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耶魯最有名的一堂快樂課(上)

    你快樂嗎?
    你知道快樂其實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達到嗎?
    「幸福科學」,這個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及認知科學家Laurie Santos開設的課,在耶魯大學一炮而紅,好評不斷。
    一年多前在Coursera看到這個課程時,正好面臨人生很重要的低潮與轉折點,不敢說上完這堂課後讓我獲得多大的幸福感或成為我生命中的明燈,但這門課和坊間那些心靈毒雞湯相比,確實有用多了。
    一年多後的最近,情緒曲線又到了低點(配合股市),決定回顧一下當初課程給我的啟發,簡單把之前10堂課的幸福科學濃縮,重新回味一下!
    首先,請先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們對於快樂的的定義是不是過於狹隘?我們所追求的快樂真的是快樂嗎?
    而為什麼我們總是以為在追求快樂,卻越追求越不快樂?到底出了甚麼問題?
    反覆思考這個問題點後,幸福科學這門課告訴我們:
    真正的癥結點在於,
    我們以為理所當然會讓我們快樂的事物,並沒有對我們快樂程度造成更多正向影響。
    那問題又來了,甚麼我們以為理所當然會讓我們快樂的事物呢?
    在現在這個世道,會跟快樂最有連結的,肯定都與「金錢與權力」有關吧!
    住豪宅,開名車,曬錦衣玉食,或當個喊水會結凍的KOL......
    但,這些真的可以讓我們得到快樂嗎?
    幸福科學課程想要教導我們的第一個觀念就是:「收入對於快樂程度並沒有顯著影響」
    有非常多的研究都指出:「收入增加」對我們的快樂程度其實遠不如我們想像。
    簡單的來說,社會上的共識是越有錢越好,越有錢會越快樂!但其實達到一定的財富、一個臨界點,快樂增加程度就不如我們想像的多了!
    所以,有多少人存了一輩子的錢,卻不知道如何花錢,只因為變有錢似乎可以讓自己更幸福,看著戶頭上的數字,你,真的有變得更幸福嗎?

    社群比較讓我們普世價值觀變的從眾,造成了錯誤想望。
    按照心理學者Tim Wilson 及 Dan Gilbert研究,普世價值給我們的價值觀,會讓我們造成錯誤想望
    所謂錯誤想望,就是我們大腦訊息告知我們獲得了哪些東西會讓我們快樂,但其實那些東西是大腦的誤判,從而造成了錯誤想望。
    你有沒有很想很想一樣東西的時候,總是讓你自己覺得只要得到之後,人生就圓滿了!但當你真正拿到時,卻發現喜悅的程度不如自己所想像,或那種快樂並沒有持續太久。其實,那都是大腦把你騙了!而會讓你被騙的重要原因,就是社群比較
    在現在的社會裡,普遍笑貧不笑娼,社群洗腦了我們的大腦,讓我們「以為」賺很多錢,有更多經濟能力,我們所有的事情就可迎刃而解,以為沒有錢解決不了的事
    而當我們看著豪宅一棟棟蓋起來,路上一台台豪華名車在跑,電視媒體鋪天蓋地的都是在討論少年股神?躺著賺的房東?科技業年薪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和「錢」有關,這種想法就會植入大腦中,告訴我們腳踏實地賺薪水的人都很笨,要去炒股、炒房,或是小孩接下來就是要讓他們走電子電機類科,以後才有前途!
    這種社群比較讓我們普世價值觀變成向錢看齊、變得從眾,造成了錯誤想望。
    這堂課有一個研究很有意思,是讓受測者選擇下面兩種情境,到底哪個快樂程度較高?
    第一情境是,你自己收入為50K,但程度相當的同學薪資是25K
    第二個情境是,你自己收入為100K,但程度相當的同學薪資為250K,
    研究結果有56%選擇第一項的快樂程度會較高,這就是社群比較很大也很恐怖的威力。
    想看看,第二項的收入其實是第一項的一倍之多,但因為有人(同樣水準的同學!)比你高,你就會覺得很不高興,所以社會群體間相互比較其實無所不在也影響深遠。
    這種可怕的社群比較,在以前沒有人手一機的情況下,資訊傳遞比較慢,你頂多就是和社區裡面的人進行比較,你有好有壞,我也是,大家還是和樂融融、心滿意足地生活著。
    但現在臉書、IG、youtube等各類傳播管道無時無刻都在傳遞世界各地的消息,一方面資訊吸收很快很有效率,但海量的資訊反而讓我們無所適從,甚至出現上面研究這種結果。

    除了錯誤想望,享樂適應也是無法持續感到幸福感的癥結
    這種無時無刻的比較造成錯誤想望,而另一方面,獲得的快樂也可能會因為享樂適應而沒有辦法讓自己持久的感到愉悅:當我們進入一個讓自己愉悅的情境之中,我們會感受到特別快樂,比如剛考上好大學、獲得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但我們人類很容易去適應這種環境改變,接著就不再覺得特別快樂,反而歸於平靜,稱為享樂適應。
    也因為如此,我們就需要克服對事物產生習慣,以延遲享樂適應。
    在這邊把我們過去以為會帶給我們幸福,卻大錯特錯的部分簡單寫了出來,那要如何讓我們變得更幸福呢?我也持續在反芻過去課程自己寫的筆記,接下來也會變成筆記形式回饋給自己。
    先放之前課程筆記連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