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時成金-21] 具高效產出的卡片盒筆記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幾週超密集地聽Wally老師到ATD 2022取經後的分享,密集到我的頭腦有點打結,另外重點好多,若要寫出心得必須要透過大量時間統整大師級的內容(^///^)。
【備註 : ATD是屬於世界級的國際年會,主要是分享全球人力資本最新的趨勢及發展,並進行創新實務分享】
轉眼間就在昨晚(6/3)已經進行完分享課程的4/5🤐,第四週的主題剛好是我很有興趣的 “窺探大腦與學習之間的關係”,學到大腦與學習的關係不外乎分成這三項 :
(1) 概念化 (conceptulizing a task, 短期記憶)、(2) 執行 (Performing a task, 工作記憶區)、(3) 學習精通 (mastering a task ; 長期記憶區)
然而,如何讓自己學習到的能有效的儲存在長期記憶區,其關鍵動作就是 : 不斷在工作記憶區進行提取 (retrieval),並累積成自己的schema,只要提取記憶的次數夠多,大腦就會把內容轉而存在長期記憶區,就像shema被妥善放置在儲藏室般。
這樣的經驗我感觸很深,像是若我很擅長或比較有經驗的主題,只要回想內容大致上都能直接顯示成一張圖示,而透過想著圖示而講出來的內容,自然就很容易讓別人吸收了解。
而此次大腦學習機制,正巧跟我這週想要分享的《卡片盒筆記》不謀而合,心裡發懶想想不妨就將這兩個主題放在一起書寫並比較。
會知道《卡片盒筆記》是從瓦基在podcast《下一本讀甚麼》聽到的,其中瓦基還很特別用兩集來介紹這一本書,引起我的興趣,卡片盒筆記跟一般的筆記或者是原子筆記差在哪裡? 有需要甚麼特別的工具嗎? 使用卡片盒筆記的記錄原則?
卡片盒筆記
以下我就大概依循著我這幾項好奇,深入為大家剖析 :

甚麼是卡片盒筆記 ?

寫這本書的作者申克 艾倫斯(Sonke Ahrens)靈感是從一位德國社會學家尼克拉斯 魯曼(Niklas Luhmann)而來的。說起魯曼教授真的很厲害,生平共出版過70本書和400多篇論文,其研究的主題也是橫跨多個學科,從社會學、生物學、電腦科學等等,而會有如此多產,全部源自於他發明的卡片盒筆記。
卡片盒筆記法其操作方式就跟其主題命名一樣,主要是將有意義的內容或關鍵字透過卡片寫下來,一次只寫一個知識點,且須要思考一下這個知識點跟過去所學的連結,而後放在不同類別的盒子裡面。而這樣的操作方式有幾項優點 :

1. 提升書寫的動力

大家試著想想看,叫你寫3張約100-200個字的摘要跟菁華跟一次寫3000-4000字的文章,哪一個會比較有動力寫?? 想必是前者,因為你單次所花的時間所費的精力、腦力相對比較少。

2. 增加大腦思考效率

因為書寫卡片的原則是寫下從書中得到的一個知識點,並且在腦中思考是否跟過去曾經學到的內容有相關、進而串聯,這將會提升我們閱讀的效率,也能從中獲得即時反饋,也就是當你讀完一本書後,至少能輕易濃縮地說出其中一個你從書中獲得的省思。

3. 提升內容串接的彈性

若每張卡片都把他當一塊小積木,內容各自獨立,有時候只要換掉其中幾塊,抑或增添幾塊,再更動一下中間的排列順序,可能又是一個嶄新的主題與內容。
就像小時候學寫作的時候,老師都說寫作文要有起、承、轉、合;但後來讀到大學、甚至碩博時接觸到論文寫作才發現,外國人跟我們書寫的邏輯是相反,他們反而是第一句就是要破題。
這時若是用卡片盒筆記本,就能方便進行不同邏輯排列。
使用卡片盒筆記的秘訣就是
越簡單越好,確保自己在整體工作流程能專注於思考。

使用卡片盒筆記的準備與記錄原則 ?

作者在文中提到,當自己開始要寫作時,專注在必要的事情,刪去不必要的複雜。是故,在寫作前可以先準備好寫作工具 - 寫作工具箱。

甚麼是寫作工具箱

  1. 能書寫的工具 : 一般紙跟筆就可以,依我自己的習慣會是用雲端筆記本 (EndNote),方便在腦中閃過的想法可以存留記錄下來 (提醒要盡量寫好分類,或使用關鍵字方便之後尋找)。
  2. 能管理書目的軟體 : 此本書有推薦一個 Roam research書目管理系統,大家有興趣也可以研究一下。
  3. 卡片盒 : 能使用實體卡片也能用線上軟體
  4. 編輯器 : 如word,或放在甚麼平台

筆記的四大基本原則

一、 寫下重要的事
在開始寫作前必須先釐清自己對於寫作的心態,因為多做一件事,勢必將會擠壓到做其他事情的時間與空間,然而縱使自己拼命於閱讀、蒐集資料,但只有透過寫作能提高自己閱讀與思考的高度與廣度,也才有機會將自己閱讀到的東西進行不同串聯,轉化成新的東西。
當然,很多對於寫作還懵懵懂懂的人會問,甚麼是重要的事😁?
答案是 : 寫下自己對於蒐集到資料的見解,帶給你的知識是甚麼。
二、牢記簡單原則
在還沒閱讀這本書之前,我自己筆記的習慣也大多以主題、出版年代進行分類與排序。雖然乍看之下是井然有序;然而,當我要開始思考內容撰寫時,總是覺得困難整理。
但卡片盒筆記法是記住在閱讀當下的關鍵想法,可以說是靈感筆記;又或者是紀錄必要的內容資訊,稱之永久筆記;另外是,紀錄跟某個特定的專案計畫相關的內容,稱之專案筆記。
透過這三種類型的簡單分類並分開保存,就能不斷在這三類中達到群聚效應,若苦思不知該如何著手,就能夠把這三種類型的筆記拿出來看看,也能透過配對產生不同新的想法。
三、別擔心沒有人是從零開始
當我們想到某些主題、或者有出現想要解決的問題時,這些所需要的資料其實都存在於過去的經驗,又或者我們過去讀過、學習到的,只是儲存在大腦的某一處需要將這些資料進行有邏輯的整理而已。
是故,作者主張 :「 寫作不是一種線性發展,而是一個循環的過程」。
四、讓具有目的性的過程讓自己被帶著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經驗,當我們能不斷的挑戰成功每一次在工作流程遇到的困難,中間那種成就感或者是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美好,而這樣的正向動能也會讓我們不害怕每一次的挑戰與跨越。
這當中其實跟先前讀過的一本書 : 飛輪效應講到的原理一樣,只要找到啟動輪軸的核心關鍵,飛輪就會自然地被帶動起來。
從體驗到自己愈做愈棒的反饋循環中,不但能產生對人的激勵,也是學習任何事物過程的關鍵。就像致勝心態作者卡蘿 杜維克博士說的,會不斷的尋求或歡迎正面、反面回饋的人,便是所謂的成長型思維,也就是這樣的思維層次締造出持續獲得長久的成功。
然而擁有一個成長型心態還不大夠,還需要
「打造一個能以切合實際的方式產生循環的學習系統。」
也就是在每一段區間的學習中,適度的停頓下來,適合回頭看看自己過去一段時間所學到的,用自己的話寫出自己對於內容的理解,透過不斷刻意練習,自然就能分清楚哪些內容相對重要,哪些內容相對不重要了。
最後最後加碼......

到底卡片盒筆記跟傳統筆記還有子彈筆記有甚麼差異呢?

我大概做了這三項的分類如下 :
比較卡片盒筆記跟其他筆記的差異
簡言之,卡片盒筆記比較適合寫作時的素材,藉由每次書寫一點點,進而不斷累積出內容養分;而這樣的筆記內容也能刺激我們思考,甚麼才是最值得被留下以及分享的重點。

是不是很好奇這樣的筆記法呢? 讓我們從閱讀中學習,一起試試看吧~

avatar-img
26會員
2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也忘了是甚麼的契機之下看到這一本書,我猜測有絕大部分可能在READMOOD電子書亂搜索找到的,覺得蠻適合在現在這麼低迷的疫情下,帶給大家一些勇氣,至少保持樂觀、維持情緒平穩能帶來幸運。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覺得有感~ 用甚麼心態看待生活,將會影響你覺得自己是好運還是壞運。 甚麼是幸運? 一、性格外向
你曾經有想過成為某種領域的專家嗎? 如果有,就必須找到具備陡峭低谷的領域,因位在新手與專家之間,這存在某種障礙。就像股神巴菲特所說的,你所成功經歷過的每一個挑戰,都為自己築起一道高高的護城河。 一起來看看在賽斯 高汀筆下的低谷,到底是如何創造稀有性、創造價值的。
✨創新不是去追求與眾不同的點子,而是去看到真正明顯的。 就像詹姆 柯林斯描述的飛輪效應 "當你找到可以努力的目標,持續有紀律的踩踏前行,只要輪軸轉動,往後所踩的每一步似乎都是被帶著走~" 想知道如何開始自己的第一步嗎?詳見內文👇🏼
犧牲並不是查某人的責任,但是她都吞了~ 謹以此篇向世上的媽媽致敬~也向此時此刻還在第一線為每一位焦急病人提燈點亮內心黑暗的護理師說聲 : 「國際護師節快樂 & 母親節快樂!」
還記得亞馬遜創始人傑夫 貝佐斯曾說過 “這個宇宙希望你成為普通人,但請你不要讓它成為現實。” 就如熵增定律一般,意圖在消滅萬物具有結構的原力、增加無序以及無效能量。 你需要的是不斷進行思考習慣的改造與訓練,來面對等著被平均的世界。
逆風中前行,也是一種禮物,這是一篇我從《大器可以晚成》中看到的風景~ 延續我先前一篇 "人生15種從心看見" 中,有一種看見叫 "認出禮物" 你/妳認出了大器晚成的禮物嗎?
我也忘了是甚麼的契機之下看到這一本書,我猜測有絕大部分可能在READMOOD電子書亂搜索找到的,覺得蠻適合在現在這麼低迷的疫情下,帶給大家一些勇氣,至少保持樂觀、維持情緒平穩能帶來幸運。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覺得有感~ 用甚麼心態看待生活,將會影響你覺得自己是好運還是壞運。 甚麼是幸運? 一、性格外向
你曾經有想過成為某種領域的專家嗎? 如果有,就必須找到具備陡峭低谷的領域,因位在新手與專家之間,這存在某種障礙。就像股神巴菲特所說的,你所成功經歷過的每一個挑戰,都為自己築起一道高高的護城河。 一起來看看在賽斯 高汀筆下的低谷,到底是如何創造稀有性、創造價值的。
✨創新不是去追求與眾不同的點子,而是去看到真正明顯的。 就像詹姆 柯林斯描述的飛輪效應 "當你找到可以努力的目標,持續有紀律的踩踏前行,只要輪軸轉動,往後所踩的每一步似乎都是被帶著走~" 想知道如何開始自己的第一步嗎?詳見內文👇🏼
犧牲並不是查某人的責任,但是她都吞了~ 謹以此篇向世上的媽媽致敬~也向此時此刻還在第一線為每一位焦急病人提燈點亮內心黑暗的護理師說聲 : 「國際護師節快樂 & 母親節快樂!」
還記得亞馬遜創始人傑夫 貝佐斯曾說過 “這個宇宙希望你成為普通人,但請你不要讓它成為現實。” 就如熵增定律一般,意圖在消滅萬物具有結構的原力、增加無序以及無效能量。 你需要的是不斷進行思考習慣的改造與訓練,來面對等著被平均的世界。
逆風中前行,也是一種禮物,這是一篇我從《大器可以晚成》中看到的風景~ 延續我先前一篇 "人生15種從心看見" 中,有一種看見叫 "認出禮物" 你/妳認出了大器晚成的禮物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寫筆記是一種輸入知識的方法,目的是為了能在未來輸出想法,其價值取決於是否能對輸出產生幫助。如果筆記之間沒有任何關聯,未來看到時就不容易能形成完整的內容
Thumbnail
在傳統的筆記方法中存在著分類僵化和過度依賴關鍵字的問題。卡片筆記以一張卡片一個知識,確保知識的獨立性,並且建立知識間的多重連接,形成網狀結構。 這本書介紹了用卡片筆記做知識管理的技巧,幫助大家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從而在需要時能夠迅速提取並應用。
三年前,我開始鑽研卡片盒筆記法,逐漸體會到做筆記最困難的部分,其實是看見資訊的內部連結。這種筆記方法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組織資料,還能提升研究的效率和質量。 ▋理解資訊連結 卡片盒筆記法的核心在於理解和整理資訊之間的關聯性。這並非僅僅是將資訊羅列起來,而是需要將零散的資訊點連結成一個有機
Thumbnail
關於筆記,我們以為有記有保佑,或記得越詳細越好;關於寫作,我們以為是從無到有的過程,不知如何從先前的筆記中來挖寶。許多對筆記的迷思,妨礙人們成為多產的寫作者,使生產力無法提升。看官們,請繼續跟著我的腳步,讓我來跟大家介紹卡片盒筆記法。它的精髓,不僅在於做筆記的方式,更在於做筆記的心態!
Thumbnail
在閱讀 Sönke Ahrens 的《卡片盒筆記》後,我分享了自己的筆記方式,涵蓋作筆記的目的性、12道最愛的難題、少即是多、建立連結等要點,並介紹靈感筆記、文獻筆記和永久筆記三種筆記方式。透過這些筆記方式,對照所閱讀的文章和書籍產生新關聯,是過濾、提煉和再創作的過程。
Thumbnail
教育哲學講師 Sönke Ahrens 參考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的筆記方式,總結出「卡片盒筆記」,卡片盒筆記方法旨在解決閱讀後沒有正確輸入,事後無法使用或活用,以及輸入後無法產出,對生活沒有實質影響的問題。本書適合有在進行內容創作的朋友,幫你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經過大約兩年使用筆記軟體的過程,赫然發現,不少筆記軟體都將「雙向鏈接」與「卡片盒筆記法」掛鉤,但若仔細看盧曼的操作方法,「雙向鏈接」與盧曼對於卡片筆記的連結方式無法直接地等同起來。 觀察盧曼為筆記編號的方法,雖然其核心也是連結,但其連結筆記的方式有其特定的邏輯。 其實筆記的「編碼」關注的就是邏輯
Thumbnail
01 卡片盒筆記法是一種對自己的想法存檔和構建研究結果的技術。 02 卡片盒筆記法將檔案作為科學工作與創意寫作的記憶輔助和創意生成器。 03 學生常見的三種輸入輸出工作:考試準備,文獻研究,參考文獻管理。 04 學期開始時,教授總是會提供一份多頁的閱讀清單,但準備考試時,你的注意力只會集中在講
01 所有的學術寫作專案都有一個共同點:在文獻研究的背景下,積累了大量需要組織的資訊。 02 數位卡片盒筆記法提供了在早期階段擺脫混亂的機會,適用於有效的科學工作。 03 盧曼不僅將卡片盒當作存放筆記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將卡片盒視為思想生成器。 04 盧曼每次輸入自己的內容,就能不斷在筆記之間的
Thumbnail
而這篇短文,想詳細與你介紹我利用盧曼卡片盒筆記法建立知識發展系統3個步驟。 記得,你的筆記系統,不應該是「知識管理系統」,而應該是「知識發展系統」。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寫筆記是一種輸入知識的方法,目的是為了能在未來輸出想法,其價值取決於是否能對輸出產生幫助。如果筆記之間沒有任何關聯,未來看到時就不容易能形成完整的內容
Thumbnail
在傳統的筆記方法中存在著分類僵化和過度依賴關鍵字的問題。卡片筆記以一張卡片一個知識,確保知識的獨立性,並且建立知識間的多重連接,形成網狀結構。 這本書介紹了用卡片筆記做知識管理的技巧,幫助大家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從而在需要時能夠迅速提取並應用。
三年前,我開始鑽研卡片盒筆記法,逐漸體會到做筆記最困難的部分,其實是看見資訊的內部連結。這種筆記方法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組織資料,還能提升研究的效率和質量。 ▋理解資訊連結 卡片盒筆記法的核心在於理解和整理資訊之間的關聯性。這並非僅僅是將資訊羅列起來,而是需要將零散的資訊點連結成一個有機
Thumbnail
關於筆記,我們以為有記有保佑,或記得越詳細越好;關於寫作,我們以為是從無到有的過程,不知如何從先前的筆記中來挖寶。許多對筆記的迷思,妨礙人們成為多產的寫作者,使生產力無法提升。看官們,請繼續跟著我的腳步,讓我來跟大家介紹卡片盒筆記法。它的精髓,不僅在於做筆記的方式,更在於做筆記的心態!
Thumbnail
在閱讀 Sönke Ahrens 的《卡片盒筆記》後,我分享了自己的筆記方式,涵蓋作筆記的目的性、12道最愛的難題、少即是多、建立連結等要點,並介紹靈感筆記、文獻筆記和永久筆記三種筆記方式。透過這些筆記方式,對照所閱讀的文章和書籍產生新關聯,是過濾、提煉和再創作的過程。
Thumbnail
教育哲學講師 Sönke Ahrens 參考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的筆記方式,總結出「卡片盒筆記」,卡片盒筆記方法旨在解決閱讀後沒有正確輸入,事後無法使用或活用,以及輸入後無法產出,對生活沒有實質影響的問題。本書適合有在進行內容創作的朋友,幫你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經過大約兩年使用筆記軟體的過程,赫然發現,不少筆記軟體都將「雙向鏈接」與「卡片盒筆記法」掛鉤,但若仔細看盧曼的操作方法,「雙向鏈接」與盧曼對於卡片筆記的連結方式無法直接地等同起來。 觀察盧曼為筆記編號的方法,雖然其核心也是連結,但其連結筆記的方式有其特定的邏輯。 其實筆記的「編碼」關注的就是邏輯
Thumbnail
01 卡片盒筆記法是一種對自己的想法存檔和構建研究結果的技術。 02 卡片盒筆記法將檔案作為科學工作與創意寫作的記憶輔助和創意生成器。 03 學生常見的三種輸入輸出工作:考試準備,文獻研究,參考文獻管理。 04 學期開始時,教授總是會提供一份多頁的閱讀清單,但準備考試時,你的注意力只會集中在講
01 所有的學術寫作專案都有一個共同點:在文獻研究的背景下,積累了大量需要組織的資訊。 02 數位卡片盒筆記法提供了在早期階段擺脫混亂的機會,適用於有效的科學工作。 03 盧曼不僅將卡片盒當作存放筆記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將卡片盒視為思想生成器。 04 盧曼每次輸入自己的內容,就能不斷在筆記之間的
Thumbnail
而這篇短文,想詳細與你介紹我利用盧曼卡片盒筆記法建立知識發展系統3個步驟。 記得,你的筆記系統,不應該是「知識管理系統」,而應該是「知識發展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