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如何幫助女性建立正向身體意象(positive body imag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文章之研究結果引用自 Siegel et al., 2020 之論文)

社會文化對於女性身體意象的影響...

在這個人人都使用社群媒體的時代,人們很容易取得一些與體態、身材有關的資訊。然而,這樣的資訊暴露,也容易造成人們對於身材、容貌的焦慮,並且產生許多社會比較,最終造成人們持續對身體不滿意。若人們將自我價值建立於外表之上,可能產生低自尊、自我客體化等負向結果,甚至發展為飲食障礙症。
過往的研究發現,女性正向身體意象的發展和維持,會受到社會文化的期待和壓力影響。社會文化所建立的「美麗理想(beauty ideation)」,對大多數女性而言是不現實、無法實現的,且這種理想中的樣貌,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化。這種無法觸及的目標,造成許多女性巨大的焦慮與認知扭曲

什麼是自我慈悲?

自我慈悲是一個心理特質,包含善待自己、不批判自己的情緒以及正念練習,並且了解到「痛苦」是所有人類共有的經驗。在這個議題下,自我慈悲能夠幫助我們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也能夠欣賞並尊重自己的身體。
那怎麼樣叫做欣賞自己的身體呢?
身體欣賞(body appreciation)包括接受身體的缺陷、尊重身體的需求,以及拒絕不合理且無法實現的美麗理想。身體欣賞能夠評估正向身體意象,並且與自尊、生活滿意度有正向的連結。若懂得欣賞自己的身體,便能減少社會文化對自我價值的侵害。

自我慈悲如何減少外在威脅對於身體欣賞的影響?

威脅因子與身體欣賞之間的負相關受到自我慈悲的調節
這篇研究發現自我慈悲能夠調節那些威脅正向身體意象的因子與身體欣賞之間的負向關係。換句話說,自我慈悲程度較高的人,「社會比較」與「以外表定義自我價值」這些威脅因子對於身體欣賞的影響會減弱。因此自我慈悲便能作為一個保護因子,減少這些威脅因子的傷害。

結論

此文獻的作者希望透過這些研究,最終得以創造一個欣賞、尊重身體需求的世界。作者也對治療方針提供一些建議: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升自我慈悲」能夠作為飲食障礙症的治療目標或介入策略,進而幫助那些受困於追求理想外貌,最終導致身心受創的人們。
參考文獻:
Siegel, J. A., Huellemann, K. L., Hillier, C. C., & Campbell, L. (2020). The protective role of self-compassion for women’s positive body image: an open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Body Image, 32, 136–144. doi:10.1016/j.bodyim.2019.12.003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是正在就讀臨床心理研究所的學生,希望將自己對心理學的愛,透過撰寫文章的方式分享給讀者。期待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看見自己的需求,為生活帶來一些正向的改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什麼是同理心? 什麼是利社會行為? 搖頭丸對我們有好處嗎?
什麼是同理心? 什麼是利社會行為? 搖頭丸對我們有好處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愛與自我肯定的重要性,強調在幫助他人之前,首先要學會愛護自己。文章分享瞭如何製造運動誘因,並以日常的行動來增強對自己的肯定跟關懷。透過具體的例子,鼓勵讀者以正面的語言來評價自己,並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小步進步。最終,文章呼籲讀者要真正聆聽內心,學會珍視自己的付出與努力。
Thumbnail
當有人質疑你因為「瘦」而不需擔心外貌焦慮,這樣的說法本質上忽略了外貌焦慮的複雜性。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看,這不是單純身材的問題,而是社會對外貌的種種規範,如何將不同女性的身體,無論胖瘦,捲入不斷的自我審視與矛盾中。
Thumbnail
自我接納過程中,如何克服對完美的追求與外貌的焦慮。透過個案的紀錄,我們瞭解到真正的自愛來自於接納不完美,以及以真誠和趣味來提升內在的魅力。文章鼓勵讀者專注於有意義的事情,並找到平衡,讓內在的光芒得以散發。
Thumbnail
獲得幸福倘若必須依循社會所傳承下來的價值觀,那這樣的幸福是屬於我的,還是只是世人眼光應有的模樣? 我意識到社會給的框架何其荒謬。認真讀書、上好學校、找個好工作、交個好對象、結婚育兒有房有車,於是你就會幸福,退休然後過完快樂的人生。 也許走上這個路徑能不那麼迷惘,但這何嘗不是一條失去自我的道路?
Thumbnail
Self-compassion中文翻成自我疼惜,強調遇到困境時用憐憫心為自己保留一個盡量舒適的心理空間。
Thumbnail
自我疼惜/自我慈悲/自我關愛(Self-Compassion)是教導面對痛苦、苦難時,要如何透過自我疼惜的概念(包含善待自己、人類共同經驗及正念)來面對及接受苦難,由克莉絲汀·娜芙(Kristin Neff)博士所提出。本篇文章會提到自我疼惜的迷思及好處。
自我關懷是關注和滿足自己身體和心靈需求的過程。它不是自私,而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投資,有助於提高整體生活滿意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對個人的認同的深遠影響,以及在華人文化中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作者分享了對於自我認同和性別平等的反思,並提倡所有生命應該被平等對待。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愛與自我肯定的重要性,強調在幫助他人之前,首先要學會愛護自己。文章分享瞭如何製造運動誘因,並以日常的行動來增強對自己的肯定跟關懷。透過具體的例子,鼓勵讀者以正面的語言來評價自己,並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小步進步。最終,文章呼籲讀者要真正聆聽內心,學會珍視自己的付出與努力。
Thumbnail
當有人質疑你因為「瘦」而不需擔心外貌焦慮,這樣的說法本質上忽略了外貌焦慮的複雜性。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看,這不是單純身材的問題,而是社會對外貌的種種規範,如何將不同女性的身體,無論胖瘦,捲入不斷的自我審視與矛盾中。
Thumbnail
自我接納過程中,如何克服對完美的追求與外貌的焦慮。透過個案的紀錄,我們瞭解到真正的自愛來自於接納不完美,以及以真誠和趣味來提升內在的魅力。文章鼓勵讀者專注於有意義的事情,並找到平衡,讓內在的光芒得以散發。
Thumbnail
獲得幸福倘若必須依循社會所傳承下來的價值觀,那這樣的幸福是屬於我的,還是只是世人眼光應有的模樣? 我意識到社會給的框架何其荒謬。認真讀書、上好學校、找個好工作、交個好對象、結婚育兒有房有車,於是你就會幸福,退休然後過完快樂的人生。 也許走上這個路徑能不那麼迷惘,但這何嘗不是一條失去自我的道路?
Thumbnail
Self-compassion中文翻成自我疼惜,強調遇到困境時用憐憫心為自己保留一個盡量舒適的心理空間。
Thumbnail
自我疼惜/自我慈悲/自我關愛(Self-Compassion)是教導面對痛苦、苦難時,要如何透過自我疼惜的概念(包含善待自己、人類共同經驗及正念)來面對及接受苦難,由克莉絲汀·娜芙(Kristin Neff)博士所提出。本篇文章會提到自我疼惜的迷思及好處。
自我關懷是關注和滿足自己身體和心靈需求的過程。它不是自私,而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投資,有助於提高整體生活滿意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對個人的認同的深遠影響,以及在華人文化中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作者分享了對於自我認同和性別平等的反思,並提倡所有生命應該被平等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