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5|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魏晉風雲-江南系霸主,慕容氏】

「北喬峰,南慕容」。 看過金庸《天龍八部》的人,都會知道這個「對聯」。 南慕容跟北喬峰是否齊名?不是今天的重點。 重要的是,慕容復一生心心念念,就是重建祖國。 燕。 這不是戰國七雄之燕,而是五胡十六國之燕。 由鮮卑慕容氏所建。 所以《天龍八部》說,慕容復跟契丹喬峰一樣,都是胡人。 慕容燕國在五胡爭霸期間,反覆滅亡重建,分裂並立。 對他們來說,復國根本是「a piece of cake.」。 但原本屬於大草原民族的鮮卑邊民,是如何進入中國歷史的呢? 在八王之亂開始之前的篇章,我們就已經提到。 這支當時還不叫做「慕容」的東鮮卑部族,早在魏朝就響應司馬懿,討滅遼東偽帝,而展開了漢化。 慕容氏族的建立,跟西晉司馬炎的篡魏,可說是密不可分。 基本上就跟匈奴人一樣,為了真正成為晉朝的一份子,而開始改姓慕容。 氏族的第一個首領,名叫慕容廆。 當年借助西晉的力量,上演了一齣王子復仇記。 而後史書記載,慕容廆打算再跟西晉借兵討伐鮮卑宇文氏,遭到司馬炎無情的拒絕後,就決定翻臉攻打西晉。 完全就是一件沒有邏輯的事。 借不到錢,殺人劫財這很常見。 跟銀行借不到錢然後要收購銀行,這一定本來就別有陰謀。 基於新聞稿是銀行所發,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其實是一統天下的司馬炎,想要逐步消滅境內胡虜。 畢竟在滅吳之前,西鮮卑跟匈奴都對西晉造成了極大傷害。 雖說本是一家,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呼聲,在西晉朝廷裡也是越來越大。 這個隱而不顯的種族歧視,或許才是接下來造成五胡叛亂的最重要原因。 那你說氣候變遷胡人必須南下是不是?當然也是了。 西鮮卑一開始就是因為沒飯吃才叛亂。 但叛亂終究不是入侵。 邊疆政策與儒家真天子思想,才是導致西晉崩盤的最主要禍根。 那西晉伐遼東成功嗎?很可惜司馬懿已經不在了。 出關遠征,就算有漢武帝那等財大氣粗,也得上天賞臉才行。 西晉的新聞稿再次表示,我們擊退了來犯的蠻族,從此雙方就在渤海灣的北口連年征戰不休。 而同時,慕容鮮卑也對遼東地區親晉的國家「扶於」展開攻擊。 當時負責東夷地區的晉將收到消息,大喜啊。 立刻以幫助扶於復國之名,徵收流民,與鮮卑再一次展開大戰。 此戰過後,慕容廆派出了使者訪晉。 「吾先公以來世奉中國,且華裔理殊,強弱固別,豈能與晉競乎?何為不和以害吾百姓邪!」 我們家世代都侍奉你們,並沒有要跟晉爭奪的意思啊,為什麼要來打我呢? 哼,無恥蠻夷愛作戲,對吧? 不過你看我們上面的推測:一開始就是西晉有意滅慕容,新聞稿都是西晉發的。 而慕容唯一留下的文書卻是:為什麼要來打我的老百姓? 所以說那個事情是很明白的,慕容廆被打得一頭霧水,一開始挑起戰火的就不是他。 從司馬炎的本紀中也可以發現,所謂的「鮮卑慕容廆寇昌黎」,就發生在滅吳的隔年,太康二年十月。 而這一次慕容廆請降,發生在太康十年。 經過八年的不上不下,最後「以夷制夷」才勉強達到一個平衡,司馬炎也是趕快下台階了。 沒多久他就死了,不過也不重要。 「以夷制夷」本是司馬懿跟鄧艾所提倡的方針,「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派是相當反對的。 既然已經決定重拾國策,西晉也開始加強扶植其他的鮮卑部族。 這時候被選中的,就是後來的「段部鮮卑」。 怎麼扶植?奉旨搶劫啊。 在西晉邊將的默許下,段部打得慕容部不堪其擾,只能裝孫子納貢給段部。 段部越來越強大,更與接下來鎮守遼西的王浚結親,先一步進入了西晉爭霸史。 慕容部的苦難,則還沒有結束。 隨著晉惠帝的皇位被篡,大鮮卑宇文部也打算從晉土撈點好處。 宇文部不受西晉管轄。 如果說段氏跟慕容部是類似南匈奴的「南鮮卑」。 那麼宇文部、拓拔部這些以大草原為主體的部族,就是「北鮮卑」了。 北鮮卑入侵,所選的對象,自然不是正強盛的段部。 草原法則,慕容部又被當成肥羊了。 但慕容廆怕的,向來是司馬懿再世,中土晉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而來。 所以才對晉朝一再忍讓。 他既然之前敢滅扶於,哪有不敢抗擊宇文鮮卑的道理。 慕容廆鼓舞了部族,勇敢迎戰宇文部十萬大軍,大獲全勝。 這場勝仗,也讓遼東地區產生了改變。 由於段部逐漸深入中土,跑到幽州去。 能夠保衛遼東親晉小族不受大鮮卑侵擾的,誰都知道是這個慕容部。 待到匈奴建漢,起兵亂晉,晉朝所署的遼東官員,也加入了群雄割據,開始互相殘殺。 慕容廆遂自號鮮卑大單于,跳出來「主持公道」。 這邊得聲明一下,慕容廆本人是沒這個魄力的。 主意出自他的兒子慕容翰。 慕容翰認為,現在中國就像春秋時代,最好就是出來當公道伯勤王。 名聲加分,地區討伐戰的私利也可以盡吞。 要注意的是,慕容部很顯然還沒有足夠的認識,知道西晉的統治力已經喪失殆盡。 所以只採取春秋之略,不行戰國之策。 為什麼?因為遼西王浚仍在。 王浚不但是遼東地的嘆息之壁,更是當時西晉名下最強大的軍閥。 眼裡看著王浚跟段部鮮卑,誰也不會相信,西晉早已山窮水盡。 但等到洛陽被破,晉懷帝為匈奴所俘,紙就包不住火了。 王浚自立,時為三分朝廷之一,但手中並無天子。 這時王老闆突然決定大封慕容廆,慕容部自是一致反對。 撐了一陣子,晉愍帝繼位,長安朝廷的封賞來到遼東,慕容廆才領受鎮軍將軍、並昌黎、遼東二國公。 局勢丕變下,支持晉愍帝,就是支持段部鮮卑。 支持段部鮮卑,就是支持東晉。 慕容廆的名字,就這麼出現在晉室北部聯軍共同上表中,請司馬睿稱帝。 更派兵渡海往山東,與徐州祖逖部隊連繫。 是的,北部聯軍南下的道路,為匈奴漢國的石勒所阻。 唯有慕容廆成功以過去孫權與遼東公孫聯合的路線,正式的成為東晉一員。 招牌立起來,慕容廆開始招收幽冀流民。 按照過去漢朝建立屬國的方式,在遼東分設不同郡守。 喔,意思是好像湖南撤退來台灣,全部去住中和。江西來的,全部去住永和這樣的意思。 這表示慕容部是有國族意識的。 中原因各族雜處,產生歧視跟糾紛,導致如今的天下大亂。 看來遼東蠻族,反而略懂略懂? 可以說是也不是。 因為慕容部除了開始建郡分流,也跟著設置官職,一應按照漢人方式。 說白了,就是因為慕容廆任命了漢人謀主。 其中以河東裴嶷為首。 河東裴家,就是西晉開國四大功臣之一,主持晉初官爵設計,同時也是著名地理學家:裴秀的家族。 前不久,漢人才在以夷制夷,打壓慕容部。 現在,慕容部卻採用了漢法撫漢,壯大自己的實力。 事實上,匈奴漢國,石勒勢力,無不是採取這套作法。 只是他們本居中土,就沒有遼東鮮卑來得如此清楚明白了。 大晉朝炸掉了,萬千流離失所的人民,都是資源。 除了少數心理變態的在殺,其他人都是在搶。 誰能最快速最有效的吸收這些資源? 這就是五胡爭霸第一期的重點了。 然而,慕容部以東晉國公的身分,在遼東地區日漸壯大的行為,就被王浚的殘留勢力「崔毖」給眼紅了。 這位崔毖先生也是有點門道,煽動了宇文鮮卑,段部鮮卑,跟高句麗一同來征討慕容部。 慕容廆閉門不戰,先是派人去宇文軍送禮,回來就放出流言:「崔毖昨有使至。」 段部跟高句麗就懷疑,宇文部跟慕容廆與崔毖勾結,實是要消滅他們,急忙連夜撤退。 宇文軍大怒,獨自邀戰,裴嶷則建議慕容廆派出兩個兒子,阿翰跟阿皝迎戰。 阿皝以步兵正面對敵,阿翰則率領鐵騎從旁進攻,大破宇文部,並繳獲皇帝玉璽三紐。 大勝之後,裴嶷就帶著這三顆玉璽,前往建業報捷了。 為什麼宇文部的軍營裡,會有皇帝玉璽? 就算宇文部想要當中國皇帝,也不會叫將軍帶著玉璽去打遼東吧。 計策算不盡,反推最簡單。 還記得當年,司馬炎是怎麼誣陷慕容廆的嗎? 「想要討伐宇文部,借兵不果,起兵叛晉。」 現在送自宇文部繳獲的玉璽,或許就有一個意思:「我們當年想要討伐宇文部,是有道理的啊。」 舊事重提,必有所圖。 慕容廆的意思很簡單,希望晉元帝把過去的恩怨一筆勾銷,讓慕容部成為晉朝北方第一正規軍領袖。 畢竟前面的崔毖+三國,有一半其實都是晉軍。 在晉朝地方治權上,刺史崔毖的權責是高於慕容廆的。 大家都想要名正言順的當皇帝,只有慕容廆在裴嶷的扶助下,目標不是皇帝。 所以是要當刺史?安安穩穩的做遼東霸王? 不是的。 慕容部的目標一直都沒變過。 他們要做霸主,要做齊桓公。 裴嶷的江東行,領回了無數官職,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車騎將軍」。 東漢平定內亂的總指揮官。 此後,慕容廆終其一生,都以東晉「遼東公車騎將軍」的身分努力著。 一直到將歿之前,才派人南下東晉,請封燕王,行大將軍事。 然而,東晉朝議未定,慕容廆就過世了。 於是追贈大將軍(不可世襲),不封燕王(可世襲)。 而遼東公世子慕容皝,嗣爵,加刺史。 東晉朝廷,顯然對慕容廆是有幾分防備之意的。 其中的錯綜複雜,包括北方戰局,包括朝廷政爭,包括價值觀,也不是一時三刻能釐得清。 我們也說不準,如果當時燕王封了出去,東晉是不是就會迎來再次的一統天下。 我們只知道,在曹操與司馬懿之後,必須連帶子孫的行為,才能夠評價一個人。 你如果當了大官,千萬要記得對子子孫孫下毒咒,絕對不能超過你的成就。 這樣,才能成為儒家的偉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接續《新漢演義》,從三國曹魏到東晉滅亡的時代。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