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美國同學聊過之後,心情稍微和緩,大多數後遺症似乎在足夠營養補充、免疫力提升之後有很大機會逐漸康復(他也曾經嗅味覺喪失)。
美國的家庭醫生說,如果妳不嚴重,就當感冒一樣,哪裡痛吃甚麼藥(沒有特效藥),如果有呼吸困難的情況就去大醫院。
這個訊息其實有兩點:
1. 如果你信賴的人給予你這樣的資訊(沒甚麼大不了,只是感冒),你就會相信這件事確實沒甚麼大不了。
2. 我們透過比較的動作,確認自己的位置,會比較感到安心。(有人康復且後遺症又再康復。)
現階段所有人都恐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未知,以及我們知道有一定的機率會有後遺症與致死率。我們努力抓出確診者,抱怨隔離越來越寬鬆,因為我們知道傳染力並不只侷限在發病日當天,發病前後都有可能散播病毒。正是因為這種不知道何時輪到自己的情緒,讓我們覺得恐慌。拼命想要透過快篩確認自己的狀態,到底能不能出門、會不會成為傳播者?沒有人知道確診之後到底幾天才沒有傳染力。所有的訊息都是一點一點在混亂中被神聖指揮中心的告知。之所以說每天報數字沒有意義,因為我們想知道更多關於疾病的訊息;該備甚麼藥、除了口罩該怎麼保護自己和家人不被感染、家裡做不到一人一室還能怎麼辦、後遺症有哪些該找誰怎麼做。如果對於疾病的資訊越清楚明白,我們就知道該怎麼備藥、遇到甚麼症狀該找甚麼醫生、停課停工的匡列應該怎麼處理。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一樣,先慌亂之後才在茫茫網海裡找到對自己有用的資訊(然後還可能被嗆說你怎麼不自己找資料)。
這就是牽涉到政府是否值得信任的問題,不停地說有政府好安心,卻沒辦法針對恐慌的主因提供足夠的說明,用裁罰的方式管理群眾,這是在汙衊人民的智商。它們認為不用說太多,反正也聽不懂,不如聽我們的一步步指引,把群眾當成數字,自認為這是滾動式管理,順便還可以潑政治對手一點髒水。這些都不是人民想要看到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恐慌的主因既在於不清楚的指引、不透明的資訊,就應該針對問題提供說明。
打不打疫苗其實無關乎得病這件事,打疫苗會突破感染、打疫苗也會死亡,小孩打疫苗很大部分看起來像是在幫忙消化過多的疫苗採購。 哪些人是高風險、我們怎麼樣提供醫療指引和量能,怎麼樣可以自行確認病程的輕重,既然發燒是必然的,沒有超過幾小時的39以上的高燒,是不是可以先投藥觀察幾小時有沒有效用,如果沒有效用該以怎樣的裝備去急診。當這些資訊都透明清楚,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恐慌,每個人都想見醫生一面可是其實醫生也不過就給那幾種藥物。
當然很多國家會覺得台灣太小題大作,把感冒當作殺人病毒。要這樣講或許也不是沒有根據,不過我還是覺得這是一種達爾文式的思考模式,認為物競天擇是自然淘汰,這是一種把人當數字的錯誤。對於生命的消逝,我們總是深感遺憾,不論小孩或老人、甚至壯年人,都可能因為疾病而提早消亡,怎麼可以當作是一種無所謂的自然淘汰! 為什麼要因為政府無從管制就舉手投降?政府具有各方面的數字,有組織人員的優勢,應該可以更有效地運用去避免這樣大規模混亂的情況發生。想要救經濟,開放各國已有免疫力的確診者難道不是方法? 想要病毒共存,不是以衝高疫苗覆蓋率為主(因為突破感染總是會發生),而是對於染病者、康復者提供明確共存指引、藥物說明。這是一個識字率很高的國家,即便長者不一定會用APP,都還是可以給予基本的說明,並在資源上減少大家對於藥物、快篩、口罩、營養補充品的缺匱感受。
我們明明有時間可以做得更好的,不是嗎?
唾液快篩、快篩價格、PCR量能管理、抗病毒藥物、真正的兒童疫苗都準備充裕再衝向病毒的懷抱,不是更像個先進國家嗎?
目前觀察各確診者康復資訊,營養補充、提高免疫力還是最佳辦法。
蛋白質供給是基本,益生菌、魚油、維他命C對於小孩食欲不振似乎也有幫助。(也別忘了多喝水&曬太陽)
清冠一號小孩不太適合,大人可以,但也要注意過量可能腹瀉的情況。
願 所有人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