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嶼親職系列-家庭創傷與修復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很多時候親密關係、親子關係,都需要表達。

但表達有時會造成衝突,也會造成傷害,當表達是帶著批判、羞辱、貶低,就會有人感到受傷。當一個人被指責和被批評時,很自然的機制就是「攻擊」、「逃避」和「凍結」的反應。
這種防衛是一種自動化或無意識的反應,當刺激來時,這樣的防衛和反擊會不經思考出現。但是當我們去體會彼此的立場、感受與需要就會需要時間去沉澱,這是需要「覺察」的。
若發覺自己或在關係裡,延續了過去不想再重蹈覆轍的教養方式,或是演變成另一種彼此不喜歡的互動,不妨可以停下來思索是否是過去的隱性創傷在作祟。

隱性創傷...

可能來自於照顧者或生命中重要的人,你知曉他是為你好,卻因此更難去訴說表達,甚至覺察,只能被隱藏。
包裹在「為你好」內的懲罰、羞辱和比較,通常是為了讓你深刻記起你犯的錯,但很多孩子都只記得被羞辱的那一刻,只知道從那時起,心中有些什麼破掉了。
為了不再遭受這樣的受傷感受,有些孩子把嚴厲、擔憂的話語內化,極度害怕犯錯、努力討好,也有些孩子關掉自己的感覺,並暗自決定了自己的人生劇本,遠離了父母,也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

孩子變成大人後,原以為都過去了。

卻可能在平常生活的互動,因著某一句話、某一個情境,心中突然升起那種混合了羞恥、罪惡、生氣、焦慮等難受。
那種因受挫沒來由的痛楚與不安,不知不覺好像有某種慣性,羞辱被延續下去,對自己,抑或是對別人,特別是重要的人。
原來,過往的傷痕,並沒有因此消失,好像還成為前進的阻礙。

當手中只有一把錘子時,很容易將所有的事物都視為釘子。

有人可能會問,回頭檢視心中的傷痕,是被哪把錘子所傷,是否值得?
有沒有一種可能,接受自己身上也有那把錘子,但同時相信手中握有不同工具的可能性,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具,學習找到適合的時機與步調來回看過往,練習找到善待自己,也善待珍愛的人的互動方式。
覺察自己的生命狀態如何很重要。先成長自己,才能去成長他人。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和需要成熟、真心誠意對待他的父母,陪伴他的生命茁壯🌱
外部環境可以剝奪掉任何事物,唯獨拿不走你選擇如何回應環境的自由。—奧地利神經學家 Viktor Frankl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一年多後重啟《羞辱創傷》,續自我和解的旅程。 當羞辱創傷出現時,我們會發展防衛機制,形成難以動搖的信念,並長出自己的生存策略。常見的反應有迎戰、逃避、僵化,而「討好」也是一種防衛機轉,維持關係的應對方式之一。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你的孩子今天真正想告訴你什麼? 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中,孩子遭受欺負的跡象往往被忽視,從突然對學校失去興趣到不明原因的物品損壞,孩子這些微妙的變化可能是求助的隱秘訊號。 本文提供幾個不易被察覺的跡象,幫助父母識破孩子心中隱形的傷痛。閱讀全文,讓我們一同為孩子撐起一片更陽光的天空。 識破隱形的傷
Thumbnail
「當我們在探討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的溝通方式對孩子自我肯定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比如當孩子取得成功或表現良好時,若父母選擇沉默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而在孩子犯錯或失敗時卻施以嚴厲的責罵,這種偏頗的反應模式,往往導致孩子自我肯定感的低落。 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認可和回饋極為敏感
Thumbnail
「創傷」就是一種深刻的「孤獨」 在幼小的時代不知道怎麼面對父親痛毆母親、為什麼酒瓶會往自己砸過來、為什麼很親愛的人會在街上被人打死、為什麼某個人一槍把自己斃了,或是整天到晚拿東西痛毆孩子,或是把自己嫌得一無是處?為什麼有時候看來很和藹可親,有時候就會變了一個人?為什麼一邊痛打我又一邊痛哭著說愛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一年多後重啟《羞辱創傷》,續自我和解的旅程。 當羞辱創傷出現時,我們會發展防衛機制,形成難以動搖的信念,並長出自己的生存策略。常見的反應有迎戰、逃避、僵化,而「討好」也是一種防衛機轉,維持關係的應對方式之一。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你的孩子今天真正想告訴你什麼? 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中,孩子遭受欺負的跡象往往被忽視,從突然對學校失去興趣到不明原因的物品損壞,孩子這些微妙的變化可能是求助的隱秘訊號。 本文提供幾個不易被察覺的跡象,幫助父母識破孩子心中隱形的傷痛。閱讀全文,讓我們一同為孩子撐起一片更陽光的天空。 識破隱形的傷
Thumbnail
「當我們在探討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的溝通方式對孩子自我肯定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比如當孩子取得成功或表現良好時,若父母選擇沉默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而在孩子犯錯或失敗時卻施以嚴厲的責罵,這種偏頗的反應模式,往往導致孩子自我肯定感的低落。 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認可和回饋極為敏感
Thumbnail
「創傷」就是一種深刻的「孤獨」 在幼小的時代不知道怎麼面對父親痛毆母親、為什麼酒瓶會往自己砸過來、為什麼很親愛的人會在街上被人打死、為什麼某個人一槍把自己斃了,或是整天到晚拿東西痛毆孩子,或是把自己嫌得一無是處?為什麼有時候看來很和藹可親,有時候就會變了一個人?為什麼一邊痛打我又一邊痛哭著說愛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