠鏡,還負責資料成像處理和黑洞模型電腦模擬。www.cna.com.tw

全球首張黑洞照片曝光 中研院直播7萬人收看 - 生活
在光與熱的深處,見證宇宙最純粹的黑暗!從未曝光的黑洞照片,在天文物理界跨國團隊接力合作下,今晚9點全球6城市同步發表,由於中研院也參與此項研究計畫的重要成員,台北也能目睹此偉大的一刻。全球首張黑洞照片正式曝光,中研院直播吸引超過7萬人收看。…www.chinatimes.com

愛因斯坦神預言!世界第一張黑洞照片這樣拍出來的... | 時事話題
全球首張黑洞照片,台灣時間昨晚9點7分曝光,包括台北在內共六座國際城市,同步曝光這張令全球觀眾屏息的神祕照片。此一照片不僅支持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也象徵台灣和全世界頂尖科學家聯手,樹立人類歷史的重要里程碑。 ...theme.udn.com

影像曝光!人類史上首度看到黑洞!台灣扮演關鍵角色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首次上稿 21:05更新時間 21:46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今天晚上9點5分首度公開,台灣、比利時、日本、中國、美國、智利6國同步舉行觀測黑洞計畫「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記者會,當黑洞照片公開,現場響起一片掌聲!news.ltn.com.tw

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曝光 中研院:質量為太陽的65億倍--上報
「事件視界望遠鏡全球記者會」於在台灣時間10日晚間9時舉行,台灣方由中研院長廖俊智主持。廖俊智表示,此......www.upmedia.mg

avatar-img
小偉的沙龍
1會員
35內容數
新聞攝影在台灣就如同雞肋,看似重要又不重要,從媒體呈現的架構看起來就是一個圖像世界,事實上就像果蠅的複眼看世界,氾濫而失焦。新聞攝影是另一種白色巨塔,外人看起來巨大而神秘,按圖索驥、緣溪行,或許就能發現箇中天地。就自己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十餘年的心得分享所思所聞,提供觀看新聞影像的多重視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小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意念與影像實踐的落差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急劇擴散,全球大流行導致各國紛紛祭出嚴格的邊境及防疫管制措施,超過35個國家對境內各城市進行外出、聚集禁令。紐約時報在3月23日推出《The Great Empty》影像專題,呈現世界著名城市景點的空無照片,以一連串的景觀震憾讀者的視覺。
看不見的線上博弈帝國--攝影操作手冊10 台灣幾已成為亞洲的線上博弈代工之島,跨國博弈公司如何登台,在法律風險下用高薪徵才?3萬名以上的年輕人又如何進入、深陷這個充滿投機的產業?政府有對策嗎
門打開、人進來 九合一選舉落幕,而襲捲台灣的風暴才正要開始,極圈帶的環境是最佳藉鏡:洋流、冰山和生物。 第17屆卓越新聞獎「2018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得主」李惠仁在頒獎典禮上提了一個想法, ──不同的問法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與解決方法 持續做下去就是了。
意念與影像實踐的落差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急劇擴散,全球大流行導致各國紛紛祭出嚴格的邊境及防疫管制措施,超過35個國家對境內各城市進行外出、聚集禁令。紐約時報在3月23日推出《The Great Empty》影像專題,呈現世界著名城市景點的空無照片,以一連串的景觀震憾讀者的視覺。
看不見的線上博弈帝國--攝影操作手冊10 台灣幾已成為亞洲的線上博弈代工之島,跨國博弈公司如何登台,在法律風險下用高薪徵才?3萬名以上的年輕人又如何進入、深陷這個充滿投機的產業?政府有對策嗎
門打開、人進來 九合一選舉落幕,而襲捲台灣的風暴才正要開始,極圈帶的環境是最佳藉鏡:洋流、冰山和生物。 第17屆卓越新聞獎「2018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得主」李惠仁在頒獎典禮上提了一個想法, ──不同的問法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與解決方法 持續做下去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