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值的人生,你也是其中之一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因為工作的關係,有跟學校密切接觸合作的機會,也有機會接觸到年紀在15-18歲年齡的學生。無論唸哪所學校或來自什麼家庭背景,往往會從他們在活動中跟會後的提問發現,他們對於自己和未來充滿了深深的焦慮。無論是選組、選校、大學選系或是思考自己未來的人生方向,他們的問題很可能是:「在高中時就知道自己的就業方向嗎?」、「如何在面試的時候獲得企業青睞?」、「英文是不是一定要很好才能xxxx?」「如果我xxxx不好,還可以進入xxxx企業工作嗎?」。
這些問題,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可能都問過自己,或是在媒體公布薪資調查或是產業前景排名時,我們像是解讀十二星座運勢一樣,總會把自己套入,看看自己位處的產業或職缺,到底是前景看好還是已是夕陽產業?在這樣的時候,我們很難記得,自己是地球上70億人其中之一,看似如此渺小的人,但我們也幾乎不可能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找到跟自己一模一樣的人。
從小到大,我們被各式各樣的「平均值」圍繞,像是一種集體的信仰,寶寶被父母們用成長曲線測量、長大後有各式各樣的學科分數和才藝比賽的排名,進入社會後有平均薪資、平均結婚、平均生產第一胎、平均首購自住住宅年紀等標準,我們著急地想要把自己套入平均值中,希望自己不是平均值下方的那群人,只為了換取短暫的心安。
陶德・羅斯在其《終結平庸》一書中,提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例子。在1940年代,美國空軍發現飛行員無法駕馭新的戰鬥機,雖然新型飛機飛得更快,但發生事故機率也越來越高,最糟時曾有17名飛行員在一天內墜機的紀錄。一開始調查單位將此歸咎為人為疏失,工程師也一再確認飛機的機械和電子裝置都正常,飛行員也不覺得自己的駕駛與操作有發生任何失誤。後來,軍方開始懷疑是駕駛艙的設計可能出了問題。
在1926年時,軍方設計第一個駕駛艙時,測量了數百位男性飛行員的身體尺寸設計出駕駛艙尺寸的標準值,而此標準值包括座椅大小和形狀、座椅和踏板與操控桿的距離、擋風罩的高度和飛行員的頭盔,都是依照標準值而設計。因此,軍方懷疑1940年代的飛行員有可能身材更加魁武,導致原有標準值的駕駛艙不敷使用,於是進行了另一次大規模的飛行員身形調查。科學家測量了4,063位飛行員的身高、胸圍、袖長,定義出了「平均飛行員」的身體尺寸,並容許上下3%的誤差範圍,並以此標準逐一比對每位飛行員,看看有多少人落在此標準範圍裡。
然而,最終科學家卻發現,4,063位飛行員當中,沒有一人在十個項目上都落在平均值的範圍裡,某個飛行員可能臂長在平均值內,卻擁有超乎平均值的腿長,即便把項目縮小到三項(頸圍、大腿圍、腕圍),也只有3.5%的飛行員能夠三項都符合標準。原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平均飛行員」這樣的人存在,如果特別為「平均飛行員」設計一個駕駛艙,實際上也不可能符合任何一個人的身材。
回到我們的生活與工作選擇,學校考試制度是最強調平均值的機構,在一樣的教育方式下,我們被一樣的方式評量,看似無比公平,卻忽略了每個人的資質和特長,或許不是成績這個量尺所可以涵括的,而只看「成績」,也只是另一個追求「平均人」的遊戲。
從校園進到職場,我們不再追求平均,而更像是追求「客製化的適配」,就像是大量製造的成衣和為個人專屬訂做西服一樣,我們嘗試把自己的經歷、技能與對人生的追求,去配對工作帶來的要求、挑戰和人生計畫的可能性,就像是規劃自助旅行一樣,走走停停、偶有意外和迷路時候,但迷路時問路、找路或重新導航,或是乾脆享受意外帶來的意想不到的風景,或許都好過只是把人生當作代辦清單,一一勾選世俗認可的價值觀,直到人生的終點。
在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時時提醒自己,自己雖然不是完美的「平均人」,卻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生命,而這樣獨特的生命,是否也該用更不一樣、更有創意的方式去對待?
Photo by Darling Arias on Unsplash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到了一定的年紀,社群媒體上會被洗版的訊息從約會出遊、訂婚、結婚,慢慢切換頻道到各式各樣童顏的育兒紀錄,從幾個月的到國小幾年級的,那些或許皺眉、哭泣、大笑、瞇眼、癟嘴的臉,每一張都是家長心中最可愛的一張臉。
其實,職涯跟人生,也好比世界時間一樣,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時區裡。有人早慧,在求學期間不斷跳級,或許高中的年紀就完成了其他人要到30歲才拿得到的學位;有人慢飛,在求學期間或許在制式教育的標準下成績不突出,但出了社會後靠著自己的適應力和應變能力,在不以分數論成敗的社會立下自己的戰功。
在104 履歷診療室服務的經驗中,無論是職場新鮮人或是有工作經驗的轉職者,他們很常提出的問題是:「我投履歷都沒回應,是不是要有xxx證照、學歷才有機會?」這種「資格」類的問題,往往也是受限於我們的求學時的生命經驗,那種「別人有什麼我也要有」,如果有我要不到的東西,肯定是因為「我的沒有」所造成的心態。
自從五月中的三級警戒以來,在家工作時間正式邁入三個月,從一開始的上下班界線無法明確劃分、容易超時工作,一直到現在,無論是身體和心靈好像也養成了一套新的習慣。 當那些以前的「不得不」都空出了自己的位子,我們再也沒有藉口去推託,那些以前說沒時間,或是因為人情而沒有留給自己的時間。
一個人的飲食習慣與偏好,受原生家庭影響甚深,就像是個影子一樣在之後的人生亦步亦趨。我自然也不例外。除了不喜吃芹菜、薑、蔥、蒜等辛香料外,也不愛吃煮到軟爛或黏稠的食物,像是秋葵、山藥、茄子等食物,總覺得那樣的粘膩感覺,好像有點太不乾不脆。長大後,才知道挑食是父母親給的寵溺的自由。
前兩天因為台灣新冠肺炎本土案例數目攀升,一個週末彷彿隔出了兩個世界,一個是一年多以來相較於世界其他各國,彷彿是平行時空的正常生活樣態,另一個是超市貨架跟街道同樣空蕩,焦慮和不安滿溢的世界。
到了一定的年紀,社群媒體上會被洗版的訊息從約會出遊、訂婚、結婚,慢慢切換頻道到各式各樣童顏的育兒紀錄,從幾個月的到國小幾年級的,那些或許皺眉、哭泣、大笑、瞇眼、癟嘴的臉,每一張都是家長心中最可愛的一張臉。
其實,職涯跟人生,也好比世界時間一樣,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時區裡。有人早慧,在求學期間不斷跳級,或許高中的年紀就完成了其他人要到30歲才拿得到的學位;有人慢飛,在求學期間或許在制式教育的標準下成績不突出,但出了社會後靠著自己的適應力和應變能力,在不以分數論成敗的社會立下自己的戰功。
在104 履歷診療室服務的經驗中,無論是職場新鮮人或是有工作經驗的轉職者,他們很常提出的問題是:「我投履歷都沒回應,是不是要有xxx證照、學歷才有機會?」這種「資格」類的問題,往往也是受限於我們的求學時的生命經驗,那種「別人有什麼我也要有」,如果有我要不到的東西,肯定是因為「我的沒有」所造成的心態。
自從五月中的三級警戒以來,在家工作時間正式邁入三個月,從一開始的上下班界線無法明確劃分、容易超時工作,一直到現在,無論是身體和心靈好像也養成了一套新的習慣。 當那些以前的「不得不」都空出了自己的位子,我們再也沒有藉口去推託,那些以前說沒時間,或是因為人情而沒有留給自己的時間。
一個人的飲食習慣與偏好,受原生家庭影響甚深,就像是個影子一樣在之後的人生亦步亦趨。我自然也不例外。除了不喜吃芹菜、薑、蔥、蒜等辛香料外,也不愛吃煮到軟爛或黏稠的食物,像是秋葵、山藥、茄子等食物,總覺得那樣的粘膩感覺,好像有點太不乾不脆。長大後,才知道挑食是父母親給的寵溺的自由。
前兩天因為台灣新冠肺炎本土案例數目攀升,一個週末彷彿隔出了兩個世界,一個是一年多以來相較於世界其他各國,彷彿是平行時空的正常生活樣態,另一個是超市貨架跟街道同樣空蕩,焦慮和不安滿溢的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身高常成為家長的關注焦點。有些孩子可能因為身高未達標準而錯失未來的機會。透過早期瞭解成長曲線,家長可以提早採取措施,確保孩子在關鍵時期擁有更多選擇權。本文將探討如何透過科學方法及專業建議,幫助孩子在快樂的環境中健康成長,並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和選擇的權利。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Thumbnail
以前的人過的是線性人生,一階階往上爬,追求的是產值,以數字的增加及職位的高升為人生目的;但是現在年輕一代過的是非線性的人生,重視產值,不再追求數字而是重視工作內涵與對自己的意義。     大人們不要想去開導孩子,因為他們的價值觀跟我們不一樣的時候,是無法改變他們的。
當我們太常過於傾向於使用標準制
Thumbnail
你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價值。成就的大小是否等於格局的大小呢? 是因為「對社會有所貢獻」,而看見自己的價值。還是因為得到了社會價值認定的身份地位、財富而覺得自己有價值。認識及了解自己後,是因此限縮了自己還是更清楚自己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 格局的大小、眼界的高低。是曲高人寡的孤芳自賞,還是真正接
父母想要孩子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在學業和工作選擇上處處干預。 結婚之後,沒有辦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嗎? 自己存在的價值是什麼,日子過著,過著就走到盡頭了,就這樣讓自己過一生嗎? 中間就不會出什麼變故嗎? 一直不確定自己這一輩子究竟為何而活,有的時候想拼一拼又怕東怕西,想東想西。 在這個現代社
人生每個階段都會有自己的追求,但我覺得人生的目標一般不會。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人才不應該是標準化產物,人才沒有固定的成長路線,高級人才是自由發展的產物。這一生就是一天天努力變聰明,卻同時要持續知道自己其實始終蠢笨的過程。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身高常成為家長的關注焦點。有些孩子可能因為身高未達標準而錯失未來的機會。透過早期瞭解成長曲線,家長可以提早採取措施,確保孩子在關鍵時期擁有更多選擇權。本文將探討如何透過科學方法及專業建議,幫助孩子在快樂的環境中健康成長,並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和選擇的權利。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Thumbnail
以前的人過的是線性人生,一階階往上爬,追求的是產值,以數字的增加及職位的高升為人生目的;但是現在年輕一代過的是非線性的人生,重視產值,不再追求數字而是重視工作內涵與對自己的意義。     大人們不要想去開導孩子,因為他們的價值觀跟我們不一樣的時候,是無法改變他們的。
當我們太常過於傾向於使用標準制
Thumbnail
你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價值。成就的大小是否等於格局的大小呢? 是因為「對社會有所貢獻」,而看見自己的價值。還是因為得到了社會價值認定的身份地位、財富而覺得自己有價值。認識及了解自己後,是因此限縮了自己還是更清楚自己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 格局的大小、眼界的高低。是曲高人寡的孤芳自賞,還是真正接
父母想要孩子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在學業和工作選擇上處處干預。 結婚之後,沒有辦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嗎? 自己存在的價值是什麼,日子過著,過著就走到盡頭了,就這樣讓自己過一生嗎? 中間就不會出什麼變故嗎? 一直不確定自己這一輩子究竟為何而活,有的時候想拼一拼又怕東怕西,想東想西。 在這個現代社
人生每個階段都會有自己的追求,但我覺得人生的目標一般不會。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人才不應該是標準化產物,人才沒有固定的成長路線,高級人才是自由發展的產物。這一生就是一天天努力變聰明,卻同時要持續知道自己其實始終蠢笨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