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師說〉 唐 韓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15〈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乎!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氏子,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
一、字音字形測驗
01.「」述:
02.「」夫而為百世師:
03.「」文:
04.「郯」子:
05.「」顏為師:
06.「嗟」乎:
07.「輒」譁笑之:
08.老「」:
09.李「蟠」:
10.習其句「讀」:
二、注釋
0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0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03.不拘於「時」:
04.郯子之「徒」:
05.能行「古道」:
06.「其」皆出於此乎:
07.士大夫之「族」:
08.傳道、「受」業:
09.曰師曰弟子「云者」:
10.猶且從師而「問焉」:
三、填充題
01.師者,所以(    )、(    )、(    )也。人非(    )者,(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    )!
02.明代(    )選錄韓愈、(    )、(    )、(    )、(    )、(    )、(    )、(    )(請寫作家全名)八家之文為(    )。
03.〈師說〉的作者是(    ),字(    )。(    )為其郡望,宋神宗時追封為昌黎伯。唐(    )宗時因上表(    ),被貶為(    )刺史。其以發揚(    )家學說為己任,排斥(    )、(    )思想。文學上提倡(    ),以周、秦、兩漢之散文為圭臬,取代(    )華而不實的(    )。(    )曾稱讚他:「文起(    )之衰,道濟(    )之溺。」「(    )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    )。」
04.所謂「聖人無常師」,根據〈師說〉所言:孔子向(    )請教以鳥名官的事,向(    )請教禮儀,向(    )請教古樂,跟(    )學琴。
0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古之聖人,其(    ),猶且(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    )。
06.  ((1)  )是中國散文史上擊倒六朝駢文,推翻前代唯美思潮、主張為術道作文的文化工作者,兼具道統與文統的雙重地位。蘇軾稱讚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與他同時,以山水文學名世的((2)  ),對此文學運動的贊助也貢獻良多。此一文學運動經過兩百多年後,再經((3)  )這位文壇盟主的鼓吹提倡,終使六朝以後的文學改革達於成功。宋詩的散文化與平淺化,亦受他影響甚大。
參考選項:(A)白居易 (B)歐陽脩 (C)陶淵明 (D)陳子昂 (E)柳宗元 (F)司馬遷 (G)韓愈 (H)王安石 (I)蘇軾 (J)酈道元
07.孔子曰:「(    ),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    ),(    ),如是而已。
08.〈師說〉是一篇闡述從師問學之道的論說文,「說」為古文中(    )類」的一種文體,用來說明事理,闡述己見。文章中(    )(    )兼用,寬疏中有齊整排比之美。
四、配合題
01.
(   )(1)形容封閉的心,經人指引而豁然開朗。
(   )(2)喻為他人辛苦而對自己無益。
(   )(3)從某一現象,可以預測事物的發展變化。
(   )(4)喻做事遇到困難,但迫於形勢又不能中止。
(   )(5)形容悔悟自身的過錯後,虛心認錯賠罪。
參考選項:(A)負荊請罪 (B)藏龍臥虎 (C)騎虎難下 (D)畫餅充飢 (E)臘鼓頻催 (F)落葉知秋 (G)為人作嫁 (H)水到渠成 (I)青雲直上 (J)茅塞頓開
02.下列各段文字是韓文公祠的楹聯,請依韓愈生平事蹟,從參考選項中選出恰當的答案,並將代號填入( )中。
(1)君闇棄孤忠,天使貶(   ),庶免海隅淪化外;唐亡無片壤,公留遺愛,尚餘廟貌立江干。(北京韓愈祠聯)
(2)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人心歸正道,只須()月,至今百世師之。(潮州韓文公祠聯)
(3)(   )謫來,嶺海因而生色;(   )徙去,江湖自此澄清。(潮州韓文公祠)
參考選項:(A)柳 (B)八個 (C)十個 (D)潮 (E)鯨魚 (F)新法 (G)鱷魚 (H)佛骨
五、語譯
0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
02.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譯:
題目取自苑裡高中古文三十篇講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7會員
603內容數
文言文養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安咕醬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第五學習階段)推薦選文 15 篇 項次 篇目 作者 時代 1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左丘明 先秦 2 大同與小康 禮記 先秦 3 諫逐客書 李斯 先秦 4 鴻門宴(史記) 司馬遷 漢魏六朝 5 出師表 諸葛亮 漢魏六朝 6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漢魏六朝 7 師說 韓愈 唐宋
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第五學習階段)推薦選文 15 篇 項次 篇目 作者 時代 1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左丘明 先秦 2 大同與小康 禮記 先秦 3 諫逐客書 李斯 先秦 4 鴻門宴(史記) 司馬遷 漢魏六朝 5 出師表 諸葛亮 漢魏六朝 6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漢魏六朝 7 師說 韓愈 唐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旨在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說,文體名,用以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中唐時代,多數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以從師問學為恥,韓愈慨嘆師道淪喪,藉李蟠請學提出重振師道之論,期能轉移風氣。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確立師道觀,接著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
Thumbnail
韓愈,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詆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
網路上突然冒出來一堆弘一法師說過的話。 比如這麼一句,緣起,我在人群中看見妳,緣滅,我看見妳在人群中!這是很成熟的白話文體了,而李叔同先生是八股文出身的,很難想像在當時,可以寫出這樣的白話文。 但是確實把緣解釋的不錯,所以何必在乎到底是不是弘一法師說的? 莊子的外篇中,有一類叫做重言,虛構孔子
Thumbnail
師與資為學習成長不可或缺的兩類人,需在能相互對照的環境方能識別。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有位哲學教授這樣說過:三十五歲以前學儒家、以後看道家、六十以後讀佛家。分析教授的意思,人生漸次要學會的是:入世、釋懐、解脫。 三十五歲之前,上養老、下養小,是職場工作的奠基期。如何與人為善?如何𣎴走歪道!學儒家經典是有幫助的,但是別學成了腐儒?是叫你自己去學,而不是要求別人跟你一樣!職場有職場自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旨在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說,文體名,用以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中唐時代,多數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以從師問學為恥,韓愈慨嘆師道淪喪,藉李蟠請學提出重振師道之論,期能轉移風氣。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確立師道觀,接著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
Thumbnail
韓愈,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詆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
網路上突然冒出來一堆弘一法師說過的話。 比如這麼一句,緣起,我在人群中看見妳,緣滅,我看見妳在人群中!這是很成熟的白話文體了,而李叔同先生是八股文出身的,很難想像在當時,可以寫出這樣的白話文。 但是確實把緣解釋的不錯,所以何必在乎到底是不是弘一法師說的? 莊子的外篇中,有一類叫做重言,虛構孔子
Thumbnail
師與資為學習成長不可或缺的兩類人,需在能相互對照的環境方能識別。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有位哲學教授這樣說過:三十五歲以前學儒家、以後看道家、六十以後讀佛家。分析教授的意思,人生漸次要學會的是:入世、釋懐、解脫。 三十五歲之前,上養老、下養小,是職場工作的奠基期。如何與人為善?如何𣎴走歪道!學儒家經典是有幫助的,但是別學成了腐儒?是叫你自己去學,而不是要求別人跟你一樣!職場有職場自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