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
這個文題,過去曾經多次意欲為文;但,經左思右想、徘徊斟酌,始終無法動筆。何解?
一者、陋俗已不合時宜;
二者、要釐清語出的背景;
三者、此語之當今意義。
今終於免強落筆,以寡陋之見,祈各方指正。
一、陋俗已不合時宜
在當今世代,如果仍然還有人執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話,恐怕會被罵為食古不化。工作繁忙,生活緊張,條件未達,機緣不至…實在難言啊!
有人說:
幸福的女人,就是找到了一個樂意將就自己的男人;
幸福的男人,就是找到了自己樂意將就的女人。
你能遇到這種福分嗎?
二、要釐清語出的背景
這句話原出自《孟子•離婁上26》: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不孝有三」,究竟是那三不孝呢?孟子在這章裡,其實並沒有提及的,只是強調「無後為大」而已。根據趙歧所注,三項不孝之事依次為: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頭兩項,現代人一般都不會犯的。問題卻在第三項——不娶無子。
為什麼孟子會突然提到這句話呢?在【離婁】這篇章裡,並沒有交代,而只是短短的一句章則。所以,我們得嘗試理解孟子說這話的目的何在。
另外,這句章則留在後人嘴邊的,卻只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忽略了後面那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原來,孟子說這句話的當時,是替虞舜辯解,他說:
虞舜不稟告父母就擅自娶妻,是因為怕他不通情理的父母不許,以致斷絕了後嗣。故此,君子認為舜之不稟告,猶如已稟告一樣,是合乎禮法的。
為什麼舜的父母會如此不通情理呢?根據《史記•五帝本紀》所載,評舜的父母為「父頑母囂」。
事緣:舜這個母親,原來是個後母。他的父親本是當地有虞部落的酋長,當舜剛出生時,他父親的眼睛卻被天上強光射擊,以致雙目失明,故人稱他為「瞽瞍」。族人於是視舜為不祥,著其母子離開部落。舜的母親是一個賢良淑德,且深明大義的人,自離開族人,自力更生,不但教導舜謀生自立,且教導舜明白事理,甚至以德報怨,還把糧食回報父親和族人,善守人倫。
過去在中化科的篇章裡,提到「人禽之辨」,在那章則裡就提到「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就是這個意思。
由於瞽瞍另立繼室,自此,舜就被後母恨之入骨,誓將舜置之死地而後快。其間,設計火燒,堆土生埋等等;但,舜終能逃出生天,且不怨不恨,還仍舊事父母於義。故時人及後世,均讚賞舜能做到「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好了,我們再仔細看看「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這個人生的兩難題。
「不告而娶」,自然是不義;但同時,在可有後的情況下而無後,恐怕是更不義。故此要權衡輕重,若所犯的義完全不涉及私利,而是為了更高、更深遠的義,即使時人不理解,甚至受到指摘,亦須鼓起道德勇氣,作出明智的抉擇。
也許有人問:怎樣才知道這個是明智的抉擇呢?心安,心安就是明智的抉擇,因為這是良心的抉擇,非為私心也、非為方便也。
三、此語之當今意義}然則,這個「無後不孝」的習俗,在當今世代,是否仍然要執持呢?又若果後嗣是女而不是男的話,是否還是不孝呢?
要反思這兩個問題,首先得問怎樣才是至孝;其次,為什麼要有後嗣。
(1) 怎樣才算是至孝
最簡快易行的,就是尊親。子女對父母事之以心,既不阿意曲從,亦不逆意而為,處處以真切之情關懷,時時以敬服之心相待。尊親,足矣。能做到尊親,其他的——有後與否,明白事理的父母,是不會過於介懷的。
相反的,即使有後嗣,但卻未能做到尊親,難道這還算是孝嗎?
(2) 為什麼要有後嗣
所謂「後嗣」,即是下一代,此中並無特指是男抑或是女,總之就是下一代。傳統文化講的五倫,其中的父子一倫(包含母女),就是讓父子之情,各自真切地流露於日用倫常。其影響如下:
對個人而言,既可呈現出父慈子孝,亦提醒作為子女的,要懂得感恩,飲水思源,此所以「養子方知父母恩」。這就是道德生命的實踐。
對社會而言,人人若能以尊親為大,可使社會風氣趨於淳厚,不致涼薄。
對國家而言,能以孝治天下,民心自然就會歸順。
對文化而言,可使孝道文化,薪火相傳,繼往開來。
故此,有下一代,無論是男或女,都只是體會多一重父母與子女的人倫親情而已。
以上皆屬個人觀點,贊同與否,均不必介懷。
(寫於2020年12月28日)
下一講:孝順是孝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天寬恕,或祈求老天帶領,通通都無補於事。 這則《論語》,非常不好解: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13】
    什麼叫做「讀書人」? 「讀書人」,以筆者的理解,不管是學文史哲的,不管是學理工商的,也不管是學醫護衛的,他們既是知識分子;但,不一定都是讀書人。相反的,不管是學什麼,只要一直潛心做他的學問,而且,而且還關心天下事的,這才叫「讀書人」。 不錯,以仁為己任,是重、是遠;但也不重、不遠。為什麼?
    「如魚得水」這句話,許多人都聽過;可是哪些曾修讀過政治與行政的人,或者哪些直接當政治與行政的人,從其管治的表現,卻無法體會到「如魚得水」這句話的真諦。 其實,儒家的治道是從人性出發、從人性主導,而以民為本、以民為貴。只會便民、養民、保民。此與「如魚得水」這個理念是相通的。 下一講:讀書人的終極關懷
    有位師友來問:孔子愛國嗎?(估計他是離港移英前的一問) 當時毫不思索,即答:孔子當然愛國啦,可他更愛天下人。 現在想起,還是沒說錯。 如果孔子不愛國,他不會放下高職厚祿,憤然離開。如果他老人家不是為天下立心,不是為生民立命,他又何須漂泊走難,飄零各地呢? 「修己以安天下」,共勉共願!
    什麼?談愛國?愛國不是用來談的,而是用行動的。 不錯,真真的愛國,確實是要行動的;而且,很多時候都是忍辱負重地行動的。 愛國,不是道德問題,也不是政治問題;而是人性自發的問題!國愛民,民自然會愛國的! 有人說:不讀中國歷史,就不知道中國過去的偉大;不讀西洋歷史,就不知道中國過去的落後。
    在一個極權的管治下,那到底愚民比較好管治呢?還是智民比較好管治呢?答案大家都知道的。 今天youtube偶然彈出一個大陸的個體戶講「國學」的網臺,說最早提出愚民政策的是老子,他的依據是《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其實,這句話不難解。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天寬恕,或祈求老天帶領,通通都無補於事。 這則《論語》,非常不好解: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13】
    什麼叫做「讀書人」? 「讀書人」,以筆者的理解,不管是學文史哲的,不管是學理工商的,也不管是學醫護衛的,他們既是知識分子;但,不一定都是讀書人。相反的,不管是學什麼,只要一直潛心做他的學問,而且,而且還關心天下事的,這才叫「讀書人」。 不錯,以仁為己任,是重、是遠;但也不重、不遠。為什麼?
    「如魚得水」這句話,許多人都聽過;可是哪些曾修讀過政治與行政的人,或者哪些直接當政治與行政的人,從其管治的表現,卻無法體會到「如魚得水」這句話的真諦。 其實,儒家的治道是從人性出發、從人性主導,而以民為本、以民為貴。只會便民、養民、保民。此與「如魚得水」這個理念是相通的。 下一講:讀書人的終極關懷
    有位師友來問:孔子愛國嗎?(估計他是離港移英前的一問) 當時毫不思索,即答:孔子當然愛國啦,可他更愛天下人。 現在想起,還是沒說錯。 如果孔子不愛國,他不會放下高職厚祿,憤然離開。如果他老人家不是為天下立心,不是為生民立命,他又何須漂泊走難,飄零各地呢? 「修己以安天下」,共勉共願!
    什麼?談愛國?愛國不是用來談的,而是用行動的。 不錯,真真的愛國,確實是要行動的;而且,很多時候都是忍辱負重地行動的。 愛國,不是道德問題,也不是政治問題;而是人性自發的問題!國愛民,民自然會愛國的! 有人說:不讀中國歷史,就不知道中國過去的偉大;不讀西洋歷史,就不知道中國過去的落後。
    在一個極權的管治下,那到底愚民比較好管治呢?還是智民比較好管治呢?答案大家都知道的。 今天youtube偶然彈出一個大陸的個體戶講「國學」的網臺,說最早提出愚民政策的是老子,他的依據是《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其實,這句話不難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左傳:疾指人在行為性格上缺陷毛病,如好勇、好貨、好色、驕侈。 譯文:父母對你的那些可能導致家族滅亡的危險行為煩惱。
    Thumbnail
    從前有一位老阿嬤,總是勸自己的孫女不要嫁人,孫女心想,阿嬤自己都嫁人,也生了七八個小孩,卻勸她不要嫁人,難道阿嬤要養她嗎?女孩當時三十歲,沒有對象,但是對婚姻很嚮往,希望找到一個優秀的男人共組家庭。 幾年後,孫女結婚了,不久之後老阿嬤也往生了。婚後的孫女經歷柴米油鹽各種生活壓力,以及與婆家人磨
    Thumbnail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Thumbnail
    求子,其實不是一個家庭的故事,而是二至三位夫婦的求子事件揉在一起的故事,故,可以獨立閱讀亦可連載劇情。 一直苦於無法生育的尚先生及佟小姐,他們一直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孩子,但奈何命運捉弄人,既上次迎請嬰靈孩子回去之後,雖然過程相處融洽卻跟這孩子始終有緣無分,最終只能選擇讓嬰靈投胎並祝福他,我始終覺得
    Thumbnail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大禹是後人對他的尊稱。因治理洪水有功,舜禪讓帝位於他。他則將帝王傳給了他的兒子,將傳賢的禪讓制改為傳子的家天下。但一直有人懷疑大禹及夏朝只是傳說,並不真實存在。因為至今沒有發現夏朝的考古證據。如果夏朝和大禹不存在,那『三過家門而不入
    Thumbnail
    我們常常說,血濃於水、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等等字句來形容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但是這彷彿由天註定的緣份,到底有沒有個起始點?我認為是有的,剛好兒子出生在即,那就讓我們來藉由我朋友小孟來講一對親子要成為親子,是有多麼不容易,也是為何老玄對於那些不夠充分的墮胎理由為何總是那麼生氣。 小孟,一位時常關心老
    Thumbnail
    凡夫俗子做到「無我」,那是修行的高階,一般人都在「有我」和「無我」之間拉鋸,而且常常是有我佔上風。 有一個女人,三十五歲那年父親中風,隔年母親腦溢血,當時五個兄弟姊妹中,只有她未婚,所以「理所當然」承接起照顧的責任。女人說,幸好自己當時未婚,否則家業與父母之間,她會陷入兩難。女人無微不至照顧兩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孝道的文章,闡述了人類孝道的重要性。透過故事和神仙的對話,強調了對父母和繼母的愛和孝順。文章引人入勝,讀者會從中獲得孝道的重要性和價值。
    Thumbnail
    ○ 印光大師法語 : --- 龍鳳子女來自於(父)母親修身修德,篤行其職責。 ○男人為一家之主的角色,對於女子的言語要謹慎思考分辨,以免不孝父母,使家庭崩毀。 ○人類習慣喜新厭舊的愚行,對一切物質應該要節儉惜物,對於親友要長情珍惜故舊。 ○善人表裡如一,誠信待人;惡人是口是心非,表裡不一。
    Thumbnail
    左傳:疾指人在行為性格上缺陷毛病,如好勇、好貨、好色、驕侈。 譯文:父母對你的那些可能導致家族滅亡的危險行為煩惱。
    Thumbnail
    從前有一位老阿嬤,總是勸自己的孫女不要嫁人,孫女心想,阿嬤自己都嫁人,也生了七八個小孩,卻勸她不要嫁人,難道阿嬤要養她嗎?女孩當時三十歲,沒有對象,但是對婚姻很嚮往,希望找到一個優秀的男人共組家庭。 幾年後,孫女結婚了,不久之後老阿嬤也往生了。婚後的孫女經歷柴米油鹽各種生活壓力,以及與婆家人磨
    Thumbnail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Thumbnail
    求子,其實不是一個家庭的故事,而是二至三位夫婦的求子事件揉在一起的故事,故,可以獨立閱讀亦可連載劇情。 一直苦於無法生育的尚先生及佟小姐,他們一直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孩子,但奈何命運捉弄人,既上次迎請嬰靈孩子回去之後,雖然過程相處融洽卻跟這孩子始終有緣無分,最終只能選擇讓嬰靈投胎並祝福他,我始終覺得
    Thumbnail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大禹是後人對他的尊稱。因治理洪水有功,舜禪讓帝位於他。他則將帝王傳給了他的兒子,將傳賢的禪讓制改為傳子的家天下。但一直有人懷疑大禹及夏朝只是傳說,並不真實存在。因為至今沒有發現夏朝的考古證據。如果夏朝和大禹不存在,那『三過家門而不入
    Thumbnail
    我們常常說,血濃於水、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等等字句來形容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但是這彷彿由天註定的緣份,到底有沒有個起始點?我認為是有的,剛好兒子出生在即,那就讓我們來藉由我朋友小孟來講一對親子要成為親子,是有多麼不容易,也是為何老玄對於那些不夠充分的墮胎理由為何總是那麼生氣。 小孟,一位時常關心老
    Thumbnail
    凡夫俗子做到「無我」,那是修行的高階,一般人都在「有我」和「無我」之間拉鋸,而且常常是有我佔上風。 有一個女人,三十五歲那年父親中風,隔年母親腦溢血,當時五個兄弟姊妹中,只有她未婚,所以「理所當然」承接起照顧的責任。女人說,幸好自己當時未婚,否則家業與父母之間,她會陷入兩難。女人無微不至照顧兩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孝道的文章,闡述了人類孝道的重要性。透過故事和神仙的對話,強調了對父母和繼母的愛和孝順。文章引人入勝,讀者會從中獲得孝道的重要性和價值。
    Thumbnail
    ○ 印光大師法語 : --- 龍鳳子女來自於(父)母親修身修德,篤行其職責。 ○男人為一家之主的角色,對於女子的言語要謹慎思考分辨,以免不孝父母,使家庭崩毀。 ○人類習慣喜新厭舊的愚行,對一切物質應該要節儉惜物,對於親友要長情珍惜故舊。 ○善人表裡如一,誠信待人;惡人是口是心非,表裡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