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人物|將新住民置入台灣發展脈絡──專訪《徘徊年代》導演張騰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疫情至今已經過了兩年多的時間,在危難時刻不少人喊出「同島一命」的口號,企盼所有生活在台灣的人能夠攜手共度難關。當我們去拆解這座島嶼,會發現其中的多元與複雜已超出了社會既有的認知,然而多數在台灣出生、長大的人們並不全然跟上了社會自體接納、成長,與融合的速度。
張騰元導演首部劇情長片《徘徊年代》提供了更加透徹地理解台灣社會的機會,試圖打破人們對於新住民的單一想像。張騰元選擇以新住民作為關注主體並非偶然,他從小就曾看過親戚、鄰居聘請東南亞女性移工、與越南女性成婚等等,他的第一部短片《焉知水粉》亦聚焦越南新住民,更有不少關於東南亞文化的策展經驗,甚至親赴越南探察。在創作《徘徊年代》的劇本之前,張騰元已與台灣的新住民社群有不少接觸,在種種機緣之下,聽聞新住民的生命歷程,也因為他並非帶著創作的「目的性」進行田調,反而挖掘出更多新住民在台灣的多元臉孔與細膩心理。
即使如此,與其說《徘徊年代》聚焦新住民本身,它更想關懷的是新住民在台灣、與他人的關係。本片時空橫亙 90 年代末至現代,聚焦越南女性文慧與秋蘭如何與在地人一同走過時代的動盪。當台灣經歷台海危機、經濟起落、921 大地震之際,恰好是新住民來到台灣的時刻,傳說中令人嚮往的寶島,竟有許多完全無法料到的波濤。新住民在夫家嘗試適應台灣的家庭文化,在台灣這個大家庭中則面臨更複雜的人際關係,學會忖度他人看待他們的眼光。
《徘徊年代》從家庭慢慢延伸到一個社會集體當中,透過全知的視角,去看夫妻或婆媳的矛盾,以及外在環境的狀態,讓觀眾可以察覺新住民甚至每個人的背後難處,極具人文關懷。在演員排戲時,也被導演要求感受角色所處的環境、角色與他人的關係,包括可見的走位,不可見的角色定位,都應該要融入其中,使得電影的節奏具有一種呼吸感。
從議題到畫面,張騰元在片中在在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影響與牽引。《徘徊年代》最有特色之處在於:並非著重新住民及其家庭的辛酸血淚,而是把「在地」的時空脈絡置入敘事,台灣影響了新住民,新住民也改變了台灣社會,應當將新住民放入台灣社會這個「群體」之中,而非視他們為生活在角落的一群人將其獨立/孤立視之,並打破矗立在彼此之間的無形的牆。
當人們對於台灣、台灣歷史、台灣人的想像改變,納入這群始終存在,卻被忽略的人們時,關於所謂「自己人」的思索,甚或「我們是誰」、「何處是我家」的思辨都將一一浮出。
張騰元認為所有經歷過遷移的世代,一生都將面臨國族認同的難題,有時是選擇題,有時是是非題,在外省族群和新住民身上尤其可見,其認同很少會是單一的,可能有雙重甚至多重認同。而所謂「台灣人」的概念也會隨著時代而有不同的定義:若是 19 世紀的台灣,「台灣人」可能會是比今日更加複合的概念,隨著人們生活在這裡的時間越長,將發展出越發多元,卻符合最多人想像的集合體。正因為台灣的特殊地理位置與政治情勢,使得這裡充滿著不確定性。近二、三十年來台灣人集體陷入了到底要往外發展,還是要開放外人進來的糾結,因此《徘徊年代》在關注新住民的同時,也提供了如何找到共同出路的思考。
本片不僅期待改變人們對於歷史與共同體的想像,亦希望在影像上有所突破。片中可以分成兩段故事,一為九〇年代,二為現代,前者以褐、棕色調為主,後者則偏冷藍,然而時間不斷流逝,即使將歷史一刀劃分,也經常出現宿命般的輪迴與重複,因此在美術與劇情上,都能看到前後呼應之處。
此外,在攝影的部分則透過畫幅作時空上的區隔,在呈現 90 年代時,張騰元選擇用 2.35 比 1 的寬銀幕比例,進入現代時則轉為 4 比 3,他打破許多電影拍攝過去時使用 4 比 3、拍攝現代使用寬銀幕的常規,反其道而行,試圖帶領觀眾,回到那個多數年輕人沒有經歷過,僅能憑著影像、相紙懷想,被現代人重新詮釋的年代。透過寬銀幕將已逝的時空與人們完整地收入其中,而現代則更貼近於當代人望向世界的視角,因為身處當下必有其局限性,用較狹窄的畫面比例,輔以第二段女主角秋蘭的視角,遊走於台灣的社會空間,而導演刻意不拍攝秋蘭的正面,試圖引起觀眾好奇,進而思考當代新住民的多元樣貌,甚至探索更為寬廣的新住民群像。
東南亞與台灣的連結很大程度受到南向、新南向政策的影響,而近三十年來,台灣對東南亞的政策多為政經導向,帶著強烈的目的性;但比起過去,現在更重視東南亞的人才,也逐步改變了台灣社會對東南亞的刻板印象。張騰元所聚焦的東南亞,是台灣「內部」的東南亞,透過電影帶來人文思索,他認為當有志之士思考如何改善新住民處境,並作出相應行動的時候,也要注意某種「弱勢形象」的制約,當人們長期將新住民定位於弱勢族群,便不容易翻轉這樣的社會印象;當人們在認識新住民時,多會以移工、配偶的身份視之,而非一個單純、完整的「人」,他們經常被期待要去代表特定的傳統文化,卻也可能使社會大眾對新住民停留在單一的假想裡面。
《徘徊年代》將鏡頭聚焦台灣內部,當新住民已經跟著社會脈動走到了今日,社會也應該要回應、跟上這個現實,而非停留在過去的空虛想像。張騰元期待未來新住民終能卸除「身份」的標籤,不需再強調「新住民」這個身份,並依照各自的意願保有原鄉的特色,最終達成「族群主流化」的社會。
採訪、撰稿:吳思恩
攝影:ioauue
劇照:ifilm 傳影互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在創造角色或是變成角色的過程中,都會有一塊屬於莫子儀的靈魂觸碰到這個角色的靈魂,在這個過程中我會感受到他正在旁邊陪伴著我,我好像就能觸碰到這樣子的靈魂形狀,於是我藉由扮演這個角色,跟這個世界上也是這樣子靈魂形狀的人產生共鳴。我說出他們的故事,給予他們陪伴,也在扮演的過程充實了自己的靈魂本體。」
過往總需往返異地、通車開會的奚浩,生活也因疫情而多有影響,所幸他的工作正是他的興趣──讀書、看電影是年輕時所培養的興趣,開始工作後,休閒活動也多半圍繞著這兩件事,工作與休閒並存的同時,累一點也並不感到壓力,奚浩只說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
我一直覺得每部戲都有自己的命運,演員能做的就是在表演當下盡力,其他的不用想太多。這個戲會不會被喜歡,票房或收視,觀眾的反應等等,如果這些都考慮進去的話,表演就變質了。演戲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創作,有時也是自我探索跟療癒,這件事還是不要有太多雜質,純粹一點比較好。表演就是表演。
《售命》描述厭世業務員「阿良」在網路上開價標售自己的生命,原本一文不值,卻神展開到引來各路牛馬蛇神搶著爭購!其中蔡淑臻所飾演的生技公司執行長沈晶為了搶標,更不惜色誘阿良,是以在《售命》中可以看見傅孟柏與蔡淑臻激情的床戲橋段。
從海德格的話語說,人是不斷逃避自己真實存在的虛無,他要走入一個非真實的存在,進入別人的世界,不需要面對自我,人是這樣的一個狀態,人是主動投入這個虛幻裏面,所以亦會很容易相信電影的世界,會覺得我們的電影是自傳性的,把《花果飄零》當作真實的故事去看。
對我們來說,這是有一個好重要的意義,就是從長遠來看,將電影解放出來,把它脫離了市場的機制。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得到了創作的自由。電影作為藝術創作,經過我們的試驗,現在自由度就變得很徹底了,沒有了限制了,對電影的發展來說,這樣是很重要的。 緣起 如何可能? 如何入手? 導演的片言隻語 與談人介紹:
「我在創造角色或是變成角色的過程中,都會有一塊屬於莫子儀的靈魂觸碰到這個角色的靈魂,在這個過程中我會感受到他正在旁邊陪伴著我,我好像就能觸碰到這樣子的靈魂形狀,於是我藉由扮演這個角色,跟這個世界上也是這樣子靈魂形狀的人產生共鳴。我說出他們的故事,給予他們陪伴,也在扮演的過程充實了自己的靈魂本體。」
過往總需往返異地、通車開會的奚浩,生活也因疫情而多有影響,所幸他的工作正是他的興趣──讀書、看電影是年輕時所培養的興趣,開始工作後,休閒活動也多半圍繞著這兩件事,工作與休閒並存的同時,累一點也並不感到壓力,奚浩只說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
我一直覺得每部戲都有自己的命運,演員能做的就是在表演當下盡力,其他的不用想太多。這個戲會不會被喜歡,票房或收視,觀眾的反應等等,如果這些都考慮進去的話,表演就變質了。演戲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創作,有時也是自我探索跟療癒,這件事還是不要有太多雜質,純粹一點比較好。表演就是表演。
《售命》描述厭世業務員「阿良」在網路上開價標售自己的生命,原本一文不值,卻神展開到引來各路牛馬蛇神搶著爭購!其中蔡淑臻所飾演的生技公司執行長沈晶為了搶標,更不惜色誘阿良,是以在《售命》中可以看見傅孟柏與蔡淑臻激情的床戲橋段。
從海德格的話語說,人是不斷逃避自己真實存在的虛無,他要走入一個非真實的存在,進入別人的世界,不需要面對自我,人是這樣的一個狀態,人是主動投入這個虛幻裏面,所以亦會很容易相信電影的世界,會覺得我們的電影是自傳性的,把《花果飄零》當作真實的故事去看。
對我們來說,這是有一個好重要的意義,就是從長遠來看,將電影解放出來,把它脫離了市場的機制。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得到了創作的自由。電影作為藝術創作,經過我們的試驗,現在自由度就變得很徹底了,沒有了限制了,對電影的發展來說,這樣是很重要的。 緣起 如何可能? 如何入手? 導演的片言隻語 與談人介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在湖南省坪陽鄉的「轉生村」裡,有多達110位居民自稱能清楚記得自己的前世,這些轉生記憶經前世家人核實後,被確認無誤。「集體潛意識」早期由卡爾·榮格提出,認為人類行為受過去經驗和文化傳統影響,並非源自個人的經歷,而是整體文化歷史的積澱。台灣的現代制度和發展是否受到特定朝代集體潛意識的影響?
Thumbnail
自小在大田里成長,因求學因素旅居外地。但卻因對於家鄉的那份感情,毅然回到家鄉擔任社區服務志工。她就是志工青年隊長,張儀慈。 當返鄉之時,身邊人總是抱持著懷疑及困惑。位於高雄市甲仙區的大田里,雖地幅遼闊,但整個社區卻僅有一千六百多人居住,除平時生活採買皆需要依賴甲仙市區,就業機會更是趨近於零。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這部影集於2007年在公視播出,內容是關於台灣新住民的故事,劇中的新住民都是由台灣真實的新住民所飾演,主要拍攝場景在三重空軍一村眷村保留區,以及胡志明市的古芝少數民族文化村。故事從社工君君遇到一名求助的新住民開始,帶出了四段跨國婚姻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各自反映了不同面向的新住民處境。
Thumbnail
#王志安慘遭台封殺系民進黨策劃 影片中,王志安總結這半個月的台灣行,表示走訪三個政黨的總統候選人競選總部,並拍了三場造勢晚會。 他並感性表示,台灣對於他們這些流落在海外的異鄉客來說,「就像我們的第二個家」,因為語言與飲食能夠找到家鄉的味道。 他表示離開中國時曾說「中文就是我的故鄉,中餐就是我的鄉愁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柯文哲與新住民分享臺灣對於移民的獨特定義,強調只要在臺灣生活並認同臺灣,就是臺灣人。他也提出瞭解決臺灣少子化和新住民問題的觀點。新住民也提出希望能夠獲得與原住民相同的權利,包括法律和健保上的支援。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在湖南省坪陽鄉的「轉生村」裡,有多達110位居民自稱能清楚記得自己的前世,這些轉生記憶經前世家人核實後,被確認無誤。「集體潛意識」早期由卡爾·榮格提出,認為人類行為受過去經驗和文化傳統影響,並非源自個人的經歷,而是整體文化歷史的積澱。台灣的現代制度和發展是否受到特定朝代集體潛意識的影響?
Thumbnail
自小在大田里成長,因求學因素旅居外地。但卻因對於家鄉的那份感情,毅然回到家鄉擔任社區服務志工。她就是志工青年隊長,張儀慈。 當返鄉之時,身邊人總是抱持著懷疑及困惑。位於高雄市甲仙區的大田里,雖地幅遼闊,但整個社區卻僅有一千六百多人居住,除平時生活採買皆需要依賴甲仙市區,就業機會更是趨近於零。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這部影集於2007年在公視播出,內容是關於台灣新住民的故事,劇中的新住民都是由台灣真實的新住民所飾演,主要拍攝場景在三重空軍一村眷村保留區,以及胡志明市的古芝少數民族文化村。故事從社工君君遇到一名求助的新住民開始,帶出了四段跨國婚姻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各自反映了不同面向的新住民處境。
Thumbnail
#王志安慘遭台封殺系民進黨策劃 影片中,王志安總結這半個月的台灣行,表示走訪三個政黨的總統候選人競選總部,並拍了三場造勢晚會。 他並感性表示,台灣對於他們這些流落在海外的異鄉客來說,「就像我們的第二個家」,因為語言與飲食能夠找到家鄉的味道。 他表示離開中國時曾說「中文就是我的故鄉,中餐就是我的鄉愁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柯文哲與新住民分享臺灣對於移民的獨特定義,強調只要在臺灣生活並認同臺灣,就是臺灣人。他也提出瞭解決臺灣少子化和新住民問題的觀點。新住民也提出希望能夠獲得與原住民相同的權利,包括法律和健保上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