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不滿烏克蘭試圖加入北約,俄羅斯在烏克蘭三面邊境部署10多萬大軍。2022年02月24日,在俄羅斯總統普丁下令在烏克蘭進行「特別軍事行動」後,烏克蘭多個城市已傳出遭到飛彈攻擊,引發全球高度關注。
讓吾憶起,1997年出版一本書《茲拉塔日記——一個薩拉熱窩少女的生活》。茲拉塔是一名小女孩,生活在薩拉熱窩。她於戰爭爆發前幾個月開始記日記,戰爭爆發時,她只有12歲。日記里就只剩下了「戰爭、死亡、傷殘、炸彈、哀怨和悲傷」。
一個從杜布羅夫尼克來的醫學院女學生被打死了。她的鮮血濺在大橋上。她臨死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這是薩拉熱窩嗎?」可怕,可怕,真可怕!另外,雞蛋、蘋果、土豆等東西,杜布羅夫尼克人只能在夢中見到它們。
人們在經歷過擾亂或可怕的事件後,可能會患有這種疾病。它可以透過藥物和療法來治療。人們在經歷過暴力事件、戰爭或是被強盜等事件後可能會患PTSD。如果患有PTSD,會經常做惡夢或產生那個經歷的可怕念頭。
PTSD的主要症狀包括作惡夢、性格大變、情感解離、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慾或疏離感)、失眠、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暴躁易怒、過度警覺、肌肉痙攣、失憶和易受驚嚇。
可辨認的壓力源
生活中是否存在可辨認的壓力源?這個壓力源有可能是短暫發生,也可能持續不斷地存在。
壓力源的例子,可能是毆打、強暴、其他種性虐待、嚴重的身體傷害、拷打、洪水、地震、戰爭等等。多數心理師都相信,成長或居住於情況嚴重的不健全家庭,經常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密切相關。
據說,如果發生以下情況,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會更具破壞力,也更難醫治:創傷事件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比如超過六個月;創傷是由人為造成的;受害者周遭的人否認壓力源或壓力的存在。
心理壓力源的嚴重程度等級
第一級:無。成人的反應是無明顯的心理壓力源;孩童或青少年的反應是無明顯的心理壓力源
第二級:極少程度。成人的反應是輕微違法、小額銀行貸款;孩童或青少年的反應是與家人度假。
第三級:輕度程度。成人的反應是與鄰居爭吵、改變工作時間;孩童或青少年的反應是更換學校老師、新學年。
第四級:中度程度。成人的反應是新工作、摯友死亡、懷孕;孩童或青少年的反應是父母長期爭吵、轉學、至親生病、弟妹誕生。
第五級:重度程度。成人的反應是自己或家人重病、重大財物損失、分居、孩子出世;孩童或青少年的反應是同儕死亡、父母離異、逮補、住院、父母持續而嚴厲的管教。
第六級:極度程度。成人的反應是至親死亡、離婚;孩童或青少年的反應是父母或手足死亡、反覆的身體虐待、反覆的性虐待。
第七級:災難程度。成人的反應是戰爭、毀滅性的自然災害;孩童或青少年的反應是多位家人逝世。
再次體驗創傷與心理麻木
第二種情況是再次體驗創傷,有可能是經歷創傷的回憶反覆侵入腦海、反覆做惡夢等等。再次體驗創傷的症狀,通常有心跳加速、恐慌、冒汗等。
真我的一項重要特徵,是能夠感受並表達情感;假我則否認、掩蓋真正的情感。更進一步的狀況,稱為心理麻木(psychic numbing),這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特徵。可能表現出的症狀包括壓抑、缺乏感覺,抑制或缺少情感表達,時常造成疏離感、封閉、孤獨或疏遠。另一種表現形式,可能減少了對重要活動的興趣。
對於戰爭而言,學者塞馬克(Cermak)在描述心理麻木時寫道:「在壓力極大的時刻,士兵經常被上級要求採取行動,不管他們心裡有什麼感受。他們能否生存,取決於暫時停止感受的能力,以便採取措施,保障自身安全。很不幸地,這也造成他們的自我和感受『分裂』,這個現象不容易痊癒,很難隨著時光流逝而消退。除非進行積極的治療,當事人的情感會持續受到壓抑,辨識感覺的能力減弱,一直覺得自己與周遭事物隔絕,也就是所謂的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以上這些加總起來,就是『心理麻木』。」
過度警戒或過度警覺、倖存者內疚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另一種症狀,可能是過度警戒或過度警覺。這指的是當一個人持續深受壓力影響,心懷恐懼,所以時時刻刻都在提防任何類似的壓力源或危險,密切注意避開的方法。另一種症狀是倖存者內疚,也就是在其他人繼續受創的時候,自己卻逃離或避開某些創傷,因而感到內疚。倖存者內疚會導致當事人覺得自己背叛或遺棄其他人,最後時常造成慢性憂鬱症。除此之外,我相信還有其他幾種因素也會導致慢性憂鬱症,當中最主要的就是內在小孩遭到扼殺。
心中的兩個孩子,總是你被遺忘
「內在孩子」的概念最初是由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所討論,1940 年首次出版《兒童原型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 中,以 child within 指稱兒童原型,他研究自己內在住著孩子般的情感後而提出。
榮格指出,正是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影響我們所做的一切行為與決定。
第一位正式使用「內在小孩」(inner child)的則是米西迪(Missildine),在 1963 年於《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一書所提及。
「內在小孩」由我們經歷過所有無論好壞的記憶和情感構成。當我們在孩提時,尚無能力而依靠照顧者,學習大人並形成「內在小孩」。
不幸的是,內在小孩吸收照顧者的所有言行,讓我們感到一切的安全與不安全,包含負面信念和傷害,對我們的成年期產生各種影響,更對人際關係擁有決定性的巨大力量。
童年時期照顧者(主要照顧者或父母)無形中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情緒反應、人際關係。
《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作者史蒂芬妮.史塔爾(Stefanie Stahl)強調「內在小孩」由「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組成;幸福快樂的童年成就我們的「陽光小孩」,傷害衝突等負面情感則形成「陰鬱小孩」。
兩者並不是二元劃分,陽光快樂的前者,加上有悲傷黑暗的後者,綜合構成「內在小孩」,與我們的潛意識密不可分。
多重人格
產生多重人格的人,經常來自問題嚴重、壓力巨大或極度不健全的家庭。說不定多重人格正是從假我衍生而來,在某種程度上,是源自真我想要表達自己和生存下去的動力。
曾諮商921地震受災戶的成年或孩童,追蹤他們的復原過程,也諮商來自其他問題家庭的成年子女,從這些經驗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共依存症很有可能存在於許多問題家庭。更進一步說,如果以任何形式扼殺真我,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過是諸多後果之一。當我們不允許自己記住、表達感受,拒絕藉助內在小孩的自由表達,來哀悼自己的失落或創傷(無論創傷是真實的,還是有可能發生的),我們就會生病。所以,我們可以將未獲解決的悲傷視為一個光譜,從最輕度的哀傷症狀或徵兆,發展為共依存症,最後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貫穿這道光譜的共通之處,就是真我的表達受到阻礙。
「過了就沒事了」,讓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兒童疏於治療
以美國流行病學來看,在遭受重大災變的兒童中,近3~6成孩童之後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社區調查中,近4成孩童遭遇過某種家庭或社區暴力,約有3~6%的兒童青少年符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診斷。
如何進行治療?首先應確認孩童的壓力源是否已解除,需要社工端、學校端等介入。在非藥物治療部分,兒童年齡層的實證研究較少,目前以認知心理治療為主,舞蹈治療、遊戲治療、動力式心理治療等在臨床上也是考慮選項。
至於藥物上,Clonidine、Inderal等藥物被認為對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身體症狀(Sympathetic hyperarousal)有改善;選擇性血清素受器抑制劑(SSRI),如百憂解,在各類的症狀都有效果;抗焦慮劑的長期效益並不明顯,目前主要是在急性症狀上,建議短期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遭遇急性創傷事件時,病人當下的心理狀況往往極度不穩定,不建議立即深談,避免危害病人的身心健康。治療原則應是給予在環境上、心理上足夠安全的支持,酌量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方法
每個人、任何年齡都可能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可能發生在經歷戰事的榮民、也可能是遭受虐待的兒童,以及經歷過暴力、性暴力、虐待、事故、天災、親人過世…或其他嚴重創傷事件的任何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危險因子:經歷過創傷事件或極端危險的事件、遭受傷害、目睹他人遭受傷害或死亡、童年創傷、感受恐怖、無助或極端害怕、創傷事件後社會支持不足或缺乏、事件後面臨極端壓力,例如失去親密的家庭成員、感到痛苦與受傷、失去工作或居所、曾經有精神疾病病史或藥物濫用紀錄等。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復原因子:尋求他人支持,例如朋友與家人、創傷事件後尋找支持團體、肯定自己面對危險的行動、準備正向處理策略在或在創傷事件過後從中學習、感到恐懼時同時有能力有效應變等。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不一定會單獨發生,有些個案,可能會逐漸變化,或合併產生其他疾病,包含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慢性憂鬱性精神官能症、重度憂鬱症、物質相關疾患,以及身體化疾患。到底會不會合併其他問題,這和個案本身的心理脆弱度,與創傷後個案獲得的介入程度,都有關係。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需要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提供個別化的治療規劃。常見的治療方法可分為心理治療(含特殊治療)與藥物治療。治療的目的有三個方向:改善比較嚴重的情緒障礙、改善相關的身體不適症狀、協助個案回到正常的工作、社交功能等。
心理治療被認為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的首選,心理治療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類別:
第一,支持性心理治療:醫師與治療師傾聽個案傾訴,但不批判也不介入個案想法,反而給予肯定、正向鼓勵。這有助於穩定個案不安的情緒,讓個案能放鬆、安心的接受治療。支持性治療目標在於改善個案症狀、自尊、自我功能及適應技巧。
第二,認知行為治療:透過醫師或治療師晤談,評估個案的特性與可運用的資源,擬定治療的策略,包含心理教育、暴露、認知重建、焦慮管理等。治療方式也會根據創傷事件不同而異。一般認為,認知行為治療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有顯著改善效果。
第三,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解析個案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分離焦慮、兒童期創傷、對治療師的移情表現等,達到改善症狀與幫助個案自我覺察。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特殊治療:(一)動眼減敏重整療法:可以視為變化型的認知行為治療,個案在治療師引導下專心地回憶創傷記憶,同時透過治療師特殊指令,眼睛追蹤治療師的手指移動改變視野。研究指出動眼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個案大腦資訊傳遞與重整,對於重建記憶有一定的幫助;(二)藝術治療:與治療師進行互動式繪畫、雕塑、沙遊;(三)放鬆訓練:藉著想像與自我暗示,達到身體與情緒上的放鬆。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的選擇上,最常使用的藥物是抗憂鬱劑。目前第一線用藥為選擇性血清素受體阻斷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副作用較傳統三環抗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TCA)少。
現有的科學證據指出,SSRIs 對於再體驗及逃避症狀有幫助,對麻木症狀則需要一段時間後才會有反應。SSRIs 在部分人身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是腸胃不適、噁心及性功能障礙。
此外,藥物治療的選擇還需考量個案對於藥物的反應、是否發生合併症,醫師也可能更換或增加其他輔助藥物,例如其他種類抗憂鬱劑、助眠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或抗焦慮藥物。
結語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無可避免地,都承受著大大小小的壓力,包含發生戰爭。壓力不只會影響生活品質,也與身心健康有密切的關係。長期承受壓力是 PTSD 的危險因子,對於這點,我們可以透過壓力管理,培養抗壓性,增加適應能力。
像是進行時間管理、放鬆練習、冥想,培養規律休閒與運動的習慣,讓心情放鬆才能夠思慮清晰地解決煩惱。另外也可以透過填寫自我覺察量表,例如心情溫度計、事件衝擊量表,了解自己或關心周遭的人。
另外要提醒大家,PTSD 個案容易否認與害怕面對創傷經驗,導致不知或不願就醫,導致病症惡化。如果你是 PTSD 個案的家屬,當家人因為症狀,導致無法正常生活或工作時,可以陪著他尋求心理專業人員協助。如果症狀持續惡化,出現負面情緒與自我傷害的想法,則需要陪伴個案尋求精神科醫師診斷。另外,叮囑患者服藥、規律就診也都能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