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3/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向死而生,是時間給予最寶貴的禮物

    從兩年前疫情開始,世界彷彿被按下暫停鍵的大暫停(Great Pause),一直到現在各國陸續解封、恢復正常生活,從線上溝通聽聞在哪裡的同事、朋友不小心染疫而又康復,疫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而對於疫情的集體焦慮加上對生活正常化的需求,或許也在因為封鎖而造成的經濟活動重創,而持續拉鋸著。
    在什麼都高倍速的現代,我們很習慣用幾秒鐘的時間,用滑鼠游標點過一個個,我們本應花時間仔細審閱的個人資料保護的條款,卻又花上數百倍的時間在購物網站上選一個要替換掉的鍋子;我們也很習慣在網路上瀏覽數十篇每篇閱讀只要3分鐘的文章,卻很少好好花30分鐘讓自己跟一本書獨處。
    等待和耐心,成了這個時代最稀有的資源。等待長時間的投入得到成果、耐心地等待小說和電影隨著劇情鋪陳走到結局,而不是直接看說書人摘錄或10分鐘看完一部電影的懶人包。
    其實,人生也很像一部劇情未定的電影或小說,而我們所經過的每分每秒,都像是小說上的一行行字句,在當下總以為時間是無窮盡的,然而就像書的版面和篇幅有限,我們終究會走向人生的終點。
    假設一個人可以活到80歲,人生其實也只有29,200天,四千多個星期,而眼下超過30歲的人,都活過生命至少一萬天了,書也翻到快一半了。
    「向死而生」是哲學家海德格提出很重要的概念,人生的有限性定義著我們的人生,我們必須面對這個現實,也意識到自己的有限性——我們沒有無窮盡的時間可以揮霍,即便有再多提高生產力的文章告訴我們可以怎麼做,也不過是告訴我們,如何在僅有的時間內,再榨出一些剩餘時間。
    於是,那些人生重要的未竟之事,無論是該看的書、該學的技能、該碰面、道謝的人、甚至該撥出時間好好相處的人,都不該只是「未來」的事,彷彿我們不斷地為著未來彩排著,希望自己透過不斷地練習與預備,而在未來登場時有最完美演出。然而,未來不一定會來,而有可能那個未來的舞台,該跟我們對戲的角色也不一定會在了。
    記得很久以前,曾經去參與農禪寺一日禪的活動。從報到開始,手機就全部被保管,參與者整天禁語,聽著師父的指示打坐、冥想、練習走路、咀嚼、吃飯,一切都以低速進行,像是YouTube影片被放慢速度,開始體會到下樓梯的每個步伐,是腳尖還是腳跟落地,腳板跟地面的接觸跟反彈力量,或是當吃飯時,每一口都必須要咀嚼30下以上時,發現原來自己是有辦法精準分辨青菜天然清甜的甜味跟食品加工後的味道。
    雖然只有一天體驗,但那種得以「品味」當下並跟周遭環境產生真實互動的記憶,仍舊令人記憶猶新。這樣的「品味」其實也是在高速的生活之下,容易被略過、跳過,無法充分經歷的奢侈,而那樣寶貴的品味,甚至可以成為之後篩選人生重要事項的依據。
    人生往往有很多待辦清單,但許多的「待辦」有很多時候,是自己不願意當下做出明快決定(要做或不做)的拖延、擺爛或是不願意劃下的界線;也有更多時候,我們把回顧人生時會覺得重要的人和事情擱著,以為那些人和事情會在那裡等著,等著自己終於有時間完成,給予足夠時間和心力共同相處的那天。
    或許,在一週新的開始,除了工作上的待辦清單外,我們也可以看看自己「已完成清單」,那些值得你時間的愛好、興趣、獨處的時間以及該好好相處的人,你完成了多少呢?時時自問,在人生這本小說往終點前進的路上,我們希望自己能寫下什麼結局呢?
    Photo by Blaz Photo on Unsplash
    Photo by Blaz Photo on Unsplash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