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0|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如何成為西蒙˙波娃 閱讀筆記(上)

如何成為西蒙˙波娃,一翻開書即讓我愛不釋手兩天內看完,之前看完了《存在主義咖啡館》對於存在主義有了基本的認識,《如何成為西蒙˙波娃》本書並未強調於波娃對於存在主義的學術論點,作者藉由波娃的著作、回憶錄、事件以及至老年才出版的信件,立體的描述出波娃的樣貌,尤其是與沙特保持51年開放式關係,兩人交往時所立下「兩人保持必然的關係,而可跟他人產生偶然的戀情關係,兩人必須坦承彼此所有的細節,兩年討論是否繼續約定。」而當時在30年代幾乎是衝擊所有傳統的道德觀念,更影響後世的愛情觀念,書中不但描述了波娃與沙特傳奇的愛情約定,甚至也包含了兩人與眾多對象的多角關係,尤其是波娃承認自己是雙性戀,在開放式關係中她不但擁有男情人、女情人,而她的女情人甚至最後也成為沙特的情人,同時這些情人後續也與他人相戀,至今仍駭世驚俗,兩人選擇建立這樣的關係,許多人說是因為波娃太愛沙特,才接受這樣的不平等的契約,可是與此同時波娃在立下此約定時,加上沙特總共有三位的對象,其中之一是已結婚的馬厄。沙特立下此約是因為他覺得他無法進入一夫一妻的關係中,且要往自己畢生作家的夢想前進,他不能被任何一段關係束縛,同時他需要多位情人保持自己的創意,的確沙特終其一生永遠都有同時交往好幾位的情人,每到一個地方沙特就迷戀上一位年輕女性,而波娃在當時並未公開自己的情人及自己的女同身份,與論一面倒於:「波娃是沙特存在主義忠實的信徒。」在她的小說及著作中都是沙特的影子,波娃成為沙特的附屬品,在波娃後續出版的個人日記,才表示她在學生時間,已經在思考”對己存有“與”對他存有“的關係,兩人的思想及學說是相互討論及影響,而為什麼事實如此,波娃在當時卻如此低調,常常將自己趨於在沙特之後?下面筆者想以幾個面向探討西蒙˙波娃傳奇的人生。
男女之間是否存在公平?
1908年出生的西蒙˙波娃已經是當時少數的女性高知識份子,當時的女性並不被支持表達自我,當兩人立下傳奇的愛情約定時,評論幾乎一面倒向沙特,最有趣的是當沙特死亡時,波娃並未出現在所有新聞中,可當波娃死去時,沙特的名字斗大伴隨在新聞及評論內,而在兩人出名時,波娃並未大肆宣傳自己的聰明及能力,反而謙遜的將舞台留給了沙特,這讓許多女性主義者不解,波娃已經到達了那樣的成就,為何仍屈就在男性之下,這從波娃求學過程就可以看出,沙特就學時已經拿到無需證明自己是天才的名校履歷,法國教育體制非常小心的處理女性在教師評試考贏男性,因為當時的評分得名是公開的,需要避免男性受辱,在波娃那個時代,女性尚未有投票權也不能自行個人開戶,教師資格國考女性佔據百分之二十四,身為女性波娃從小就明白要隱藏自己的聰明,波娃選擇沙特也是因為她在日記中表露:「我們生命中的首要需求,是一個能讓我們發揮自我潛能的人。」且兩人在思想、智識、興趣都是可以相互比擬的。當時的沙特的競爭者馬厄是波娃的第一位情人,當時他已婚,可當波娃並未將他放在第一順位時,他心中奮奮不平,如果馬厄對婚姻不忠,卻要求波娃只忠於他一人,豈不是雙重標準,在此可以看見當時男女之間存在的差異。波娃的哲學論點提出了“永恆女性”這個概念,男性在女性的幫助下創造了這個迷思,將女性描述為直覺敏銳、溫暖迷人並且十分敏感,擁有這樣的特質將在男性眼中更具價值,職場上的成功女性也常因自己不夠具有女性特徵而自慚形穢,當女性追求職場成功就要犧牲自己的女性特質,而男性卻不用,現今成功女性仍被事業成功為強勢、男人婆、女強人,波娃舉出一個例子,法國一生職業工作時間是430億小時,家庭主婦是450億小時,如此超時工作只需要告訴女性:“愛讓你成為一名妻子與母親”,波娃在《第二性》中說到愛與奉獻的倫理學,愛這個字在男女之間存在不一樣的意義,男性在愛情中保有“絕對主權”的身份,女性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同時男性仍可擁有其他人生追求,而女性被賦予“得有男人愛她們,她們才有價值。”愛情是女性的全部,女性被物化的程度嚴重到連女性也開始物化自己,許多女人不被視為主體,而是“娛樂男性”的手段,導致男性期待以一種單向付出的愛情模式,筆者有次在論壇中看到一篇討論,在網路上一些女性通過賣弄身材和外表賣情趣用品給予男性,然後矛盾的告訴追蹤者無需在意他人的眼光,聲稱是成功的創業女性,而有趣的是她們成功的定義為爭取男性的目光,《第二性》被濃縮了一個概念,女性的‘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是有區別的,在第一冊「事實與迷思」中,波娃一再發現,所謂的理想女性其實就是男性慾望所指向的客體,男性認為愛情是不平等與臣服,女性則因愛情成為了奴隸,而沙特在《存在與虛無》中寫到,在所有人際關係中,永遠有一方扮演著支配者,另一方則是被支配者,沙特認為人們有時喜歡宰制他人,有時則喜歡被別人宰制,但永遠不會在平等的基準上建立關係。而波娃則認為支配不是愛,奉獻也不是愛,在一段”真實而豐富的戀情“人們應該同時為自己及戀人著想,在相伴中看重對方的人生目標,建立一種雙方相互回饋及支持的友好關係,有此可見波娃的思想並未建築在沙特身上,而是擁有獨立思考的女性。
愛情中的道德性
傳奇的愛情約定,則要說說發生在波娃與沙特必然關係中的“偶然戀情”,當兩人決定發展此關係時,波娃相遇了她的學生奧爾嘉並發生了關係,而後沙特追求奧爾嘉不成功後便轉向了奧爾嘉的妹妹汪妲,並說自己與波娃只是朋友的關係,而波娃則是與沙特的學生博斯特發展長達10年的情人關係,同時博斯特還是奧爾嘉的情人,而波娃至奧爾嘉死亡都沒有說出她與博斯特的關係,最錯綜複雜的莫過於後來又加入的碧昂卡,同時是波娃及沙特的情人,碧昂卡期待著愛情是一種共生的關係,同時她對於兩人都有自己創造出來的幻想,這對於沙特及波娃都相當不能適應,但兩人仍與她發生關係,波娃在沙特生前都未公開自己與這些情人的關係,一方面是她知道這些關係將會如何傷害這些人,一方面是這些內容將會多衝擊當時的社會,這使得傳奇約定的評論一面倒向沙特。而接受開放式關係的兩人是否真的無所謂?波娃承認並不是毫無感覺,她仍感覺到開放式關係並無法解決她的空虛感,而且身處在這些關係中、她仍感到嫉妒。沙特在這些關係對於波娃與博斯特的感情感到害怕,且沙特當時都特意選擇波娃有關係的情人。最後因為害怕,沙特決定簡化這群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選擇寫信與碧昂卡分手,宣布不在玩那些勾引女性的遊戲,被沙特分手的碧昂卡受傷又憤怒,波娃私底下也承認她與沙特對待他人的方式的確“令人無法忍受”, 按照波娃的說法碧昂卡是被利用的多徹底,1940年2月沙特與碧昂卡分手,同年9月波娃與碧昂卡坦承與博斯特的關係,雖然碧昂卡同時跟沙特的學生郎布蘭交往、她卻對波娃的感情比對沙特深刻多了,波娃的離開讓碧昂卡感受到了絕望,當時波娃還不知道自己傷害碧昂卡有多深,她仍同時與奧爾嘉、新情人娜塔莉、博斯特、沙特同時保持關係,最後好幾年後波娃才知道碧昂卡因為這段經歷而得了精神官能症,波娃回憶到當時她與沙特曾經很“反人類”後來覺得那樣是錯的,在當時那些關係中,真正獲得到好處的只有波娃與沙特,其他人或多或少都被兩人欺騙,這就稱不上道德了,兩人的價值觀甚至於影響身邊的人,娜塔莉喜愛波娃討厭沙特,仍與沙特玩起相互勾引的遊戲,甚至成功的勾引了博斯特,每個人都自己另外的情人,存在主義講“個人自由的選擇”,那段黑暗時間,他們的確成功地做了自己,但生活卻也數度下探了道德的底線,後來雙方仍舊各自有情人卻再也沒有像如此這般複雜的多角戀情,波娃承認“當時我們必然的戀情,傷害了所有人。”他們兩位雖然在各方面都非常匹配,可是仍有些地方是無法調和,沙特無法滿足波娃的性慾,波娃則不如沙特其他的情人熱情,這就導致他們兩人都在缺失的地方尋找“偶然性戀情”,而筆者認為兩人其實並都不愛任何人,而是最愛自己,愛情對於他們來說只是滿足於個人的需求,因為他們不願去愛上對方的缺點。沙特在立下傳奇之約時遊說波娃時說到:「我們可以一起度過許多的未來,積極且自由的人生,但我無法把自己整個給妳,我需要自由,婚姻、孩子跟財產都讓我感到害怕。」沙特的確完成了他的人生目標,成為了著名的作家,沙特一開始就設定了這段關係的定義,使得波娃必須接受他的不忠,不過波娃當時還有馬厄這個情人,以及青梅竹馬賈克,波娃當時就想要同時保有這些關係,她在日記寫道:「我會用愛著唯一戀人的方愛愛著他們每個人,他們每個人給我什麼我都會要,而我也會給予每個人我所能給的全部,誰能怪我?」波娃在1953年的信件承認她確實愛過沙特,但這份愛並未得到回饋。或許波娃最後對沙特已成為一份摯友的情份,後來波娃陸續愛上了兩位情人,並保持了非常多年的關係。
如何成為西蒙˙波娃是一本精彩的傳記,由波娃的人生帶給筆者很多不同的啟發,男女是否存在著公平?至今有多少女人仍活在愛情的美好想像中?而在觀看沙特與波娃的傳奇愛情時,所謂開放式關係是否真能保持自己的內心,波娃曾在這些關係中感到嫉妒,沙特因為可能失去波娃而感到害怕,到最後波娃跟沙特是經典的愛情還是相互合作的夥伴?也許留下觀者細細品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