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第一次有人這樣教我理財/孩子的簡單正念

2022/04/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理財的書很多,<第一次有人這樣教我理財>是用漫畫的方式表現,想說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當然內容是以作者自身的經驗出發;33歲的女子,自己的職業是兼職插畫,先生則是開一間咖啡店。關於開店、買房與保險,這種看似許多人都會經歷的生活經驗,描述自己原本不知道的理財的方式。

從內容來說,不算是多麼深刻的生活體悟。不過卻不由得感到慚愧,慚愧的點在於:若說理財是金錢的管理,那麼,時間的管理呢?
姑且不說那位赫赫有名的
時間管理大師,前幾天和朋友聊孩子的才藝課。他認為只要持續讓孩子專注在某項才藝,就能讓孩子比別人多一點專業能力,而不只是停留在泛泛的興趣。會這麼說主要是他認為我沒有讓小孩堅持在某一項樂器上,大概也培養不出可以稱之為才能的表現。
我說,事情其實跟你想的不太一樣。當然一萬小時的練習可以達到某些較強的技能。但是,當父母沒有那樣的專業背景,小孩在家練習的過程是對是錯,你也不知道,遑論如何糾正。再者,同樣年齡的孩子,他們可能將目標設定在參加全國大賽,可能已經練習諸多名曲難曲,可是你的孩子在Y家的團體班,從小學上到國中也不過練到人家小一小二難度的曲目而已。
再者,老師也是一個問題,現在少子化,原本五人團體班到後來剩兩人,如果老師想將這個熱門時段開新班,將舊生調動到其他時段,如果你不能配合,孩子就要面對變成換老師或換班級的抉擇。換言之,遲早就是要往個人班的方向發展,也就要考量如果不是要上音樂班,只是學習才藝,要栽培到甚麼程度、投資多少金錢的問題。
進一步來說,假設我們都同意一萬小時的練習很重要、大器可以晚成。做父母的,該抱持怎樣的耐心面對孩子的學習?操之過急固然對孩子會造成不必要的壓力,難免會怕自己會否太過放任,讓孩子錯過可以更好成長的時光。
類似這樣的教養焦慮其實在藍佩嘉的<拚教養>一書可見端倪,網路讓資訊傳遞更快速,也凸顯身為父母的焦慮,然而,教養背後真正的心情有二,一是彌補自己小時候的遺憾,二是期望自己的後代能夠永保安康。大多數的父母都是依據這樣的心情與指標去制定小孩的教養方針。
回過頭來,與其說孩子自己確實有自己的人生,父母再怎麼焦慮也無法代替他們過日子。還不如想想自己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花多少時間在手機,多少時間在工作,多少時間在陪伴,又有多少時間有好好讓自己休息?如果連自己都管不好了,談甚麼管小孩、管金錢呢?

至於&lt;孩子的簡單正念>。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就是介紹實際可行的方式去引導孩子思考,諸如呼吸與情緒的關聯,或是感謝眼前的成果是由哪些因緣所構成,或是用雪球的搖晃對比關照自己的情緒如何沉澱。
不過,雖然我覺得書中提案都是很好的方式。但是在我自己實際執行的過程,有時候遇到孩子聽不懂我的說明,或是根本連我的話都不想聽的情況(冏)。這固然一方面跟他們對於語言詞彙的認識有關(大班的孩子可能真的聽不太懂),另一方面家人的權威力量似乎很容易比不上外面的老師們。確實,一個在固定時間場域扮演角色的人,他的說服力應該是會大於二十四小時都你黏在一起,看你挖鼻孔放屁等各種醜態與情緒的爸媽。哪怕你說的話再有道理,要他們做到 不以人廢言 終究是太高的要求。
大概也還是只能從身教做起吧。雖然沒辦法全天候保持理想的樣貌,正念也不容易表現(即便呼吸跟情緒確實有關、面對孩子的各種調皮挑釁,發怒比感謝他變成這個樣子的因緣更容易)。不過,如果當他已經將你的語言都貼上 嘮叨 的標籤,帶有負面抗拒的心態,不從行為上去展現你想傳遞的東西,還能有甚麼其他的辦法呢?

前陣子在網路看到一篇文章(可惜沒有存到出處)。是讚美自己另一半道歉的速度越來越快,克服原生家庭的種種。乍看平凡無奇的內容:面對自己的錯誤有甚麼困難的。回味起來卻覺得深刻:觀察自己生活中有多少自己犯了錯,卻連 對不起我不該OOXX的理由 都說不出口。如果認為道歉是件小事,為什麼說不出口?如果連小事都沒辦法以身作則,怎麼期望雙方能夠敞開心胸對話?
代溝看似簡單兩個字,情感上他並不是父母所期待看到的,實務上總是有一方率先放棄了對話的可能。人生的挫敗有時候就從看似不起眼的小地方開始,不能不謹慎小心面對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5會員
138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