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時代的鑰匙:《記憶》

Memoria ©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記憶》(Memoria)於第七十四屆康城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中一舉奪得評審團獎,在國內外獲得不少的好評。泰國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花古是在當今國際影壇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亞洲導演,他獨特的敘事手法與影片質感讓賦予了電影靈魂。在《記憶》裡,阿彼察邦延續了他創作裡一貫的靈性,及原始與讓人摸不着頭腦的虛無。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阿彼察邦的電影,或許會被他影片的慢節奏與看似懸浮的文本勸退。但只要你耐得住性子,他會給予你嶄新的觀影體驗。
  某天,Jessica(Tilda Swinton 飾)被一聲巨響吵醒。在寂靜的腦袋中,炸開的轟鳴聲是現實通往夢境和記憶的鑰匙,滂沱大雨讓城市變得黏膩,空氣中彌漫着泥土被水沾染過的顆粒感。腦袋中低沉而強烈的聲音沒有規律地頻繁出現,一次又一次打斷思緒與溝通,中斷了表達與睡眠。
  她以異鄉者的身份在哥倫比亞試圖尋找腦中低沉的撞擊聲,也開啟她的記憶探索之旅。「混凝土、金屬、海水……」她嘗試將記憶裡的聲音變成日常的環境音。觀眾和Jessica在不斷變換的音頻中逐漸找到曾經在腦海裡聽到的聲響。調音師埃南爾(Juan Pablo Urrego飾)是傾聽者,透過言語讀取Jessica腦海裡的巨響,試圖將那些破碎和難以意會字句拼凑成可視的音波。埃南爾的消失仿佛在向觀眾傳遞一種夢境的飄渺,剛抓住了些跡象,卻又如流沙般從指尖滑落。
透光玻璃房裡的荒蕪成為城市與大自然的過渡。城市中的車流與荒蕪中的潺潺溪流、調音室與木屋、調音機器與心靈感應、考古學研究與歷史精準的技術都展現了精準理性與主觀感受的碰撞。
透光玻璃房裡的荒蕪成為城市與大自然的過渡。城市中的車流與荒蕪中的潺潺溪流、調音室與木屋、調音機器與心靈感應、考古學研究與歷史精準的技術都展現了精準理性與主觀感受的碰撞。
  《記憶》的視覺和聽覺藝術為觀眾帶來極大的舒適感。影片中不斷運用光與暗、前與後的位置,以敘述人物關係與狀態。昏暗的房間裡,陽光灑落在失眠人臉上,沉睡的灰暗與清醒所看見的明亮形成對比。聲音的調度更是電影的核心,靜止的畫面為接下來的聲音效果做鋪墊,緩慢的鏡頭運動配合着角色的行為節奏,在視聽效果上達到和諧的狀態。
  電影進入後半,影片質感進一步地提升。錯亂與模糊的記憶碎片在進入大自然後變得稍微清晰可見。Jessica逐漸掙脫了肉身與時間的枷鎖,靈肉分離讓她得以進入他人的記憶。農夫埃南爾(Elkin Díaz飾)和Jessica都是記憶的載體,兩人交疊的雙手創造了連接現代與歷史的天線,以聲音傳遞訊息,聲音不僅僅在存於抽象的轉述。她一開始對聲音的追根究底和慌亂漸漸轉化成平靜和釋懷。
  疾病背後的隱喻或許是對沉重歷史的叩問,歷史帶來的創傷如聽覺一樣帶有主觀色彩,經歷者仿佛患上了失語症一樣,無法通過轉述傳達情緒與準確的內心感受。也許是因為時間和歲月稀釋了當初的記憶,又或者是那些歷史遺落的大石塊早就變成了散落一地的碎片。那些時不時在腦海裡浮現聲音、那些莫名的惶恐情緒、那些被喚醒身體的反射動作都在時間迷霧中成為記憶的鑰匙。
Memoria ©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文章曾發佈於映畫手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