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自己的小時候也是個電玩愛好者,無論是養成遊戲、RPG(角色扮演遊戲)、策略遊戲,每一個由像素架構起的虛擬空間,就像是某種人生具象的隱喻,讓尚未得以體驗太多人生的自己,有著體驗第二人生的機會。
其中,在所有遊戲當中,最受歡迎的應該就是RPG(角色扮演遊戲),第一人稱的視角,讓玩家扮演一位或數位角色,透過訓練等級、發展劇情與過關冒險等不斷晉級,最終走完遊戲的所有關卡獲得最終的報償或結局。「角色扮演遊戲」讓所有小朋友都滿足了擔任主角、擁有掌控感甚至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滿足感。
放學時,常常看著同學背著書包三步併兩步衝回家,就是為了繼續練功,把自己的角色(其實就是自己)練強,繼續挑戰下一個關卡。偶而,同學間也會流傳著某些密技,只要按下幾個按鍵或是調整遊戲的幾個初始設定,就可以讓角色的經驗值暴增或是獲得額外的武器,就像是中了樂透一樣的「開外掛」,可以瞬間讓角色跳升好幾個等級。即便不幸在某些關卡落敗,只要restart(重啟遊戲),又可以重新挑戰、繼續練功。
而在人生和職場的遊戲地圖上,我們也在玩著另一種「角色扮演遊戲」,只不過這個遊戲的角色組成和地圖相較於遊戲複雜許多,而每個人都有著尚未開展的不同地圖與不同關卡,隨著時間不斷推移而開展,而有些關卡錯過了可能就無法重來,只能成為遊戲的懸念與待解之謎。
每個人離開了學校後,扮演的角色也更加多元,無論是職場工作者、下屬、主管、客戶、導師、為人父母、子女、組織成員,也必須玩著另一套非單一評量的遊戲規則。我們每人每天上班下班,其實也像是角色練功一樣,透過部分重複熟練既有技能和規則,也透過不斷拓展領域地圖,去學習未可知的知識領域、技能與發展人脈網絡。
然而,在人生的角色扮演遊戲裡,我們無法有全知的上帝視角,可以幫助我們俯瞰人生地圖,甚至是預測下一步的走向,我們有的只有自己所累積的知識、技能和人脈的技能組合,加上時間和資源的變因,針對不同的挑戰去調動自己的遊戲戰略,讓自己可以一關接著一關走下去。
在職涯探索或所謂的人生角色扮演遊戲中,很常見的問題是:「我不知道我要什麼?」
這類的大哉問其實來自於我們對於未來的自己一無所悉,而我們總想著希望一次就賭對,不希望後悔的情緒在未來像鬼魅一樣糾纏著自己。然而,就像是「角色扮演遊戲」總有未知的關卡、意外的挑戰和大魔王,我們雖無法與未來的自己對話,但仍可以回溯自己一路走來的道路跟現在的自己對話。我們可以像是分析角色戰力一樣,客觀地分析自己的經驗值、強弱項跟現有的武器組合(資源組合),或是透過「開外掛」方式,串連外部資源和人力,借用他人的經驗、技能和人脈網絡,將自己可拓展的地圖範圍擴大,將單獨作戰變成集體作戰,也將人生和職涯地圖的可視範圍擴大。
此外,我們也該向「角色扮演遊戲」學習的是——雖然挑戰未可知,但主角永遠都有落敗再戰的意志和條件。除了生死之外,人生和職涯的其他事件大多都有restart(重啟遊戲)的機會,每一個當下的挫敗,無論是失業、轉職不順、升遷無望、創業失敗或許都是開展另一個地圖的機會,而我們要做的其實不是一次賭對,希望之後一帆風順,而是擺脫一次賭對的命定,彈性地調動自己手邊的資源去面對每次挑戰和關卡,也保留足夠的氣力給自己重啟遊戲的彈性。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或許我們都該不時問問自己,「人生這個角色扮演遊戲,你會如何扮演你自己呢?」
Photo by Robert Coelho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