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句話,這裡所講的「斯人」,即「是人」、「此人」;那麼究竟是什麼人呀?
孟子講這句話之前,舉出六位古時的賢人,他們的出身或被提拔時,都是出身寒微,或是處於最艱難的時刻。當中有耕田出身的舜,有做泥工出身的傅說,有賣魚鹽出身的膠鬲,有當過獄官的管仲,有為避難而竄匿的孫叔敖,更有亡國而為階下囚的百里奚。
孟子列舉這六個示例,來說明一個道理,上天要你成才,擔負重任,往往都會先讓你遭受打擊,讓你落難,讓你諸般考驗。人,許多時候都是犯了過,才能對人生有所悔悟。許多時候都是經歷過橫逆打擊,才會奮發圖強。許多時候都是受人白眼、受人奚落,才會警覺振作,才會立志出人頭地。
孟子講這段話,旨在激勵人心,堅忍橫逆。人,往往處於困逆之境,反而能激發求存;相反的,經常處於安逸之時,反而會陷溺墮落。這就是「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的意思。(語出《孟子·告子下15》)
當然,人若能經常反省,經常自覺,經常修己,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庶幾做到不必犯過就能領悟,即使處於安逸,亦能居安思危,而在德行上,力求上進。如此,就可自證人性的尊嚴,自證人格的自由。
有人說:合理的考驗,叫做訓練;不合理的考驗,叫做磨練。
共勉!珍重!
(寫於2020年8月18日於海外)
後話:
以前哪些解釋「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這句話,總覺得不夠貼切。現在筆者重新解說,自己覺得容易理解:
人,往往處於困逆之境,反而能激發求存;相反的,經常處於安逸之時,反而會陷溺墮落。
下一講:百里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文提到孔子的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陸至今仍然普遍指斥為愚民思想;也就是說,民眾(大陸一向只稱為群眾,而不叫做民眾的)只須跟從政令去做,毋須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有些衛道之士,乾脆把這句話重新斷句為: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論語》,自清末民初以來就有學者質疑,而康有為、梁啟超又試圖把原文的句讀(音句豆)重點,以自圓其說。至大陸赤化,有學者為迎合政權,直把夫子這句話,說成愚民政策。文革期間,就以這句話說成愚弄群眾,陳腐落後,因而破壞孔墳,幾乎要鞭屍。至今,大陸仍然普遍批貶孔子這句話是愚民政策。
    究竟親情重要?抑或天下重要? 過去提到葉公說「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的案例,孔子卻不以為然。而在《孟子》裡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見【盡心上35】) 話說孟子有個學生名叫桃應,他問孟子:「舜作為天子,而一向執法嚴明的皋陶(音高遙)為最高的司法官員;假定阿舜的父親瞽瞍殺了人,該怎麼辦呢?」
    前文講到「三不孝」: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也提及曾子說的「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這句話。 從上述所引關於「孝」的內涵,就沒看到有「順」的意思;相反的,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反而是不孝啊! 謹此共勉
    前言 這個文題,過去曾經多次意欲為文;但,經左思右想、徘徊斟酌,始終無法動筆。何解? 一者、陋俗已不合時宜; 二者、要釐清語出的背景; 三者、此語之當今意義。 今終於免強落筆,以寡陋之見,祈各方指正。 二、要釐清語出的背景 這句話原出自《孟子•離婁上26》: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天寬恕,或祈求老天帶領,通通都無補於事。 這則《論語》,非常不好解: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13】
    前文提到孔子的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陸至今仍然普遍指斥為愚民思想;也就是說,民眾(大陸一向只稱為群眾,而不叫做民眾的)只須跟從政令去做,毋須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有些衛道之士,乾脆把這句話重新斷句為: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論語》,自清末民初以來就有學者質疑,而康有為、梁啟超又試圖把原文的句讀(音句豆)重點,以自圓其說。至大陸赤化,有學者為迎合政權,直把夫子這句話,說成愚民政策。文革期間,就以這句話說成愚弄群眾,陳腐落後,因而破壞孔墳,幾乎要鞭屍。至今,大陸仍然普遍批貶孔子這句話是愚民政策。
    究竟親情重要?抑或天下重要? 過去提到葉公說「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的案例,孔子卻不以為然。而在《孟子》裡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見【盡心上35】) 話說孟子有個學生名叫桃應,他問孟子:「舜作為天子,而一向執法嚴明的皋陶(音高遙)為最高的司法官員;假定阿舜的父親瞽瞍殺了人,該怎麼辦呢?」
    前文講到「三不孝」: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也提及曾子說的「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這句話。 從上述所引關於「孝」的內涵,就沒看到有「順」的意思;相反的,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反而是不孝啊! 謹此共勉
    前言 這個文題,過去曾經多次意欲為文;但,經左思右想、徘徊斟酌,始終無法動筆。何解? 一者、陋俗已不合時宜; 二者、要釐清語出的背景; 三者、此語之當今意義。 今終於免強落筆,以寡陋之見,祈各方指正。 二、要釐清語出的背景 這句話原出自《孟子•離婁上26》: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天寬恕,或祈求老天帶領,通通都無補於事。 這則《論語》,非常不好解: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13】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歲末,站在生命的路口, 時而覺得自己是動蕩的湖面, 淺而惶然總是不安。 靜觀大江東去, 淘不盡的仍是纍纍多情。 墨者之所以摩頂又放踵, 是不是無法背對綿延的戰火呢? 孟子若不生於戰國,應是深情之人。 他在無眠或晨起的日子, 也許曾見過夜氣瀰漫澄明的湖。 湖心
    袁宏道云:「知苦必有樂,故不求樂;知樂之生於苦,故不畏苦。」 這種對生命的體悟,的確是充滿了智慧之語。 這麼說來,果真禍福相倚,苦樂相依。 又何必老是在意要離苦得樂呢? 生命裡,我們所遭逢的一切,無論是幸與不幸都有其旨意, 更給了我們許多深思和學習的機會,彌足珍貴。
    Thumbnail
    左傳:疾指人在行為性格上缺陷毛病,如好勇、好貨、好色、驕侈。 譯文:父母對你的那些可能導致家族滅亡的危險行為煩惱。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關於孟子中〈五十步笑百步〉一篇,我最大的疑惑其實是在最後一段: 孟子為何要提及「野有餓莩而不知發」?為何要梁惠王「無罪歲」?從文本來看,我們找不到梁惠王「不知檢」「不知發」的訊息。也找不到他「怪罪凶歲」的句子,他只是以凶年為例,說明自己對人民有盡心。 到底是孟子講話沒邏輯,還是有些話語被隱藏了?
    Thumbnail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六)。  伯牛,孔子學生,魯國人。姓冉名耕,字伯牛。德性好,是孔門德性科四人之一,排名第三。  但好人不命長,伯牛生病了,大概還是不治之症。孔子去看望他,與他見最後一面
    Thumbnail
    有些人的生活很苦,像苦行僧,吃喝睡都很不容易。然而,身而為人,不管家庭環境是好是壞,其實都是在苦中作樂、誤苦為樂。人都有煩惱有擔心,比如擔心自己生病家人生病、擔心工作不保、擔心事業被設計被坑、擔心另一半出軌、擔心孩子不平安、擔心交通、擔心錢不夠用、擔心父母健康,當人就是要承擔這麼多憂愁和不安,而這些
    Thumbnail
    自古斗米養恩、升米養仇,幫一個小忙,很多人湧泉相報,但時時刻刻對人好,反倒有人食髓知味,不幫她時卻生氣起來,彷彿他的失敗皆我們的錯。
    Thumbnail
    歲末,站在生命的路口, 時而覺得自己是動蕩的湖面, 淺而惶然總是不安。 靜觀大江東去, 淘不盡的仍是纍纍多情。 墨者之所以摩頂又放踵, 是不是無法背對綿延的戰火呢? 孟子若不生於戰國,應是深情之人。 他在無眠或晨起的日子, 也許曾見過夜氣瀰漫澄明的湖。 湖心
    袁宏道云:「知苦必有樂,故不求樂;知樂之生於苦,故不畏苦。」 這種對生命的體悟,的確是充滿了智慧之語。 這麼說來,果真禍福相倚,苦樂相依。 又何必老是在意要離苦得樂呢? 生命裡,我們所遭逢的一切,無論是幸與不幸都有其旨意, 更給了我們許多深思和學習的機會,彌足珍貴。
    Thumbnail
    左傳:疾指人在行為性格上缺陷毛病,如好勇、好貨、好色、驕侈。 譯文:父母對你的那些可能導致家族滅亡的危險行為煩惱。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關於孟子中〈五十步笑百步〉一篇,我最大的疑惑其實是在最後一段: 孟子為何要提及「野有餓莩而不知發」?為何要梁惠王「無罪歲」?從文本來看,我們找不到梁惠王「不知檢」「不知發」的訊息。也找不到他「怪罪凶歲」的句子,他只是以凶年為例,說明自己對人民有盡心。 到底是孟子講話沒邏輯,還是有些話語被隱藏了?
    Thumbnail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六)。  伯牛,孔子學生,魯國人。姓冉名耕,字伯牛。德性好,是孔門德性科四人之一,排名第三。  但好人不命長,伯牛生病了,大概還是不治之症。孔子去看望他,與他見最後一面
    Thumbnail
    有些人的生活很苦,像苦行僧,吃喝睡都很不容易。然而,身而為人,不管家庭環境是好是壞,其實都是在苦中作樂、誤苦為樂。人都有煩惱有擔心,比如擔心自己生病家人生病、擔心工作不保、擔心事業被設計被坑、擔心另一半出軌、擔心孩子不平安、擔心交通、擔心錢不夠用、擔心父母健康,當人就是要承擔這麼多憂愁和不安,而這些
    Thumbnail
    自古斗米養恩、升米養仇,幫一個小忙,很多人湧泉相報,但時時刻刻對人好,反倒有人食髓知味,不幫她時卻生氣起來,彷彿他的失敗皆我們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