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革命運動中的孫中山計功程勞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894年初,二十來歲的孫中山上書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改革方案。或許孫中山寂寂無聞,或許李鴻章無暇接見,孫的書信被冷待。此事被視為孫中山從傾向改革轉變為投進革命的標記。孫中山作為革命運動的主要領袖,對帝制的結束居功至偉。
孫中山是革命運動的領導者。我們不妨從三個具體角度說明這一個角色。其一,建立革命組織。1894年底,孫中山在檀香山發起成立興中會,次年於香港設立總部,並與輔仁文社合併,成員多為廣東人。至1905年,興中會聯合華興會和光復會,於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打破地區形式,凝聚分散的革命力量,成為全國性的革命團體,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
其二,提出革命口號。孫中山在興中會時期,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至同盟會時期,口號修訂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其後在「民報」把口號整理為「民族、民權、民生」,成為三民主義的雛型。孫中山提倡民主政體,為革命訂立清晰的目標,這些簡明的口號有助民眾對革命的理解與認同。
其三,發動武裝起義。興中會成立不久,孫中山以香港為後援地,發動廣州起義,五年後又發動惠州起義,加上同盟會時期,孫中山先後於南方發動十次起義,其中以1911年初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最震撼,犧牲甚大。孫中山組織多次武裝起義,雖然都是失敗告終,但產生宣傳效果,漸被國民所認同,為武昌起義的成功奠立基礎。
孫中山手書的同盟會口號
或說孫中山只是革命領袖的其中一位,他們所發揮的領袖角色其實大同小異。以黃興為例,黃興組織華興會,提出「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的口號,發起長沙起義。同盟會成立時,其地位僅次於孫中山。孫中山長期在外地,總是遙距指揮,但黃興卻長期留在國內,負起實際的指揮工作,黃花崗起義由他在場領導。
當然,革命運動的成功,不能由孫中山一人獨佔功勞,而是眾多革命領袖的努力的成果。除了孫中山與黃興外,宋教仁、蔡元培、秋謹、徐錫麟、孫武等都功不可沒。然而,孫中山作為公認的革命領袖,不是後世給予的虛榮,而是反映在當時革命派的表現裡。其一,同盟會成立時,黃興推薦孫中山為首領,沒有受到很大的異議,其二,一些不是由同盟會發動的起義,起事者也會高舉孫中山的名義,其三,武昌起義後,革命派等候孫中山從外地回國主持大局。
孫中山在那個時代,是最具名氣的革命領袖,除了他在領導革命的角色外,還有他的「海外」角色,這正是他較其他領袖更獨特的貢獻。孫中山在香港及美國接受教育,能以英語演講及遊說,加上1896的「倫敦蒙難」經歷,孫中山被西方傳媒報導而被廣泛認識,成為革命的象徵,有不可取替的重要性。
孫中山奔走於海外各地,足跡遍及歐美及東南亞,透過演講及辦報等,宣傳革命,又為革命籌募經費,喚起華僑的支持,又招募志士,吸納留學生加入革命行列,又積極爭取列強對革命的諒解。這都成為革命活動的堅強後盾。或許孫中山被指責只靠「一張咀」,但那份政治魅力,卻真實地有助他凝聚不同革命力量,平衡各派利益,成為共同領袖。
香港有不少地方樹立了孫中山銅像
上排從左至右: 香港大學, 嶺南大學, 中文大學,
下排從左至右: 教育大學, 孫中山紀念館, 中山紀念公園
討論孫中山對革命運動的貢獻,有一項是值得商榷的。或說孫中山能放下個人利益,把權力交給袁世凱,以交換宣統退位,以和平手段完成革命。從客觀的描述,孫中山的決定的確完成了革命的目標,屬於「貢獻」,但這個「貢獻」似乎是審時度勢的被動結果,一則,袁世凱是擁有軍力的實權派人物,孫中山沒有說「不」的條件,二則,當時革命黨人的確對袁世凱寄予厚望,認為他有能力帶領中國從帝制走進民主政權,把袁氏描繪成大奸角,是袁氏稱帝被顯見後的改變。
從前,即十多二十年前,香港的中學生每有甚麼「最欣賞的歷史人物」,「最崇拜的偉人領袖」之類的選舉,孫中山總會居於首席,高票當選。時代變了,孫中山的「容貌」已漸漸模糊。這種走下「神壇」的過程,如果沒有走進鐘擺的另一端,以挖苦「威權人物」為樂,這也未必不是好事,讓我們可以更公允地評論一位歷史人物,不隨便扼殺孫中山的貢獻,同時毋須忽略其他人來襯托出他的偉大貢獻。
avatar-img
21會員
88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ai Sh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晚明陳繼儒在其《安得長者言》摘錄這句來自長輩的寄語,並為它寫下了註腳,認為女子能夠通文識字,明白道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醉心於通俗文學,便會挑動邪心,甚至做出不合禮法的事情,如果這樣,寧願選擇不識字,過安分守己的生活。
貞節觀念指妻子對丈夫的關係保持專一,宋代理學盛行,提倡「存天理,去人欲」,把慾望妖魔化,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至清時期,理學深入民間,女性追求貞節,由個人的道德選擇,變成社會給予女性的沉重枷鎖,由社會鼓吹的道德價值,變成國家推動的社會制度,女性的獨立自主被否定,被視為女性地位最低落的時期。
清末新政是回應八國聯軍的戰敗處境,滿清在「門戶開放」政策下勉強延續,加上戰敗帶來普遍的不滿情緒,立憲派與革命派急速冒起,對滿清構成壓力,慈禧因此體會到全面改革的必要,於1901年初以光緒帝名義下詔改革。
義和團興起於山東,宣稱「刀槍不入」,以「扶清滅洋」為號召,其活動移向直隸,手段也趨於激烈及殘暴,日本使館書記及德國公使被殺,京師秩序失控。從這個角度,列強對滿清百姓的欺凌導致義和義興起,義和團在京師失控的排外威脅列強國民的安全,兩者同時是真實,誰是誰非,是個人立場的選擇。
傳教士 (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 與百姓的衝突被稱為「教案」,從鴉片戰爭至八國聯軍的六十年間,估計發生共四百餘宗教案,也有估計達一千宗,總之不是偶爾事件。為甚麼傳教士與百姓不斷發生衝突呢?
認識晚清基督教,不但是學習能力的考驗,也是個人冷靜程度的挑戰。關於傳教士對中國的影響,太多人先戴上有色眼鏡,或把傳教士都看成添上神聖光環的使者,即使有錯誤,也是無辜被利用的;又或把傳教士都看成與列強槍砲互相掩護的侵略者,即使有貢獻,也不過是糖衣阱陷。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晚明陳繼儒在其《安得長者言》摘錄這句來自長輩的寄語,並為它寫下了註腳,認為女子能夠通文識字,明白道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醉心於通俗文學,便會挑動邪心,甚至做出不合禮法的事情,如果這樣,寧願選擇不識字,過安分守己的生活。
貞節觀念指妻子對丈夫的關係保持專一,宋代理學盛行,提倡「存天理,去人欲」,把慾望妖魔化,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至清時期,理學深入民間,女性追求貞節,由個人的道德選擇,變成社會給予女性的沉重枷鎖,由社會鼓吹的道德價值,變成國家推動的社會制度,女性的獨立自主被否定,被視為女性地位最低落的時期。
清末新政是回應八國聯軍的戰敗處境,滿清在「門戶開放」政策下勉強延續,加上戰敗帶來普遍的不滿情緒,立憲派與革命派急速冒起,對滿清構成壓力,慈禧因此體會到全面改革的必要,於1901年初以光緒帝名義下詔改革。
義和團興起於山東,宣稱「刀槍不入」,以「扶清滅洋」為號召,其活動移向直隸,手段也趨於激烈及殘暴,日本使館書記及德國公使被殺,京師秩序失控。從這個角度,列強對滿清百姓的欺凌導致義和義興起,義和團在京師失控的排外威脅列強國民的安全,兩者同時是真實,誰是誰非,是個人立場的選擇。
傳教士 (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 與百姓的衝突被稱為「教案」,從鴉片戰爭至八國聯軍的六十年間,估計發生共四百餘宗教案,也有估計達一千宗,總之不是偶爾事件。為甚麼傳教士與百姓不斷發生衝突呢?
認識晚清基督教,不但是學習能力的考驗,也是個人冷靜程度的挑戰。關於傳教士對中國的影響,太多人先戴上有色眼鏡,或把傳教士都看成添上神聖光環的使者,即使有錯誤,也是無辜被利用的;又或把傳教士都看成與列強槍砲互相掩護的侵略者,即使有貢獻,也不過是糖衣阱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1911年,中國湖北省的武昌,發生清朝新軍的革命叛亂,史稱辛亥革命。 @新軍佔領湖北省,不久,中國南方十幾個省紛紛響應,脫離清朝成立民國,旅美的孫中山迅速回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在辛亥革命期間,很多新軍士兵闖入旗人社區,將社區中的清朝滿人後裔屠殺殆盡,旗人作為清朝特權階級,不用工
(此乃三年前的話) 今天是  中華民國110年國慶,除了肅立緬懷之外,敬問: (一)孫中山先生建立中華民國,創立自由、平等、博愛等等這些普世人道的價值觀,共產黨行嗎?民進黨行嗎? (二)孫中山先生為了中華民國能和平一統,免生內戰,而甘願讓位;試問誰能有如此的偉願呀? 2024-10-11補
Thumbnail
筆者在8月底前往新加坡參加數碼科技論壇期間,有幸參觀了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深感革命先賢對共和的執著信念。 為此撰文,以示紀念。 自中國同盟會成立以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共發動了10次起義,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 這些武裝起義不僅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同時也耗費了龐大的經濟資源。 根據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孫中山先生強調人民應該擁有選舉、罷免、創制和複決(直接民權)等權力,並隨時可以罷免政府,回收國家的大權。他認為民主制度下的關鍵在於人民能否控制政府,提出直接民權的重要性。此外,有關民國笑話也是文章的一部分。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那沈溺於革命中的愛戀情懷難道是他錯怪了? 那動盪的革命年代,孫大山為了推翻腐敗的青朝政權,投身於偉大的革命事業中。然而,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亦有幾段扣人心弦的愛情故事。
Thumbnail
本文探討孫中山如何接納並發展'漲價歸公'的思想,以及這一理念在三民主義中民生主義的重要性。從歐美政治經濟的土地稅理論、德國膠州實驗和孫中山的'漲價歸公'理論出發,說明瞭平均地權對三民主義的意義。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偶然翻到舊文章寫得還行就來貼一下,其實主要是講湘水之盟:建安二十年孫權襲擊荊州,劉備帶大軍回援後定下的盟約。
Thumbnail
@1911年,中國湖北省的武昌,發生清朝新軍的革命叛亂,史稱辛亥革命。 @新軍佔領湖北省,不久,中國南方十幾個省紛紛響應,脫離清朝成立民國,旅美的孫中山迅速回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在辛亥革命期間,很多新軍士兵闖入旗人社區,將社區中的清朝滿人後裔屠殺殆盡,旗人作為清朝特權階級,不用工
(此乃三年前的話) 今天是  中華民國110年國慶,除了肅立緬懷之外,敬問: (一)孫中山先生建立中華民國,創立自由、平等、博愛等等這些普世人道的價值觀,共產黨行嗎?民進黨行嗎? (二)孫中山先生為了中華民國能和平一統,免生內戰,而甘願讓位;試問誰能有如此的偉願呀? 2024-10-11補
Thumbnail
筆者在8月底前往新加坡參加數碼科技論壇期間,有幸參觀了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深感革命先賢對共和的執著信念。 為此撰文,以示紀念。 自中國同盟會成立以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共發動了10次起義,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 這些武裝起義不僅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同時也耗費了龐大的經濟資源。 根據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孫中山先生強調人民應該擁有選舉、罷免、創制和複決(直接民權)等權力,並隨時可以罷免政府,回收國家的大權。他認為民主制度下的關鍵在於人民能否控制政府,提出直接民權的重要性。此外,有關民國笑話也是文章的一部分。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那沈溺於革命中的愛戀情懷難道是他錯怪了? 那動盪的革命年代,孫大山為了推翻腐敗的青朝政權,投身於偉大的革命事業中。然而,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亦有幾段扣人心弦的愛情故事。
Thumbnail
本文探討孫中山如何接納並發展'漲價歸公'的思想,以及這一理念在三民主義中民生主義的重要性。從歐美政治經濟的土地稅理論、德國膠州實驗和孫中山的'漲價歸公'理論出發,說明瞭平均地權對三民主義的意義。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偶然翻到舊文章寫得還行就來貼一下,其實主要是講湘水之盟:建安二十年孫權襲擊荊州,劉備帶大軍回援後定下的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