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我的心跳好像有點慢,而且常頭暈,會不會怎樣?」看診的時候,偶爾會有患者這樣問。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廖英傑醫師指出,心搏過慢時,可能因腦部得不到足夠的血流而有頭暈、疲倦、無力等症狀,甚至恐造成昏倒或猝死。即使沒有症狀,視不同病因也可能需要接受積極治療。一般來說,口服藥物療效有限,裝置心臟節律器是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方式。在進行心臟節律器手術前,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特別要注意的關鍵5大疑問。
Q1:心搏過慢一定要植入心臟節律器嗎?能不能吃藥就好?
廖英傑醫師表示,心搏過慢的原因大致可分兩種,第一種是「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第二種則是因為房室結的傳導功能發生中斷(AV block)。除老化退化為主要原因外,其他如電解質或酸鹼值不平衡、藥物、心肌病變與急性心肌梗塞也有可能導致,儘管心搏過緩主要發生在老年人,然而年輕族群也有機會發生。
心搏過慢可能會導致頭暈、無力等症狀,更嚴重恐導致昏倒及猝死。廖英傑醫師提醒,雖然有口服用藥可以短期改善這些症狀,但考量安全性及長期穩定控制,植入心臟節律器是較好也較安全的治療選擇。是否裝置節律器以症狀為主要考量,然而在已知將來會有不良預後的疾病,即使目前沒有症狀也應該及早裝置節律器。
Q2:正常的心跳會隨著人的動作與心情而變化,裝了心臟節律器之後,我的心跳是不是就會變得固定,不能再自由運動?
廖英傑醫師解釋,正常心跳會隨著身體活動、心情起伏而有所變化,以滿足生理需求。傳統心臟節律器是以固定的速度運作,維持病患最低的生理需求。然而現今大部分節律器已經可以做到感受身體的活動,適時調整心跳速度,提供病患活動時較快的心跳功能。隨著新型技術的導入,能即時偵測心肌電阻變化的『智能速率心臟節律器』,可以在靜止的情況下感受心臟收縮力的變化,即時調整心跳,滿足病患靜止時對較高心律的需求(如緊張焦慮時),讓心跳變化與正常人更相似。
廖英傑醫師進一步說明,人體長期演化,當面對危機時,人會緊張、心跳會加速是很正常的現象。當病患因為疾病而失去增加心跳速度的能力,若能挑選模擬病人正常生理反應的節律器,會是較佳的選擇,也能改善生活品質。
Q3:植入式心臟節律器的功能如果出現異常,患者要如何知道?
廖英傑醫師解釋,以往植入心臟節律器後,約每三到六個月會請病人回診,檢查心臟節律器的狀況,並取得患者的心跳紀錄。若在這段期間心臟節律器發生狀況或功能異常時,患者無法即時獲得到警示。新型的心臟節律器則可提供「居家監測功能」,可每天將病人的數據資料上傳,若有異常發生,醫療團隊便會收到通知,聯絡患者提前回診檢查。
廖英傑醫師分析,與過往可能要等上三到六個月、甚至是感到不舒服時才能被發現相較,採用具有居家監測功能的新型心臟節律器就可能在數天內獲得相關警示,醫師更能掌握心臟節律器的狀況,也讓患者更加安心。
Q4:安裝心臟調節器後,生活上有沒有甚麼限制?
廖英傑醫師說,傳統心臟節律器無法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但新型心臟節律器是可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的,僅需事前更改設定,待檢查完畢後,再調回原來的模式即可。由於心臟節律器是永久性植入的裝置,所以建議在植入前,設想較長遠的規劃,確保將來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的可能性。
廖英傑醫師也提醒,日常照護上,請避開高壓電塔、發電機等電磁場較強的地點,若攜帶手機,也請不要放在胸前口袋;另外應避免電流會通過身體的治療或裝置。至於電視、電腦、收音機、音響、吹風機、電動刮鬍刀等家用電器,則不會影響心臟節律器的運作。
Q5:心臟調節器的電池會不會很快耗盡?需要手術更換嗎?
廖英傑醫師說,心臟節律器電池壽命長短,會因為每個人對心臟節律器依賴程度高低,而有所差異。當心搏過緩出現得愈密集時,電量就損耗得愈快;當電池耗盡時,醫師便會安排手術更換心臟節律器。
傳統心臟節律器電池的平均壽命,大約為八年左右,根據病患不同的狀況,電池的壽命從五、六年到十幾年都有,現在新的心臟節律器,一般來說使用年限通常比傳統來的久,除了可降低再次手術時的感染風險外,亦可有效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