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坪頂古圳:北台北的活歷史

歷經春節東北季風的摧殘,北部終於享受到陽光的溫暖,四面環山的台北都市人,也不用擔心郊外的糟糕天氣了。
原本希望結著好天氣翻山越嶺繞去北海岸拍拍照的,不過偶然找到陽明山區一個不算冷門的古道:坪頂古道,看著過來人的經驗分享,感覺是個適合消暑的輕鬆路線,所以決定去走走。
不過,真正讓我動心的是這裡藏有三條超越百年的古圳仍然運作著——對於一個居住在瑠公圳原址上的人來說,怎能不心動呢?
坪頂古道上的百年圳道。
坪頂古道上的百年圳道。

基隆河:日人劃分的南北水圳系統

這條坪頂古圳位於台北市士林區平等里,每年一月擠到水泄不通的平菁街櫻花也是在這個平等里之內,換句話說,這一區其實沿路都有許多櫻花可以欣賞,沒必要去那一條小小的巷子摩肩接踵。
清政府時期大量漢人來台移墾,為了因應大量內需,因此出現許多灌溉用的圳道以利土地耕作;十九世紀末日本人來了之後,台灣進入工業化社會,農業逐漸式微,再加上水圳的管理與利益糾紛越來越多、開放式水道容易滋生衛生健康等問題,水圳也就慢慢地被封閉、地下化了。
不過,水圳並沒有消失。
今天許多在水圳原址的排水溝,其實就是原本的圳道改建而成,台北四周的山區更可以看見這些活歷史,我這次去走的坪頂古道就是其一。
日本政府以基隆河為界,以北的圳道系統被整併為「七星水利組合」,以南則劃入鼎鼎大名的「瑠公農田水利組合」,坪頂古道的三座水圳就屬於七星水利組合。

仍在運作的活歷史:古圳、新圳與登峰圳

坪頂古道裡面有三個水圳,分別是坪頂古圳、坪頂新圳與登峰圳:
  • 坪頂古圳 建於1834年,引的是鵝尾山下的坪林溪,由林錦仲、林玄文以及潘聯輝等人開鑿。
  • 坪頂新圳 建於1849年,引的也是鵝尾山下的坪林溪,由附近的農民共同集資興建。
  • 登峰圳 由吳登峰獨資興建於1909年,引的是雙溪與香對溪的溪水。
登峰圳引水處。(筆者攝)
平等里的居民大約是在1741年移入的,由於這裡缺乏水源,所以才開鑿三條圳道引水灌溉;儘管是人工開鑿且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歲月,這三條圳道至今仍然為平等里近60公頃的農地服務著,堪稱活歷史。

從水圳到梯田風景

我那天是從至善路的登山口開始步行、接著大崎頂步道後繞了一圈回到至善路370巷,整趟大約1.3公里,算是非常新手等級的,不過這條步道最好玩的地方在於古圳道與步道是垂直交錯的,所以每到一條圳道你都可以順著圳道找找源頭後再回到主步道上,慢慢走慢慢玩大約花個半天時間。
整個不到最著名的大概就是這個飄有「坪頂古圳」的鐵柵欄,這是平頂古圳穿越俄尾山的通道,一旁還寫著「灌溉水源,請勿洗腳」,不過我看Instagram上一堆打卡照片都是人們在圳道內嬉戲。
穿越鵝尾山的坪頂古圳。(筆者攝)
飲用水源,請勿洗腳。(筆者攝)
坪頂古圳的最高點是「清風亭」,在這裡與「大崎頭步道」交會,就可以順著大崎頭步道下山了,沿途還會看到台北市區少見的梯田景觀。出於好奇,我也和農人們閒聊幾句,他們說他們也就是世居在這,種種高麗菜等蔬菜,也會自己運到外面去賣。
大崎頂步道上的梯田景觀。(筆者攝)
倒是最重要的灌溉水源從何而來卻沒有問,太失敗了,也算是給自己再去一次的理由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