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問題文化|學習系列一|舊文復刻 Ep.4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復刻簡述與作者聲明

讀者目前閱讀到的是完整翻新的內容。
舊文復刻》除了輕微的用詞、用句修改,還會額外附加原文沒有提及的想法在各文章的底部作為對照,豐富程度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唷。
第四站,是從 Medium 搬運過來的系列文唷
...

本集文字聚焦

畢竟來大學一趟,總要帶點東西走的呀

本文概要

本學期期末簡報 (2019.01) 時我大膽提出一個觀點:讀者的本質就是你自己,不需要透過合群來確認自己的定位
大學分組作業時,特別在開會場合,往往一句:剛剛聽下來,有沒有什麼問題?得到的是全場靜默,百人課堂更是如此,整學期在全班面前舉手問問題次數為零的人數大概率會超過 95%。
為什麼會這樣,不懂不才是最大的問題嗎。
看完概要,我想主題就很明確了
有些問題放著放著就不再是問題
忽略著、忽略著也就習以為常,殊不知這樣的思考習慣可能會離自己的理想生活越來越遠,而這樣的場景一定不陌生:舉起手,老師,剛剛那裡我不懂可以再說一次嗎?
  • 哪邊不懂?我應該說得很清楚,「你下課來找我」
  • 好 ... 等一下吧,我在趕課,同學一定有人會,不會再來辦公室問
  • (講得不大不小聲就被忽略了) 看起來大家都沒有問題!
又或者同學會有這樣的反應:
  • (你很煩欸) 下課再問老師啦
  • 先想一下再問,不然就一直都在回答你的問題而已
  • (私下靠北怎麼有這麼煩的傢伙)
發現問題的時候,每個人反應看起來不相同,卻又大同小異。
小時候我常被教導:上課要保持安靜,不要吵到其他同學;但捫心自問一般人下課會幹嘛去:聊天、滑手機、看小說,誰在找老師的呀,而且一個人面對老師好可怕,還是問同學「要不要一起去上廁所」好了。
於是一天一天過去,就變成啞巴了。

面對自己一再的結巴

「內向」一文提到:說話需要放膽練習,表達力並非一蹴可幾。
或許讀者會認為這是一種合群的表現,不想造成別人麻煩,問了還要冒著「被討厭」的風險,不過就是個問題嘛,大不了自己消化掉 (看是就忘了或假裝自己真的會了都可以),仔細想想自己的問題確實也沒什麼大不了。
本人我比較反骨,沒什麼合群的概念,別人喜不喜歡不影響我要做的事

1

讀者覺得「合群」的目的是什麼
其實我們都知道走在自己道路上,「合群」不會是最優先考慮的事情,卻還是忍不住這麼做,我來猜猜:
這樣會有朋友、吃飯有人陪、生活上下會充滿快活的空氣
這樣,至少不會成為同儕的箭靶;可能我個性真的比較怪一點,合得來的人不是十分聽眾型,就是大肆分享交談型,還真的是找不太到哪個「群」是適合我的,當然再往下深入就先不談。
現階段倒覺得朋友型態改變許多,大多以能互相幫助、個性單純為主。
說說我的故事,或許讀者會更了解這個問題背後的答案,這個答案沒有一定,所以不用特地執著於「正確」的結論:
我不是沒有試過「合群」。
大家身邊一定有過「不是一掛」的人,我當然也不例外,我曾經質疑過自己是不是很沒有社交能力,是不是這樣就真的交不到朋友了,是不是就真的表示我人際關係很差;既然覺得社交環境較為艱困,又是怎麼一路走來的呢?
事實只是,合了我能合的群。
什麼意思呢,《大學不迷茫》一書就給相當好的說明:同樣的每個人、每個選擇都沒有對錯,但絕對有好、壞之分,問題背後的答案取決於自己的「選擇」,差別只在於適合我的群體通常都很小而已
如果我們做著的一直是合群的事情,怎麼有辦法靜下來好好探索自己呢。

2

上大學我很少追求集體認同的答案
在大學琳瑯滿目的活動之間遊走,讀經濟系的我平時還不算太爆炸,每每碰到有活動可以參加的時候都會問一下自己:這個活動在幹嘛、有我想要的東西嗎、花的時間和收穫會達到預期嗎?
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能符合期望,就剩下喬出時間,還是好處理。
至於什麼情況下要「答對」一些聲音的疑惑,除了老師點到問問題的時候、或是有機會舉手表達的時候 ... 那還有嗎?肯定有。
舉手問問題的時候,為避免尷尬還得猜中環境氛圍。
要嘛問的問題別人沒想到,會覺得讀者問得很好;再不然就是所問的問題正好也是大家當時內心的疑問,自然就會接受被中斷的時間;反過來說,其餘的形式就是造成別人的困擾而已。
接下來的過程就不多說了,催眠自己、變成啞巴,絕對是上上策。
其實靜下來的時候我們都明白:沒問題一定是最大的問題;讀者的沒問題,能滿足老師的課堂教學、滿足合群的心理現象,卻不見容於未來的職場生活,同事主管只會覺得:你有問題怎麼不一開始先說,怕麻煩只會造成更多麻煩
這樣的「沒問題」只是因為習慣忽略自己的需求,唬弄著過去只會更糟。
為什麼別人可以更快發現問題在哪裡,為什麼有些人的提問就是能切中要點,又為什麼一堂課我只能似是而非地聽完,卻對自己信心滿滿之餘考不出 90 分呢?
如果想要根絕這種棘手的狀態,就得發現到:為什麼我會時常沒有問題
  • 根源一:合群的不知不覺
  • 根源二:解開題目比自有想法重要
  • 根源三:對自己太有信心
如果讀者也有一樣的狀況,只要察覺到問題所在,就有動機去解決它;若讀者尚不是如此,《大學不迷茫》的名言就提供參考:
所有的道理在不去做的前提之下,都只是無用的雞湯。
正好也是寫作常提到的事情:在允許的猶豫期限之後,只有真的做了,不論成果如何,學到的都是自己的。

調整學生思維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原文裡,由於是大學之初,會相當強調積極學習的重要性,其中一個辦法就是特別在學業有問題覺得想不通之時,找到合適的時機向同學或教授求救;只是需要注意一下周遭的空氣,以免過度佔用別人的時間。
現在大學之末,或可以不用等到這個時候,「有問題就問」並不已經是相當適合這個時段的學習辦法,因為出社會的大家就會是一個完好的成年人,總要將自己的學習技巧再更上一層。
一般來說提問前「提出構想」是重要的一環。
先想過可能的錯誤在哪裡,包括:事前搜尋資料、整理結論,如果只要一點時間可以自己解決的細節小事就先包辦完,別人也會比較清楚讀者的問題源頭。
舉例來說,在職場裡我們會有機會錄取一位「什麼都願意學」的實習生;可是自從實習生入場後,如果連簡單的文書處理、排版、送件都還要一一過問同事,雖然可以歸咎是人資部門的寬容,但還握有傳統的學生思維就不是好事。
因為,這只是把麻煩賴到別人頭上;別人沒有教育我們成為好員工的義務。
倒不如把積極學習的心態和方法,先從要求自己「完備」開始,不知不覺就會節省很多一來一往的時間;至於應該怎麼樣過濾、篩選問題,在我仔細地寫出來之前。
就請讀者們善用「品味」(過濾) 的能力幫幫自己唷。
...

專題推廣

特意挑選一張美美的圖片唷
讀者可以如何 follow 到各種最新作品呢,記得先登入 Google,然後:
  • 點點「追蹤專題」,同系列作從此不漏接
  • 如果是「追蹤我」,還能涉獵到少見又容易登榜的心路歷程文章
  • 簡單的點「愛心」,表達對主題的喜歡或給我的鼓勵也很歡迎唷
avatar-img
20會員
304內容數
致力於做內容的專題,專注書寫人際觀察與自我議題,應酬者需慎入;無開啟文內廣告穿插,可舒適閱讀,文章轉載不讓著作權,來信詳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類量測事務所 的其他內容
想法會影響行動並造就個性。想那些關於自己能有的特別之處,並不是「裝逼」。
理工至上似乎在另一群高薪人的眼中是「奴工」的代表。如果可能的選項都沒有不好,怎麼選?
有些同學在決策的時候會以為是自己做的決定,實際上腦中架構仍可能是來自周遭環境的驅使。
想法會影響行動並造就個性。想那些關於自己能有的特別之處,並不是「裝逼」。
理工至上似乎在另一群高薪人的眼中是「奴工」的代表。如果可能的選項都沒有不好,怎麼選?
有些同學在決策的時候會以為是自己做的決定,實際上腦中架構仍可能是來自周遭環境的驅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 大家不提問到底是 「不想提問」還是「不知道如何提問呢?」
Thumbnail
很多時候對話會停止是因為我們忽略很多細節,直接跳到結論
今天有個女學生一口氣噴了好多個問題給我 雖然我不喜歡每次找我都是有事的事實 但明確的目標與方向讓我感覺我有義務回答 也許這是深藏在我心裡的老師魂吧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還記得求學時期 班上總有想問問題 卻不敢主動向老師詢問的同學 對師長來說 主動詢問是好的 第一、可解決學生提出的疑惑之處 第二、對師長來說 可改善教學方式的空間 第三、可促進師生交流 第四、可提升學生發言的勇氣 第五、帶動班上的學習風氣 第六、師長間可相互交流及向上提案 (1)少
  接續著聊一下關於溝通和公共討論,但這次談的是一種、或者說一些反例。
Thumbnail
「鐘響了!」陳老師一進教室就先吼一聲引起大家注意,等大家的目光都望向陳老師才搬出一個箱子說:「今天雖然還不用上課,但仍有很多事情要交代,現在先將座位決定好,待會依學號順序來抽座位,明白了嗎?」 「明白。」講台下僅有零星的應答,大多數學生只用目光投向陳老師。 老師也明白這種狀況,點點頭說:「好,一
Thumbnail
用口語的話要跟別人說得清楚講得明白時,必須集中精神來思考,在這同時也代表正在將腦海中雜亂無章的想法系統化,若是聽的人表示有些聽不懂,那其實是表示自己對那部份的理解還不足,(也就是自己以為知道了,但可能並不是真正的了解),因為真正的明白,才有辦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
Thumbnail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 大家不提問到底是 「不想提問」還是「不知道如何提問呢?」
Thumbnail
很多時候對話會停止是因為我們忽略很多細節,直接跳到結論
今天有個女學生一口氣噴了好多個問題給我 雖然我不喜歡每次找我都是有事的事實 但明確的目標與方向讓我感覺我有義務回答 也許這是深藏在我心裡的老師魂吧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還記得求學時期 班上總有想問問題 卻不敢主動向老師詢問的同學 對師長來說 主動詢問是好的 第一、可解決學生提出的疑惑之處 第二、對師長來說 可改善教學方式的空間 第三、可促進師生交流 第四、可提升學生發言的勇氣 第五、帶動班上的學習風氣 第六、師長間可相互交流及向上提案 (1)少
  接續著聊一下關於溝通和公共討論,但這次談的是一種、或者說一些反例。
Thumbnail
「鐘響了!」陳老師一進教室就先吼一聲引起大家注意,等大家的目光都望向陳老師才搬出一個箱子說:「今天雖然還不用上課,但仍有很多事情要交代,現在先將座位決定好,待會依學號順序來抽座位,明白了嗎?」 「明白。」講台下僅有零星的應答,大多數學生只用目光投向陳老師。 老師也明白這種狀況,點點頭說:「好,一
Thumbnail
用口語的話要跟別人說得清楚講得明白時,必須集中精神來思考,在這同時也代表正在將腦海中雜亂無章的想法系統化,若是聽的人表示有些聽不懂,那其實是表示自己對那部份的理解還不足,(也就是自己以為知道了,但可能並不是真正的了解),因為真正的明白,才有辦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