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好好成為你自己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到了一定的年紀,社群媒體上會被洗版的訊息從約會出遊、訂婚、結婚,慢慢切換頻道到各式各樣童顏的育兒紀錄,從幾個月的到國小幾年級的,那些或許皺眉、哭泣、大笑、瞇眼、癟嘴的臉,每一張都是家長心中最可愛的一張臉。
每當到這些我們旁觀著長大的孩子滿月、週歲或生日時,我總喜歡看著孩子的父母,會如何給予自己孩子祝福?抓周儀式上擺放的醫生聽筒、算盤、蔥、蒜頭、元寶、毛筆、雞腿,加上滑鼠、法官槌、吹風機、樂器,多少看到社會風俗跟職業想像的演變,彷彿是一個橫跨幾十年的超大型虛擬實境電影,又或是我們小時候最愛玩的養成遊戲,底心總有個想像,要是我多給孩子這些和那些,他們會不會長成另一個(比我)更好的人?
看著自己的孩子,或許父母一方面讚嘆著造物者的奇妙,看著小小臉龐上那些跟自己很像的部分,心底或許也希望孩子不要跟自己太像,是不是能夠有多點空間?多點自由?多點做自己的機會?
不意外地,許多父母給予孩子無論抓周或是生日的祝福,都是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快快樂樂長大,做自己愛做與想做的事情。或許這些新手父母給予孩子的祝福,也可以是已經長大許久的我們所能得到的祝福。
從小到大,無論求學、求職或是大大小小人生選擇,我們一方面服膺著社會體制,另一方面又希望能擺脫刻板印象而走出自己的路,像是隻在滾輪上奔跑的倉鼠或是在旋轉木馬上移動卻無法下馬的人,我們都想像著玩過一個個胡蘿蔔和棒子的遊戲,會不會到下一個關卡,我們就能做想做的自己?然而,在跑過無數滾輪和搭過無數個旋轉木馬後,往往只發現滾輪越跑越大,而旋轉木馬轉了再多圈,我們仍留在原地,只是多了些不知身處何方的暈眩感。
最近看了《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一書,作者曾寶儀從22歲出道到現在近50歲的年紀,剛好夠「資深」去分享早慧與早熟人生帶給自己的體悟和禮物,也剛好夠「資淺」地開始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並成為自己。
從看似受盡庇蔭的星二代、隔代教養的成長經歷、當紅歌手、佔據許多媒體版面的緋聞的當事人、大型頒獎典禮的主持人、作家、紀錄片編導,她用近50年的人生,彷彿過完其他人需要一倍時間才能經歷的事,在外界欣羨的功成名就、扮演藝人角色的背後,只有她自己知道,心裡對於自我的叩問一直沒有消失,身體病痛給予自己的就像是一封最為情義真摯的情書,字字鏗鏘;人生的生離死別,讓她了解「我們每天說了多少次的再見,卻沒想過,某些再見,是再也不見。」
或許我們都無法去複製他人的人生,也不該這樣做。在成為大人的路上,我們有更廣闊的視野去擺脫周歲抓周時,社會價值觀給予人生貧乏的單ㄧ選項,我們也有更多的自主和覺察,讓世界和自己對話,甚至是看進自己內心裡,那些憂慮、恐懼和失落都是自己,而也都可以離開自己。
「我為我的人生負全責」是曾寶儀給宇宙跟自己的宣言,也是給所有在摸索自己的使用說明書的每個人的指引。畢竟,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購書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0690
Photo by Noah Buscher on Unsplash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其實,職涯跟人生,也好比世界時間一樣,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時區裡。有人早慧,在求學期間不斷跳級,或許高中的年紀就完成了其他人要到30歲才拿得到的學位;有人慢飛,在求學期間或許在制式教育的標準下成績不突出,但出了社會後靠著自己的適應力和應變能力,在不以分數論成敗的社會立下自己的戰功。
在104 履歷診療室服務的經驗中,無論是職場新鮮人或是有工作經驗的轉職者,他們很常提出的問題是:「我投履歷都沒回應,是不是要有xxx證照、學歷才有機會?」這種「資格」類的問題,往往也是受限於我們的求學時的生命經驗,那種「別人有什麼我也要有」,如果有我要不到的東西,肯定是因為「我的沒有」所造成的心態。
自從五月中的三級警戒以來,在家工作時間正式邁入三個月,從一開始的上下班界線無法明確劃分、容易超時工作,一直到現在,無論是身體和心靈好像也養成了一套新的習慣。 當那些以前的「不得不」都空出了自己的位子,我們再也沒有藉口去推託,那些以前說沒時間,或是因為人情而沒有留給自己的時間。
一個人的飲食習慣與偏好,受原生家庭影響甚深,就像是個影子一樣在之後的人生亦步亦趨。我自然也不例外。除了不喜吃芹菜、薑、蔥、蒜等辛香料外,也不愛吃煮到軟爛或黏稠的食物,像是秋葵、山藥、茄子等食物,總覺得那樣的粘膩感覺,好像有點太不乾不脆。長大後,才知道挑食是父母親給的寵溺的自由。
前兩天因為台灣新冠肺炎本土案例數目攀升,一個週末彷彿隔出了兩個世界,一個是一年多以來相較於世界其他各國,彷彿是平行時空的正常生活樣態,另一個是超市貨架跟街道同樣空蕩,焦慮和不安滿溢的世界。
身為家中接受正式教育時間最短,工作年資最長的她,從「做小姐」時,就開始工作了。因為家中食指浩繁,她的父親要她放棄本來可以考上的師專,改唸高職商科,這樣畢業後比較好找工作,有時她提起這件事,好像在講某此旅行錯過的某班車一樣,她也無從想像,沒上那班車的她,如果搭上了,會前往怎樣的目的地呢?
其實,職涯跟人生,也好比世界時間一樣,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時區裡。有人早慧,在求學期間不斷跳級,或許高中的年紀就完成了其他人要到30歲才拿得到的學位;有人慢飛,在求學期間或許在制式教育的標準下成績不突出,但出了社會後靠著自己的適應力和應變能力,在不以分數論成敗的社會立下自己的戰功。
在104 履歷診療室服務的經驗中,無論是職場新鮮人或是有工作經驗的轉職者,他們很常提出的問題是:「我投履歷都沒回應,是不是要有xxx證照、學歷才有機會?」這種「資格」類的問題,往往也是受限於我們的求學時的生命經驗,那種「別人有什麼我也要有」,如果有我要不到的東西,肯定是因為「我的沒有」所造成的心態。
自從五月中的三級警戒以來,在家工作時間正式邁入三個月,從一開始的上下班界線無法明確劃分、容易超時工作,一直到現在,無論是身體和心靈好像也養成了一套新的習慣。 當那些以前的「不得不」都空出了自己的位子,我們再也沒有藉口去推託,那些以前說沒時間,或是因為人情而沒有留給自己的時間。
一個人的飲食習慣與偏好,受原生家庭影響甚深,就像是個影子一樣在之後的人生亦步亦趨。我自然也不例外。除了不喜吃芹菜、薑、蔥、蒜等辛香料外,也不愛吃煮到軟爛或黏稠的食物,像是秋葵、山藥、茄子等食物,總覺得那樣的粘膩感覺,好像有點太不乾不脆。長大後,才知道挑食是父母親給的寵溺的自由。
前兩天因為台灣新冠肺炎本土案例數目攀升,一個週末彷彿隔出了兩個世界,一個是一年多以來相較於世界其他各國,彷彿是平行時空的正常生活樣態,另一個是超市貨架跟街道同樣空蕩,焦慮和不安滿溢的世界。
身為家中接受正式教育時間最短,工作年資最長的她,從「做小姐」時,就開始工作了。因為家中食指浩繁,她的父親要她放棄本來可以考上的師專,改唸高職商科,這樣畢業後比較好找工作,有時她提起這件事,好像在講某此旅行錯過的某班車一樣,她也無從想像,沒上那班車的她,如果搭上了,會前往怎樣的目的地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 這裡的『人』,可能是個孩子,也可能是個大人。 有許多人,對自己很沒自信,不管他(她)現在幾歲了。 我不喜歡自己,也沒有自信。請問我該怎麼辦? 親愛的,你真的可以對自己有自信! ∣菜b導日記∣倒數898天 ❦ 『自己』是跟自己相處最久的人。 所以,與其這麼做↓↓↓ 如何引導孩子對自
自己做父母之後就不得不面對當自己的父母有多難。 不論多麼以他人或學術甚至趨勢為優先,自己的經驗總還是每個人身為一個人的基準點、也是唯一的觀察者視角。 人的成長很妙,尤其是內部,當時的第一個體悟是必須要將從前的自己毀滅才能得到。 雖然我得說我覺得自己實際在日常中出乎我自己意料的從眾,並沒
小時候,小孩總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對於禁錮自己的諸多思想,諸多排斥 總是大言不慚的以為世界就該蝦米款 成長後,自己大了,卻忘了父母老了 總以為父母仍該是記憶中的堅強模樣 生老病死苦,是人都得面對的生死觀 未對死亡做好建設的人,難輕易放手 對什麼有執念,對什麼就越緊抓不放 宛若翻舟即將
Thumbnail
人在長大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各種現實的洗禮,那個單純又天真的孩童時光逐漸遠去,以前我們總是會毫不畏懼地盡情展現自己的熱情,但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那個充滿活力的心境正在逐漸消失,我們變得越來越有包袱。 我很羨慕能放得開的人,不知道是怎麼辦到的,為甚麼他們都不會覺得難為情。後來想了一下,才發現其實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我長大後一定要成為一個有用的大人.... 但是成為大人的我們有幾個成為了有用的大人?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 這裡的『人』,可能是個孩子,也可能是個大人。 有許多人,對自己很沒自信,不管他(她)現在幾歲了。 我不喜歡自己,也沒有自信。請問我該怎麼辦? 親愛的,你真的可以對自己有自信! ∣菜b導日記∣倒數898天 ❦ 『自己』是跟自己相處最久的人。 所以,與其這麼做↓↓↓ 如何引導孩子對自
自己做父母之後就不得不面對當自己的父母有多難。 不論多麼以他人或學術甚至趨勢為優先,自己的經驗總還是每個人身為一個人的基準點、也是唯一的觀察者視角。 人的成長很妙,尤其是內部,當時的第一個體悟是必須要將從前的自己毀滅才能得到。 雖然我得說我覺得自己實際在日常中出乎我自己意料的從眾,並沒
小時候,小孩總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對於禁錮自己的諸多思想,諸多排斥 總是大言不慚的以為世界就該蝦米款 成長後,自己大了,卻忘了父母老了 總以為父母仍該是記憶中的堅強模樣 生老病死苦,是人都得面對的生死觀 未對死亡做好建設的人,難輕易放手 對什麼有執念,對什麼就越緊抓不放 宛若翻舟即將
Thumbnail
人在長大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各種現實的洗禮,那個單純又天真的孩童時光逐漸遠去,以前我們總是會毫不畏懼地盡情展現自己的熱情,但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那個充滿活力的心境正在逐漸消失,我們變得越來越有包袱。 我很羨慕能放得開的人,不知道是怎麼辦到的,為甚麼他們都不會覺得難為情。後來想了一下,才發現其實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我長大後一定要成為一個有用的大人.... 但是成為大人的我們有幾個成為了有用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