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受人喜歡的企劃,都入了為對方著想的願力

    你是為了什麼做議題?
    輔大資訊視覺化課堂上,最後一堂期末作業的回顧
    輔大資訊視覺化課堂上,最後一堂期末作業的回顧
    教書時發現,學生們老愛做議題。
    我說,做什麼議題都行,你能不能清楚整理一下議題的來龍去脈,先讓大家了解一下這個議題在說什麼?
    然後,告訴我你的內在動機。
    「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你」想扭轉的想法、價值、行為是什麼?
    今年度的課程中,我讓同學們反覆練習這件事。
    無論議題本身多麼拯救世界,多麼偉大,只要和自我沒有連結,再怎麼會整理資料,都顯得蒼白無力。
    可能只是照本宣科的把一些前瞻意見領袖...或甚至是把某些將自己包裝得高大上的意識形態,透過嘴巴或是任何創作形式,再一次重複向世界宣告而已。
    議題設計如果只是整理議題,還不如不做算了。
    我們在幫助一個應該為人所知、卻不為廣大群眾所接受的概念,變得更加普及。
    因此,他必須對你有意義,你是真的想透過資訊的轉譯,將自己的意志丟到社會上去做交換,這個交換才會成功。
    所謂的交換,社群語言叫做互動,以溝通的角度來看是交流,我們是發信器,把想做的議題經過自己消化,像一座燈塔一樣發送訊號,等待想解讀的人開著小船過來一探究竟。
    通常,為了他人價值而做的資訊設計,沒什麼力量。至少也必須是真心為某個想發聲的人發聲,要有為「某人」著想的真誠心意,才有辦法把事情做好,進而擴散,引起迴響。
    懶人包的概念和投影片很像,整理投影片的基礎邏輯不難,只要能妥善運用排版技巧梳理文本,多練習幾次,也就八九不離十。
    議題設計麻煩且複雜得多,我們的意識要與廣大的資訊之海搏鬥,從洞察受眾的需求開始,一步步打撈、拼湊、梳理、補遺、解釋、引導...要說得有趣,不能教條化,頗有道理又令人心裡為之觸動,要引發他人內在學習探索知識的動機,進而轉變想法與做法
    根本就是透過一紙平面做療癒或是催眠!而且還要塞入知識與故事。基礎的資訊設計的確不難,想做得更好,卻必須清楚認知自己在做什麼,克服重重關卡,甚至也要克服與其他人的協作所造成的落差,最終不能使要溝通的事物本質被稀釋,能夠讓想傳遞的價值真實的來到「我們設定的有緣人」面前。
    談何容易。

    個人IP也是一種議題
    說起來「個人IP」也是議題的一種類型,怎麼說?一個活生生的人擁有自己的意識、價值、值得學習的知識基礎、行動...等等,打包好行銷出去,我認為也是一種議題行銷。
    許多人知道我擁有轉譯事物與社會溝通的能力,紛紛找我合作要做這樣的事情,我都一一婉拒了。
    如果想獲得成功,包裝我自己應該是最有價值的選項,我一直對為他人做嫁不是很感興趣,就算過去的工作常常要為客戶打點這些事情,內在動機也只是因為希望公司活下去,我要讓我喜歡的議題能持續發生。
    如果不是這樣,誰要做這些麻煩的事。說白了,內在動機不足,能量也不足以支撐起這份社會溝通的工作。至少我是不相信動力不足的人有辦法做大眾溝通。
    而我之所以過去能做,是因為我把自己投射在芸芸眾生中,想著:「如果能有人為我做這件事該有多好?」注入了願力,真誠的希望自己看到這份內容能獲得感動或救贖,用這樣的信念,去與許許多多人心中和我雷同的這個部分共鳴,才得到了迴響。
    因此回過頭來,我認為自己有這個義務,去促使我的學生們辨識「自己想做議題的念頭從何而來」,這些思考不僅讓他們透過議題探索自己的內在,探索自己想說而未說出口的意識,也透過他們對我的表達,來確認把議題做好的願力有多們強烈。
    我很喜歡我的學生即使沒有辦法迅速對這些複雜的訓練上手,卻仍然會跟我說:
    「老師,我認為我在這個過程中重新思考了我自己,這是我過去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我發現我從來沒有用自己的方式認識自己。」
    孩子們,在議題設計的世界裡,我們是定義世界的人,想做到這件事,首先要跳出來,別只讓世界定義你。當你對於自己有了完整的認識,你會明白刻板與框架,只是為了讓世界方便運作,方便隨便的認識你,但你並不是他們眼裡一點也不重要、隨便和路人一樣的那個人。
    你因為是你自己,所以你擁有自己的語言,能夠去描述一件事情,去感動千千萬萬的人。無論觸及率的數字如何,遼闊的心,才能做出遼闊的事。
    我是這樣認為的。
    然後我認為我過去但凡有在溝通上有任何一點成功,都是因為我在和每個人內心的「我」對話,我強烈的許願他們內心的那個「我」能夠看到這份內容且被喚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