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讀書|降低寫作阻力——《卡片盒筆記》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一個人不用寫下來就能思考,那是不可能的。 —— Luhmann


《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

《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



🌟導讀:


本書是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的教育哲學講師 Sönke Ahrens 參考德國的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1927-1998)的筆記方式,總結出「卡片盒筆記」。

Luhmann一生總共出版了 70 本書和 400 篇論文,他探究的主題橫跨了多個跨學科領域:社會學、生物學、和電腦科學,並在各學術界佔有一席之地。

我會分成兩篇文章來分享,一篇是書籍分享集中在《卡片盒筆記》的探討,另外會再拆分出我目前的筆記方式,總體來說該方法試著解決兩個問題,閱讀後沒有正確輸入,事後無法使用或活用以及輸入後無法產出,對生活沒有實質影響

因此相當適合有在進行內容創作的朋友,幫你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心得


●| 三種筆記|✏️

Ahrens 將筆記分為三種,靈感筆記、文獻筆記永久筆記

靈感筆記(Fleet Note):抓住腦袋冒出的靈感

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作為從他人處得到資訊紀錄,標明作者與出處

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將靈感與文獻對照產生新關聯,並永久保存下來

Ahrens 將各領域/脈絡筆記分別放置不同的卡片盒,藉由編列索引卡片,串聯起各卡片的關係,從中激發想法,挑選主題開始創作。



●| 筆記心法|✏️


1.帶著目的篩選資料

大腦有兩種思考方式,系統一快速仰賴直覺,系統二慢但擅於邏輯分析,能夠注意到細節,但生活大多數時間我們都以系統一導航。

就像今天出門時被要求注意紅色,便會意識到生活周遭有那麼豐富的紅,捷運的標語、行人的指尖、包包的飾品。帶著目的去學習,幫助我們不僅看過或理解,而是有目的攫獲能提升現有知識體系的資訊


2.創作不是從零開始

卡片盒筆記能協助快速打造資料庫,且在撰寫和整理筆記的過程激發的心得,就足以產生寫作靈感。只要將需要該靈感位於知識體系的何處,前後脈絡說明清楚,就是一篇文章。


3.打造第二大腦

在教育和認知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是指工作記憶資源的使用量。該理論認為人只能同時處理七個左右的認知組塊,超過上限會限制我們學習和工作處理

藉由將這些知識轉拋、暫存,我們可以更集中在當前處理的事務上,且後續可以再度拾回這些認知組塊,繼續工作。


●| 筆記優勢|✏️


1.簡單就好:卡片筆記中的靈感筆記文獻筆記不要求詳細記載,一張卡片的空間相較於一張A4紙似乎更容易達成,降低心理負擔。

2.由下往上:創意不再是制定主題後由上往下發想,而是先有了材料,在組裝的過程中才產生靈感,你不需要一開始就制定主題,在每次獲取知識後思考該歸納於哪個主題,而是完成脈絡建立,再來寫索引卡片。

3.系統化的前知識:卡片盒筆記的優勢在於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學習什麼,並且已經學習了什麼,如此我們才能知道接下來要學習什麼,而不是重複的知識一再翻閱。



🌟總結


如果發現自己蒐集了數本筆記,或者發現多年前看過的書畫滿重點,但卻沒有記憶與應用,或許可以考慮使用卡片盒筆記進行回顧整理與內化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Herbert . Simon 曾做過一個打譜實驗,要求象棋高手與新手記憶隨機的棋子位置,兩者記憶力相似,但若是對弈的棋局則能回憶起 2/3 的位置,這便是「組塊化」學習,體系能夠協助我們將知識碎片組裝成工具,進而使用它,這點在先前《深度學習的技術》中有也提及。

而知識內化這點請參考《思維進化:用思考突破人生所有障礙》。


以上就是本周的分享,喜歡請記得追蹤跟小紅心鼓勵創作者們持續更新~ 下週預定介紹新聞媒體公司 Axios 的《聰明簡潔的溝通》,有興趣可以先閱讀,這樣下週收看書籍推薦時就能有線上讀書會的效果哦。


《卡片盒筆記》心智圖

《卡片盒筆記》心智圖


🌟衍生閱讀:

1.關於知識網建立 →

陪你讀書|學習的因果律——《深度學習的技術》

2.關於知識內化 →

陪你讀書|Why so serious ?——《思維進化:用思考突破人生所有障礙》

100會員
102內容數
對社會脈動、產業現況提出觀點與省思,找尋進步空間或接受現況、活在當下,並有足夠智慧區分其兩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