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9|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普賢行願品》講記 16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三面,下面倒數第二行的地方。
請看到戊四、「結益令知」。
我們前面幾堂課已經把十大願王的內容介紹完畢了,這個地方就是總結受持的利益。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以上介紹的是菩薩的「十種大願,具足圓滿。」雖然只有十個法,但這十個法就具足菩薩所有的大願。就像剛剛最下面所說的,能夠「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所有的大願總攝起來,不會外乎這十個大願的內容。
所以一切菩薩皆能夠於此十大願王「隨順」,乃至於「趣入」。「隨順」就是說,我們知道這十大願王的修行都有事、有理。比如「禮敬諸佛」──事相的修,就是我禮敬一尊佛或者禮敬十方一切諸佛;在理上觀的時候,就觀能禮、所禮性空寂──「能禮的我、所禮的佛,畢竟空寂」,然後體遍滿法界。能夠這樣的事相上修、這樣理上的修,這個叫「隨順」。
比如說你在剛開始拜佛的時候念《禮佛偈》,雖然你這個時候還沒有真正的跟第一義諦相應,但是已隨順於第一義諦了,十大願王都是這樣的道理,它有它的理觀──中道理觀的部分。剛開始你在修、在行的時候,沒有辦法完全跟理觀相應的話,那至少誦念經文或者誦《禮佛偈》等等的,你就能夠「隨順」。
「趣入」就是說你真正在修的時候,念念的跟第一義諦相應。以天台宗來講,就是觀行即位以上的「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即念念的跟常住無生的理相應,這個叫「趣入」。不管「隨順」也好,「趣入」也好,或多或少都能夠成就底下的三種功德:
第一個、「則能成熟一切眾生」。
所謂「成熟眾生」就是成熟眾生的善根,眾生本來過去生或者今生在他的阿賴耶識裡面曾經栽培過善根,我們必須把它催化,讓它成熟,使他善根成熟。只要善根成熟,他就能夠得到今生乃至於來世的解脫。
我們很多佛教徒都有想要度化眾生的心,比如說幫助家人、幫助親朋好友來學佛。我們要向他們説明學佛的目的,不只是讓他們吃吃素、或者放放生…這些的,只求人天福報而已;我們希望他們都能夠得到今生乃至來世的解脫。
那你要怎麼做呢?首先你自己要先隨順,乃至趣入十大願王。禮敬諸佛,要怎麼樣禮?事相上怎麼禮?怎麼樣理觀?稱讚如來怎麼修?第三的廣修供養……這些的,乃至普皆回向,怎麼修?內容了解清楚之後,自己先去學習、去修持。
在你學、修有心得、有力量之後,就能夠慢慢以十大願王的這個法,去引導家人,引導周圍的人。不是說你要度眾生,剛開始就一定要學很多無量無邊的法門,好像法身大士一樣,但是你至少要把這十大願王好好地去行持。
若剛開始的時候,你沒有辦法把十大願王每個法都行持的很圓滿,但你至少要先從一個點狀去深入。比如說「禮敬諸佛」,你歡喜禮拜,你就多禮拜;或「稱讚如來」,你歡喜念佛,就稱讚如來;或「廣修供養」,你喜歡修這種財供養、法供養—即財布施跟法布施,以法布施為核心,然後廣行財布施,那你就從廣修供養開始,都行;乃至有的人歡喜聽法的話,「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等等的,請善知識說法、住世,隨順而行。
自己先從這樣的單點去做,然後慢慢地在一行當中能夠具足十種行,乃至有了力量之後,就能夠漸漸地影響周圍的人,這個就是「成熟一切眾生」。所以根本還是自己要先去行持,才能夠真正的幫助眾生的善根成熟,而得到解脫。
所以這個地方所說的「成熟一切眾生」,實際上包括自己、包括他人,應該按照十大願王好好去體會體會。相信十大願王各位應該都會背: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背下來之後,要在心中常常咀嚼,就像我們靜坐的時候帶各位修觀一樣,靜坐的時候思惟觀察:禮敬諸佛的事跟理怎麼做、怎麼操作?以上是成熟眾生的善根。
第二個、「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為你能夠這樣修,就能夠圓滿自利、圓滿利他,當然也就隨順於成就無上菩提。
第三個、「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普賢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願海」,透過十大願王,能夠迅速圓滿成就,所以十大願王是迅速成佛的方法
所以「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對十大願王的道理—前面所說的應當如實了知。
以上是丁一的「正示普因」,正示普因就是說正式地顯示這十種普賢行的相狀。正示普因介紹完了。
接著請看到丁二、「顯經勝德」。
即說明能夠受持《行願品》的話有什麼樣的功德。
接著介紹戊初、「較量聞經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
此處先提到「布施」,十方無量無邊的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刹,把它全部磨為微塵,「不可說不可說」本來就是天文數字,把這些佛刹全部磨為塵,一個塵代表一個單位。這麼多單位的七寶,要供養這麼多單位的人天,乃至供養這麼多單位的諸佛,這個是比喻數量
接著是比喻時間:要經過這麼多單位的劫。各位可以想,這個時空多麼的無窮無盡,而且是相續不斷,累積的功德不可思議。經典裡面講,魔王波旬為什麼今生能夠成就第六欲天他化自在天天主的果報呢?因為他在過去生當中曾經辦了一次無遮大會。
所謂「無遮大會」就是說供養衣服、飲食、財物等等,所有的出家人、在家人、貧窮人……所有的人都可以一起來接受供養,這叫無遮大會。有點像現在辦的齋僧,只是說它的量更廣,一切在家人,尤其貧苦的人也都能夠來。魔王波旬就是過去生當中辦一次無遮大會,感召到今生六欲天他化自在天王果報。
各位可以想:一點小小的無遮大會就有這麼殊勝的福德力了,若以這樣不可思議數量的七寶來供養不可思議的諸佛乃至眾生,然後時間經過不可思議的劫數,這個福德真的是只有唯佛能知啊!
請看底下的比較:
「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比如我們經過這五、六天的聽法,聽聞十大願王的這個法,或者我們每天早課的時候都會唸十大願王,「一經於耳」—當然所謂「一經於耳」也不只是聽過去就左耳進右耳出了,就是「經於耳而且入於心」的話,所得到的功德,比起前面講的無量的布施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就是指前面的功德,那應該是講福德,是很殊勝的;但是比起十大願王「一經於耳」的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這真的是不可思議,唯佛方能證知。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我們從理論上可以「比量」:因為十大願王是稱合自性的,而前面的布施再怎麼樣廣大,它畢竟是有量的。故以普賢行願力的智慧來修十大願王的話,它是稱合自性,而自性本具的福德是無量無邊的,遠遠超過直接長時間布施的福德。
讀誦就是「一經於耳」,能夠聽聞十大願王,能夠觸動我們的善根,將我們自性本具的功德或者福德開發出來。自性本具的那個量,當然是遠遠超過前面所說的有限量的布施。這是就理論上我們去這樣思惟,就會相信:佛陀講法確實沒有誇大,因為一個是稱合自性的,另一個是有相的。
自性本具的福德是無量無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