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TSD時常感到羞恥感,原因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值得,或者其存在根本是個錯誤,因為孩子是全然仰賴依賴者來發展自己活在世界上的安全感和連結感,所以當家長本身令人畏懼,甚至會虐待他,孩子就難以辨識是誰的錯誤。
CPTSD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連結,但回憶卻告訴你建立關係是不安全的,因此患者不容易建立一段正常的關係。
CPTSD患者也容易感覺到麻木或者解離,但是調節情緒是要減少無效情緒(諸如再次陷入情境當中)帶來的傷害,當我們被情緒劫持,會抑制我們的理智思考,這時候建議:
❤️深呼吸
❤️離開現場讓自己恢復冷靜
❤️觀察自己的情緒和心境,思考當下的這些話是否屬實
❤️構想一句短語,在快要失控的時候提醒自己
❤️提高意識來覺察你對他人的情緒衝
擊
我們可以練習擺盪,先找一個舒適的環境,慢慢讓自己接觸(或者回顧)不舒服的事件,讓自己將注意力放在安全與不舒服之間輪流擺盪,藉此來強化我們的容忍度和情緒EQ。
持續性的童年創傷是一種「習得的無助感』,他容易造成悲觀3P:個人化、普遍性、持久性,意即「都是我的錯,我搞砸了一切,我永遠都是這樣。』
因為我們由不可靠的人帶領長大,對自己的經驗通常會以偏概全,會透過有意識的挑戰負向自我對話,相信這些不確實的想法,對自己充滿羞恥感。
羞恥感的特點就是認為自己不郝,在幼兒時期我們全然仰賴照顧者,如果照顧者虐待或者忽視,你的生理驅力想要尋求安全感,則必須從恐懼的源頭取得。
這是一件非常痛徹人心的事實,憶及這些孩子雖然懼怕照顧者,但是卻又期待從這些恐懼的源頭身上獲得安全感。兩種相反的情緒導致了他們對於自我認同、價值觀以及安全感的錯亂。
關於CPTSD有四種反應類型:
戰、逃、僵、討好,受創的孩子基本上會過度使用這四種類型來度過危險。
儘管我們已經長大,還是會使用這四種方式來為自己建築壕溝。
要打破關係依賴,需要有大量的哀悼,只有我們真正哀悼過去受到傷害的自己,我們才有可能從中慢慢康復。
上次諮商的時候,諮商師認為我應該是CPTSD,一開始我非常驚訝,覺得小時候的自己也沒有受虐(打罵),為什麼會算是CPTSD呢?
諮商師告訴我,長期的語言暴力以及情感忽略也算是一種,我回家慢慢閱讀了書籍之後才懂得。我不只幼年,我到現在還持續在這個情緒暴力當中。
雖然現在的我還沒有學會哀悼當時幼小的自己(如此一來你就知道學會哀悼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但是我逐漸可以辨識,什麼是情緒攻擊,了解那些並不是我的錯。慢慢學會建立界線,來真實對待自己的情緒,減少自己去迎合別人的情緒,努力為自己而「戰』。
我期待我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