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記憶VS.創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作者:Elizabeth Louftus & katherine ketham
譯者:洪蘭

封面寫著:謊言說一百次,就變成真理

洪蘭翻譯過許多外文書,似乎跟大腦科普都滿有關係的。這本書的序她提到,當時年代還有很多人信前世今生的說法或催眠,要打開國民的眼界而翻譯這本書,這點還滿有趣的。確實有印象在某個年代,好像很常聽說前世今生的說法,長有人說自己以前是貴族、公主、武士….

書中的內容基本上有點像恐怖小說,很難想像號稱民主開放先進的美國,在10多年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基本上就是一些號稱心理治療師的人,接受過他們治療之後,有點像是群體創造記憶的過程,認為自己的親人曾經強暴或性虐待他們。然後勇敢地走上法院指控,也因此變成難解的問題。到底誰說的過去才是真實?如果他們想不起細節,心理治療師往往訴諸於 【壓抑】;一種自我逃避不願意回想過往的機制。而作者在實驗室裡做的實驗,如何能將實驗的內容作為足以反駁這些相當誇大卻又栩栩如生的記憶? 她提到某些狀況,我們對於兩歲前的記憶往往是模糊的,牽涉到我們的語言能力有限,沒有辦法清楚描述事物,相對也不容易記得太清楚。而這些對於過往經驗栩栩如生的描述,往往在描述用語上跟報章雜誌的報導相吻合。換言之,年紀太小的情況很難具體描述被強姦或性虐的過程,因為在那個年紀應該不知道這些行為所代表的意涵,往往是根據後來閱讀報章提到過往的懸案,然後在心理治療裡被慫恿捏造;治療師認為心理的創傷來自過往經驗,想不起來是因為壓抑,或是不願意認真去想,於是在他們的幫助(包含團體創作)之下,很多片段記憶閃現,讓他們拼出過往的拼圖,為了讓自己更好(面對過去的邪惡),站出來指控自己的父母。於是一個個家庭悲劇出現,而且雙方各自有各自的看似正確的立場。

作者在書中除了仔細描述那些案例,描述方式詳細到讓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在看小說還是真實事件。也試著逐一反駁那些像是巫師般的心理治療師團體是如何的不可信。一般來說對於創傷後的心理或生理反應,在這些捏造記憶者身上都不太明顯,反而比較像是被群體壓力灌輸之後,對於自己的記憶信心滿滿。再者,那些年幼的性侵記憶,牽涉到語言描述能力,雖然我們可以認為是長大之後,可以用比較精準的語詞去描述過去,但是比對記憶的細節,卻又發現往往不是時間上時有更改,又或者在情境的描述上與文章的用詞不謀而合。這樣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是透過自己心靈的拚湊,將一個不存在的事情合理化為自己認為的樣子。
有時候甚至可以探究到更隱微的情緒,諸如家庭環境的不友善、對於父親的恨意,所以順理成章地將自己心理的狀態歸因於當時父母親曾經殘忍地對待。(但也有一些例子是明明家庭和樂卻指責父母的,這些人偶爾有一兩個幸運的,透過自己朋友的提點或證明,自己正受到他人的蠱惑,做出傷害自己家人的事,令他們後悔不已。)

以現今生活中的案例來看,我們當然知道記憶其實並不那麼真實。昨天午餐吃甚麼,上禮拜的宵夜有沒有吃,我們可能都不是記得那麼清楚。面對失智的老人,她所回憶的過往究竟有幾分可信也很難說。但也確實,如果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指控某些事項,一方堅持己見、另一方承認自己不太清楚過去發生甚麼,會不會過去就這樣被取代了?這個例子如果套用在轉型正義或是二二八這種歷史傷痕又牽涉到政治的時候,或許就更凸顯其中的恐怖:我們很可能用一個現在的觀點去詮釋捏造一個過往記憶。而這也是在歷史書中很容易犯的錯誤之一,我們用現代文明的高度去評價、解讀當時的文字紀錄,這種去脈絡化的看待方式,很容易創造出另一種新的史觀,反而消滅了真正的歷史。

在生活裡,若仔細觀察,在吵架的時候我們往往將過往的事情解釋為對自己有利的。又或者,小孩在指控對方罵他的時候往往講不清楚對方的用語,只記得被罵的委屈更勝於對方的態度。很顯然,記憶並不是那麼的可靠。可是在那樣一個信奉司法可以判定真實的國度,卻將記憶當作重要的證據,當法官與陪審團都採納這種證據的效力,做出難以想像的判斷也就不足為奇了。(司法真的可以帶來公平公正的結果?)

在哲學概論裡,提到知識的三要件:真實True、信念Believe、證成justify。(對於這樣的說法當然也有反駁與質疑)。記憶能否作為證據,最主要還是證成這一關。然而,對於陳年舊案,究竟能有多少證據可以證明誰是誰非,免不了有其困難之處。或許也因為這樣的緣故,現在科技對於保留證據相當要求,到處都是攝影機、資料都存在雲端大數據,目的就是若有個萬一可以調資料出來看。

所謂科技來自於人性,這或許也是一個明證吧。(苦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7會員
142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的其他內容
無政府主義,算是最近比較感興趣的關鍵字。 又牽涉到人類學家,當然要借來看看。 說實話,閱讀的感覺有點吃力,或許又是翻譯的關係。不過他有舉幾個例子,比方說在幫親戚挑選養老院的時候,人們的回應在有沒有監督者的情況,可能會有不一樣的回答。他認為這種感覺就像政府對人民的監控。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父親的夢裡,那些長大的孩子都會變成小孩的樣貌出現。一則以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二則,在父母眼中,他可能都記得的是你過往最純真美好的樣貌。這種淺顯直白的表現方式,我覺得導演很厲害。 爸爸的便當是世界第一 單親的爸爸幫女兒做便當,有什麼了不起?當然是要從不會到會才顯得了不起。
作者陳國任先生曾擔任茶業改良場的場長(2015-2018)。對於茶葉的理解與說明,口條清晰、邏輯清楚。這本書的目次編排與 陸羽之<茶經>頗有相似,從茶之原、茶之造、茶之品切入,談及台灣茶樹、產業的歷史、工藝的技巧、品味儲藏往往言簡意賅,頗有令人豁然開朗之感。
看這本的時候,腦海一直浮現 楚門的世界 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是金凱瑞的代表作之一,看片的當下,一直很想知道當他發現自己活在攝影棚,踏出新的世界會發生什麼樣的事,然而電影的結尾只是他站在世界的邊緣,道聲早安午安晚安便結束了。
2022新年的時候,跟家人一起到宜蘭度假,偷了閒和岳父一起看這部片。 本來有點擔心他沒看過1、2集會不會看不懂,開始播放之後又擔心劇情似乎有點陳悶,似乎有違過去華麗爽片的風格。
無政府主義,算是最近比較感興趣的關鍵字。 又牽涉到人類學家,當然要借來看看。 說實話,閱讀的感覺有點吃力,或許又是翻譯的關係。不過他有舉幾個例子,比方說在幫親戚挑選養老院的時候,人們的回應在有沒有監督者的情況,可能會有不一樣的回答。他認為這種感覺就像政府對人民的監控。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父親的夢裡,那些長大的孩子都會變成小孩的樣貌出現。一則以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二則,在父母眼中,他可能都記得的是你過往最純真美好的樣貌。這種淺顯直白的表現方式,我覺得導演很厲害。 爸爸的便當是世界第一 單親的爸爸幫女兒做便當,有什麼了不起?當然是要從不會到會才顯得了不起。
作者陳國任先生曾擔任茶業改良場的場長(2015-2018)。對於茶葉的理解與說明,口條清晰、邏輯清楚。這本書的目次編排與 陸羽之<茶經>頗有相似,從茶之原、茶之造、茶之品切入,談及台灣茶樹、產業的歷史、工藝的技巧、品味儲藏往往言簡意賅,頗有令人豁然開朗之感。
看這本的時候,腦海一直浮現 楚門的世界 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是金凱瑞的代表作之一,看片的當下,一直很想知道當他發現自己活在攝影棚,踏出新的世界會發生什麼樣的事,然而電影的結尾只是他站在世界的邊緣,道聲早安午安晚安便結束了。
2022新年的時候,跟家人一起到宜蘭度假,偷了閒和岳父一起看這部片。 本來有點擔心他沒看過1、2集會不會看不懂,開始播放之後又擔心劇情似乎有點陳悶,似乎有違過去華麗爽片的風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左右腦,左腦: 語言功能、數學、邏輯問題,詮釋家,捏造細節或自圓其說,注重邏輯和次序,如果某是不合哩,會自行編造一套蠻合理說詞;右腦: 空間認知,觸碰、視覺-動作協調任務,實事求是。 你過去的記憶力是不可靠的,你會對當下環境的認知有所選擇性,大腦會填入許多不切實際的細節,而漏掉一些可能很重要的
Thumbnail
近日與朋友聚會剛好聊到催眠話題,今天我們也來聊一下吧。  「催眠」透過催眠師的引導來放鬆表意識,進入潛意識甚至是到第八識阿賴耶識靈魂的黑盒子(不一定每個人都可到這層),探究潛意識如何影響自己的信念與行為,當然,催眠其中項目最讓人好奇則是前世今生的回溯。   透過資深有經驗的催眠師來操作是比較安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記憶的不可靠性,並提到人們會修改和創造記憶,造成與客觀事實不相符的情況。另外也提到記憶的形成與人的狀態有關,造成不同的觀點。最後還討論了一般記憶與創傷記憶的不同之處。文章指出記憶的奇妙之處,觀點可能因人而異。
Thumbnail
如果悔恨遺憾可以改寫,如果美好回憶可以倒帶體驗,此刻正在經歷喜怒哀樂的你,難道不是記憶的玩物?
Thumbnail
 我們往往都會高估自己的記憶力,因為我們總是會記得一些東西,而記不住的東西就因為沒有被記住,所以對我們而言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我們也不覺得是被自己忘掉的,換句話說,我們有很好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記憶力,卻完全沒有證據來呈現那些忘掉的,沒被記起來的事情,也就是沒證據證明自己的記憶力不好。     其實記
Thumbnail
「記憶」是無堅不摧的嗎?「記憶」就代表真相嗎?抑或如同羅芙斯特博士在書中的比喻:記憶就好像一匙牛奶攪入一盆清水,而每個人腦海裡包含幾千萬個這種模糊不清的記憶,有誰能夠分離出水中的牛奶?
Thumbnail
有時夜深人靜時,我會回顧著這些年來發生的點點滴滴,怎麼我記憶中的近乎都是讓我不舒服不愉快的事情,我的快樂呢? 透過宇宙姊姊他們的一些影片中我得知,原來那些我記得的、我不記得的過去式,都深植在我潛意識裏面,從小到大以來的記憶都儲存著,即使是我已經遺忘的事情,它們其實依然存在,並且影響著我的信念,影響
Thumbnail
之後因為一些契機,現任心理師發現到我對醫療人員有信任及記憶障礙,包括我跟他在諮商過程中的配合上,出現我會忘了醫生及心理師的名字及長相、忘了曾經跟醫生及心理師說過的話......等等。 於是某次諮商現任心理師跟我講了「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概念,認為我之前的醫療經驗可能對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左右腦,左腦: 語言功能、數學、邏輯問題,詮釋家,捏造細節或自圓其說,注重邏輯和次序,如果某是不合哩,會自行編造一套蠻合理說詞;右腦: 空間認知,觸碰、視覺-動作協調任務,實事求是。 你過去的記憶力是不可靠的,你會對當下環境的認知有所選擇性,大腦會填入許多不切實際的細節,而漏掉一些可能很重要的
Thumbnail
近日與朋友聚會剛好聊到催眠話題,今天我們也來聊一下吧。  「催眠」透過催眠師的引導來放鬆表意識,進入潛意識甚至是到第八識阿賴耶識靈魂的黑盒子(不一定每個人都可到這層),探究潛意識如何影響自己的信念與行為,當然,催眠其中項目最讓人好奇則是前世今生的回溯。   透過資深有經驗的催眠師來操作是比較安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記憶的不可靠性,並提到人們會修改和創造記憶,造成與客觀事實不相符的情況。另外也提到記憶的形成與人的狀態有關,造成不同的觀點。最後還討論了一般記憶與創傷記憶的不同之處。文章指出記憶的奇妙之處,觀點可能因人而異。
Thumbnail
如果悔恨遺憾可以改寫,如果美好回憶可以倒帶體驗,此刻正在經歷喜怒哀樂的你,難道不是記憶的玩物?
Thumbnail
 我們往往都會高估自己的記憶力,因為我們總是會記得一些東西,而記不住的東西就因為沒有被記住,所以對我們而言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我們也不覺得是被自己忘掉的,換句話說,我們有很好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記憶力,卻完全沒有證據來呈現那些忘掉的,沒被記起來的事情,也就是沒證據證明自己的記憶力不好。     其實記
Thumbnail
「記憶」是無堅不摧的嗎?「記憶」就代表真相嗎?抑或如同羅芙斯特博士在書中的比喻:記憶就好像一匙牛奶攪入一盆清水,而每個人腦海裡包含幾千萬個這種模糊不清的記憶,有誰能夠分離出水中的牛奶?
Thumbnail
有時夜深人靜時,我會回顧著這些年來發生的點點滴滴,怎麼我記憶中的近乎都是讓我不舒服不愉快的事情,我的快樂呢? 透過宇宙姊姊他們的一些影片中我得知,原來那些我記得的、我不記得的過去式,都深植在我潛意識裏面,從小到大以來的記憶都儲存著,即使是我已經遺忘的事情,它們其實依然存在,並且影響著我的信念,影響
Thumbnail
之後因為一些契機,現任心理師發現到我對醫療人員有信任及記憶障礙,包括我跟他在諮商過程中的配合上,出現我會忘了醫生及心理師的名字及長相、忘了曾經跟醫生及心理師說過的話......等等。 於是某次諮商現任心理師跟我講了「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概念,認為我之前的醫療經驗可能對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