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傷害,其來有自?心理學人:不要為了調節負面情緒與獲得道德的救贖感,養成了長期自我傷害的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自我傷害,其來有自?心理學人:不要為了調節負面情緒與獲得道德的救贖感,養成了長期自我傷害...文章摘要:
  • 自我傷害,其來有自
  • 心理學人的諮商現場
  • 自我懲罰的心理意涵
  • 三個構面,降低自我傷害的信念與行為

一、自我傷害,其來有自?

人類演化的目的在於保命,保住身體的命,也保住心理的命。讓生理機能維持正常的運作,極力避免危險的場域,可以保住身體的命;讓情緒感受維持平靜安詳,極力避免難堪的情境,可以保住心理的命。
然而,對於某些人而言,因應負面情緒的方式,不在於保持平靜以避免自己免於承受情緒壓力煎熬之苦,相對的,身體的自我傷害或心理的自我懲罰,反而成了他們唯一的救贖途徑。
自我傷害可能的解釋是,自我懲罰可以降低個人道德上的內疚感。另外,透過身體或心理的自我傷害,某種程度而言確實可以調節當下過不了的情緒壓力。最後,也許自我懲罰具有社會性的補償功能,也是一種自我與他人的內在和解方式,於是,有某部分的人持續透過自我懲罰或傷害來彌補或修復對他人的傷害。

二、心理學人的諮商現場

把自我懲罰或自我傷害,視為一種正當的情緒調節、反省與救贖的策略,短時間內似乎可以降低負面的感受,並獲得短暫而面的內在平衡。然而,自我懲罰或自我傷害的行為,卻在持續的表象中形成了一種習慣。
多年以來,心理學人的諮商個案從以美工刀劃手臂、以水果刀劃肚皮到以雕刻刀割腳趾,他們除了試圖以身體的痛轉移心理的痛以外,也期待藉由自我的傷害的行為,來彌補內心活得不好或對不起重要他人的罪惡感,此外,獲得情感或道德上的救贖,也是他們持續自我懲罰的重要原因。
《個案A》:「我是一個沒用的人,永遠達不到媽媽的期待與要求。」
《個案B》:「我肚皮上的割痕,是為了提醒自己,是我對不起自殺過世的男友。
《個案C》:「我低沉的情緒需要這樣的刺激,好讓我可以擁有跟別人一樣感覺。」
《個案D》:「每次在腳趾上劃一刀,就代表一次的道歉……。」
《個案E》:「這有問題嗎?我從小六就開始這樣做了。」

三、自我懲罰的心理意涵


澳洲學者Melissa de Vel‐Palumbo等人做了一個相關的研究,他們找來了80名年齡介於18到80歲的受訪者,詢問他們過去自我懲罰的經驗與感想,以試圖了解受訪者自我懲罰的意涵。
(ㄧ)【情緒調節:自我懲罰,做為一種降低內疚感的情緒調節策略。】
《受訪者1》:「自我懲罰可以減少負面情緒的感受。」
《受訪者2》:「自我懲罰的經驗可以分散其他不必要的負面情緒。」
《受訪者3》:「這是以一種疼痛,來消除另一種疼痛。」
《受訪者4》:「我感到內疚,我想我的不當行為應該受到懲罰,因為我覺得這樣可以減輕罪惡感。」
(二)【道德救贖:把自我懲罰,視為一個可以提供救贖或贖罪的機會。】
《受訪者5》:「自我懲罰之後,我對自己的言語和行為舉止更加謹慎了。」
(三)【習慣行為:把自我懲罰視為一種正當的行為,導致自我懲罰的合理化與習慣化。】

《受訪者6》:「我想我們都知道我們每天都在做錯誤的事情,應該受到某種形式的懲罰。」
《受訪者7》:「我沒有選擇以這種方式懲罰自己,這是自然反應。」
《受訪者8》:「自我傷害,甚至引發了更多的自我懲罰。」
《受訪者9》:「自我懲罰後,我的憂鬱情緒加重了,我陷入了消極想法的漩渦裡。」

四、心理學人:三個構面,降低自我傷害的信念與行為


(一)【情緒構面:接納內疚的情緒】

內疚,是因為達不到他人的期待、持續以自責的非理性認知信念,來評價自己而產生的不安、後悔等負面的感受。
偶而的內疚可能讓我們產生積極性的因應行為,但持續性的內疚會導致深陷負面情緒的輪迴漩渦裡,久久難以自拔。
任何的情緒只是一段時間的感受,就好比海浪一般,既使當下波濤洶湧,終會平息。面對與接納負面情緒,是情緒管理的不二法門,也是處理情緒的必要途徑。情緒歸情緒,千萬別讓內疚的認知信念,攪和在無可自拔的自責情緒中。

(二)【認知構面:重建自我的信念】
面對未知與迷茫,我們需要的是找個方式,全力以赴;面對挫折與失敗,我們需要的是換個方式、再試一次。
錯誤的內在信念,往往會以自責或自我懲罰的道德救贖方式,試圖讓我們躲避應該面對的問題,長期下來,自我懲罰與自我傷害就成了最快速而便捷的問題解決管道。
當內疚感來襲之際,內疚內疚就好,當內疚感的浪潮消退,該是重新以嶄新的信念,來面對的問題的時候了。
(三)【行為構面:建構自我的效能】

透過結構而具體的行為,從完成簡單的任務開始,逐步的建立自我的效能感,進而找回對自我與外部世界的自我控制感。
以自我懲罰做為讓自己感覺更好的策略,雖然荒謬,但卻真實。身體式的自我傷害,可能更需要勇氣,但心理式的自我傷害,例如自我責備、自我貶抑等,造成的傷害可能不亞於身體的傷害。
自我傷害議題與事件,近期在家庭、校園、社區裡不斷以重複而隱性的型態呈現,該是我們正視這個議題的時候了。留意您身旁的小孩、同學、朋友、鄰居、甚至路人,一旦發現有自我傷害的行為事件,別吝嗇了您的雞婆,找個可以協助的專家,適時的拉他們一把吧(文:心理學人吳學治諮商心理師 / 圖:Pexels)
參考資料: Melissa de Vel‐Palumbo等人,2018,Why do we self‐punish? Perceptions of the motives and impact of self‐punishment outside the laboratory.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Oct2018, Vol. 48 Issue 6, p756-768
avatar-img
14會員
16內容數
歡迎來到~心理學人 跟著心理學人,一起成為學習心理學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理學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章摘要: 文章摘要: 頭痛,不是病,陣痛來襲要人命 催眠,不是藥,減緩疼痛有ㄧ套 心理學人的催眠小常識 頭痛,不是病,陣痛來襲要人命 (本文雖然陳述催眠的功效,但期待讀者在尚位熟悉催眠技巧之前,萬萬不可停用醫生所開的止痛處方藥物唷。) 催眠,不是藥,減緩疼痛有ㄧ套 心理學人的催眠小學堂
文章摘要: 1️⃣ 走出諮商室後,她與死亡的距離 2️⃣ 從自殺企圖到自殺行動,要多少的時間 3️⃣ 三個策略,降低校園自我傷害的事件 ~走出諮商室後,她與死亡的距離有多近~ 2008年一個盛夏的下午,當小美結束了這一次的諮商,看似平靜的離開校園之際,略顯疲憊的面容,呈現出近期飽受憂鬱症折磨後
2020年開始,全球開始陷入一場恐怖的疫情風暴,歷經兩年多的肆虐,幸運的大家到現在都活了下來。在這段時間裡,我們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改變與壓力,這股壓力恐怕化約為另一股為了適應疫情壓力下的壓力,這恐怕又是我們的另一股挑戰。  誰在 COVID-19 大流行的期間壓力最大?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 在
文章摘要: 1️⃣ 企圖自殺者的認知準備與情緒準備是兩碼事 2️⃣ 瑞典學者對於自殺者生前語言與非語言線索的研究 3️⃣ 面對企圖自殺者,我們還得學習更直觀,更敏銳的評估 「自殺的認知想法」與「接受死亡的情緒」可能是兩碼事 認知的胡同(對自殺的想法) 情緒的接受(對死亡的接受) 參考資料:
文章摘要: 1️⃣『被疼惜』與『自我疼惜』,是因應焦慮的最佳策略。 2️⃣英國學者研究定義出『被疼惜感』的身心意涵。 3️⃣在日常生活裡提高『自我疼惜』的五個具體策略。 焦慮的時刻,需要的是「被疼惜」的安撫 當得不到別人的疼惜,就該是「自我疼惜」登場的時刻了 策略一:徜徉在大自然 策略五:身心放鬆
疫情之下,好好活著,是最大的祝福 2020年,台灣,幸運的躲過全球新冠肺炎的侵襲,成了世界防疫的模範生。2021年,台北,悄悄的開啟全台新冠肺炎的鎖鏈……。 疫情,來了。這一次新冠肺炎真的以排山倒海的姿態,展現它在全世界應有的狂妄。台灣,世界的一份子,哪來這麼多幸運的加持,歸零的日子早該結束。該來的
文章摘要: 文章摘要: 頭痛,不是病,陣痛來襲要人命 催眠,不是藥,減緩疼痛有ㄧ套 心理學人的催眠小常識 頭痛,不是病,陣痛來襲要人命 (本文雖然陳述催眠的功效,但期待讀者在尚位熟悉催眠技巧之前,萬萬不可停用醫生所開的止痛處方藥物唷。) 催眠,不是藥,減緩疼痛有ㄧ套 心理學人的催眠小學堂
文章摘要: 1️⃣ 走出諮商室後,她與死亡的距離 2️⃣ 從自殺企圖到自殺行動,要多少的時間 3️⃣ 三個策略,降低校園自我傷害的事件 ~走出諮商室後,她與死亡的距離有多近~ 2008年一個盛夏的下午,當小美結束了這一次的諮商,看似平靜的離開校園之際,略顯疲憊的面容,呈現出近期飽受憂鬱症折磨後
2020年開始,全球開始陷入一場恐怖的疫情風暴,歷經兩年多的肆虐,幸運的大家到現在都活了下來。在這段時間裡,我們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改變與壓力,這股壓力恐怕化約為另一股為了適應疫情壓力下的壓力,這恐怕又是我們的另一股挑戰。  誰在 COVID-19 大流行的期間壓力最大?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 在
文章摘要: 1️⃣ 企圖自殺者的認知準備與情緒準備是兩碼事 2️⃣ 瑞典學者對於自殺者生前語言與非語言線索的研究 3️⃣ 面對企圖自殺者,我們還得學習更直觀,更敏銳的評估 「自殺的認知想法」與「接受死亡的情緒」可能是兩碼事 認知的胡同(對自殺的想法) 情緒的接受(對死亡的接受) 參考資料:
文章摘要: 1️⃣『被疼惜』與『自我疼惜』,是因應焦慮的最佳策略。 2️⃣英國學者研究定義出『被疼惜感』的身心意涵。 3️⃣在日常生活裡提高『自我疼惜』的五個具體策略。 焦慮的時刻,需要的是「被疼惜」的安撫 當得不到別人的疼惜,就該是「自我疼惜」登場的時刻了 策略一:徜徉在大自然 策略五:身心放鬆
疫情之下,好好活著,是最大的祝福 2020年,台灣,幸運的躲過全球新冠肺炎的侵襲,成了世界防疫的模範生。2021年,台北,悄悄的開啟全台新冠肺炎的鎖鏈……。 疫情,來了。這一次新冠肺炎真的以排山倒海的姿態,展現它在全世界應有的狂妄。台灣,世界的一份子,哪來這麼多幸運的加持,歸零的日子早該結束。該來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在憂鬱狀態下,自我價值感會直線下降,低到塵埃,無用感油然而,所以我一定要界定自己的最低限度,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做的事,對我來說,就是自傷。可能有些人不懂,為什麼會有人自殘?其實就像運動時大腦會分泌腦內啡讓心情愉悅,相同的,自傷行為所產生的痛覺,可以舒緩情緒的壓力,也是大腦處理痛苦訊息的一種舒緩方法。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我一直不懂何謂愛自己,或許不做傷害的行為就是愛自己。過去的傷害令人站不起來,甚至懷恨到想要報復,思緒一旦沉浸其中,就是傷害自己的行為。是別人的事情,還自己拿過來壓在身上,也是傷害自己的行為。很恐怖的未來還沒到,現在就怕的不能生活,也是傷害自己的行為。 一個人要做到只活在此刻,把剛剛上面講的三件事情
Thumbnail
自傷行為的出現,並非等待著被去除,而是期盼著被聽見與理解。
Thumbnail
這是一篇寫給擔心身邊人傷害自己、疑惑為什麼有自傷行為,或處於矛盾痛苦中,正在自傷的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在憂鬱狀態下,自我價值感會直線下降,低到塵埃,無用感油然而,所以我一定要界定自己的最低限度,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做的事,對我來說,就是自傷。可能有些人不懂,為什麼會有人自殘?其實就像運動時大腦會分泌腦內啡讓心情愉悅,相同的,自傷行為所產生的痛覺,可以舒緩情緒的壓力,也是大腦處理痛苦訊息的一種舒緩方法。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我一直不懂何謂愛自己,或許不做傷害的行為就是愛自己。過去的傷害令人站不起來,甚至懷恨到想要報復,思緒一旦沉浸其中,就是傷害自己的行為。是別人的事情,還自己拿過來壓在身上,也是傷害自己的行為。很恐怖的未來還沒到,現在就怕的不能生活,也是傷害自己的行為。 一個人要做到只活在此刻,把剛剛上面講的三件事情
Thumbnail
自傷行為的出現,並非等待著被去除,而是期盼著被聽見與理解。
Thumbnail
這是一篇寫給擔心身邊人傷害自己、疑惑為什麼有自傷行為,或處於矛盾痛苦中,正在自傷的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