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嘔心瀝血的數學科,亞歐學校那些不一樣的教學方式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很長一段時間之前,最還沒有分科的小學、中學時期,學校課程是一個大雜燴,什麼都要學,中文、英文、數學、地理、科學應有盡有,一應俱全。當時的功課十分之多,簡直是人生的一大惡夢。
亞洲與歐洲的生活方式及教育方式截然不同,我是說最根本上的,規矩或是我們所說前輩對年輕人的期望也有着很大的分別,歐洲人給我的感覺是放任主義,自己挑選、自己學習、自己過生活,成長後便離巢自我生活;亞洲父母是另一個層面的,他們可能希望孩子成材,或是希望爭光,他們會至少讓孩子參加非常多的課外活動以及前往補習社,讓他們在老師面前能夠得到誇獎-可能是認為對未來的工作更加有優勢吧!
大概是小學六年班的時候吧!功課開始日漸增多,日積月累的數學算式是我最為煩惱的一樣,每天的課程很長,我的學校由幼稚園開始還有小學及中學,從小學五到六年班開始吧!他們給予學生的日常作業越來越多,尤其是數學科簡直是惡夢!
數學有分幾何及代數兩科,永遠在功課冊上是最多功課的一個科目,有時候還會一天兩節,一直是幾何、一節是代數,很多人覺得代數非常困難,對我而言代數只是一堆有算式解決的數字,反正對我來說中小學的那些算式也不是十分困難,反正他們又不是大學那些專業的算式法⋯
幾何就非常不一樣了,很多人說幾何十分簡單,全都是那些什麼三角形、正方形,但相反,我卻認為這些東西十分難懂,甚至迫於無奈邀請了一位數學補習老師前往教導我幾何,每週她前來時都會教導我這些公式的蹺妙,明明在聽的時候感覺自己已經明白了,但是讓我自己做一次我又忘記怎麼做了⋯,看來我真的只會寫東西,對這些耐人尋味的算法十分的嘔心瀝血⋯
我的童年在兩個地方渡過,後來在英國我發現他們的數學課程十分簡單,代數的比例比幾何更多,都是什麼X加Y等於什麼,然後給予你X 、Y是什麼數字,所以他們對於我們亞洲人的腦袋十分有興趣,想知道我唔知怎麼這麼快完成所有的算題,然後我心想這不是所有我們那邊的人都會簡單可以解決的問題嗎?但對他們來說及時可以做到十分、二十分鐘的時間⋯
我們那邊小時後就會教到乘數表,然而在我唸九年班的時候,我們的數學老師還在教他們一種非常基本的乘數算法,就是每加一個數目就畫多一條線,這個方法用的時間非常長,而且很悶、很噚氣。
有時候還會覺得非常搞笑,記得那時候我在考試,看到一些奇怪的問題,比如‘一個農夫養了數隻雞,走失了幾隻,最後剩下多少隻?“,讓我覺得十分有趣,非常生動的問答方式。某種程度上我認為這樣更能夠令考生釋放壓力。
學校走的是一種把所有成績差不多的成員集中一起教育的方式,因此他們會分A、 B 、C、 D班,那理所當然A班就是成績最好的一班人, B是次要,C是合格但成績不一定好,D就是要多加努力要老師多加關注。
我之前這麼說,可能很多人以為我是A班的成員,其實我只是B班,那時候我在學校是唯一的一個華人,十年前我的英文還不是那麼好,有時候會解題失敗全老師覺得我10分需要‘教導’,老一輩經常認為數學科需要什麼英文?他們錯了,因為如果你看不懂他們的題目、你怎麼知道他們要求你做什麼?
因此我在進行數學課的同時還有着一個輔導老師坐在我的側傍,是不是會問我問題說的是什麼,還會在午餐時段把我帶到某個課室裏面然後進行個人輔導,不過以前我們並沒有功課這家事,所以以白話來說‘就是很free’,放學後就並沒有我們那邊那種補習以及課後活動,年輕人四處去,食飯時回到家中就可以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在不同地方為生活所戰鬥的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1982年,在中國大陸上映的電影《少林寺》推動了一股練武熱潮,亦使得少林寺名震世外,從一幢已經沒落多年的古廟,到現在這個人潮墟冚的旅遊名勝古蹟。 而1982年的《少林寺》電影是以傳說中的『十三棍僧救唐王』野史為主要背景,稱它作為野史的原因,是因為現在仍有多重的疑點。
人的一生必然經歷甚多,過往如果的人給予你的提示,有助於提升你的警戒,看事情的不一樣可以導致你未來命運的改變,每次碰版後反思自己的失誤可以試得自己下次在他人的面前改變形像。 看看宮二、馬三、葉問,年輕一代上有如此傳統想法,難以遺忘的古舊思想,這是規矩嗎?孝敬嗎?還是只是他們心中的自我評價?
平日的教會,非常擠迫,誠心的教眾聚首一堂。 他們各有想法,有不同的理念才會到達這個地方。 神告訴我們平等的概念,但歸根究底,自古以來社會就有階級之分。 人與人之間充滿不了解、自私以及情緒化的偏激, 當人們說話帶着“剌“,他們如何平心靜氣地訴說? 彷彿有一座無形的力場,這面屏障阻擋了人的進步,
孩子教不好,是父母的過錯? 叛逆的孩子應該被嚴格的教導? 孩子的未來必須由父母主導?父母確是應該給予孩子自我的成長空間,但是父母必須鼓勵,同時也要有所懲罰的概念,孩子自身的想法足以改變他們未來的前景及命運。 寫作原因: 父母對孩子的出發點: 孩子的想法: 傳統概念/家中經濟能力/父母背景:
未來怎麽走的,就是看的自己;命運不是絕對, 前路有無盡的可能性,就看你去發掘。
1982年,在中國大陸上映的電影《少林寺》推動了一股練武熱潮,亦使得少林寺名震世外,從一幢已經沒落多年的古廟,到現在這個人潮墟冚的旅遊名勝古蹟。 而1982年的《少林寺》電影是以傳說中的『十三棍僧救唐王』野史為主要背景,稱它作為野史的原因,是因為現在仍有多重的疑點。
人的一生必然經歷甚多,過往如果的人給予你的提示,有助於提升你的警戒,看事情的不一樣可以導致你未來命運的改變,每次碰版後反思自己的失誤可以試得自己下次在他人的面前改變形像。 看看宮二、馬三、葉問,年輕一代上有如此傳統想法,難以遺忘的古舊思想,這是規矩嗎?孝敬嗎?還是只是他們心中的自我評價?
平日的教會,非常擠迫,誠心的教眾聚首一堂。 他們各有想法,有不同的理念才會到達這個地方。 神告訴我們平等的概念,但歸根究底,自古以來社會就有階級之分。 人與人之間充滿不了解、自私以及情緒化的偏激, 當人們說話帶着“剌“,他們如何平心靜氣地訴說? 彷彿有一座無形的力場,這面屏障阻擋了人的進步,
孩子教不好,是父母的過錯? 叛逆的孩子應該被嚴格的教導? 孩子的未來必須由父母主導?父母確是應該給予孩子自我的成長空間,但是父母必須鼓勵,同時也要有所懲罰的概念,孩子自身的想法足以改變他們未來的前景及命運。 寫作原因: 父母對孩子的出發點: 孩子的想法: 傳統概念/家中經濟能力/父母背景:
未來怎麽走的,就是看的自己;命運不是絕對, 前路有無盡的可能性,就看你去發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聽一個到台灣求學的外國人說,因為語文基礎差所以需要在心裡把老師講的中文念好幾遍才能理解意思…… 就覺得,這情形我也有過啊? 難道我其實是外國人?! 大概進入國小正式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後,我就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師用一個方式就要三四十個小孩都達到一樣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在開始
Thumbnail
小學二年級,要進入到「乘法」的單元。有些老師開始讓學生背《九九乘法表》。 記憶,確實是一切學習的基礎,但我並不贊成讓孩子「死背」。 在背《九九乘法表》之前,先「思考」幾件事: 第一,我們為什麼要學「乘法」? 第二,為什麼沒有0跟1的乘法表? 第三,跟「加法」有什麼樣的關係?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
面對數學的困難,許多學生總是會質疑為何要學這門學科。 本文以個人教學經驗,分享了數學在日常生活和未來規劃中的重要性, 並透過真實故事強調數學訓練思考邏輯的價值。 「為甚麼要學數學?以後又用不到。」 這篇文章是一個數學老師的回答。
Thumbnail
1.一年級數學代課:比長短 今天去帶了一堂一年級數學,比長短。 發現自己很有進步。 1.學生嘰嘰喳喳,愛發言。我能馬上告知,「我需要」上課的樣子是什麼。很具體的劃界線與說明。 2.學生桌上有教具操作,有課本、有剪刀,很容易在說明、在講解、再拋問題給他們思考時,有人在玩手上的東西,在放空。而我
Thumbnail
從小學三年級升到四年級,課程的不一樣尤其數學的除法。我總覺得老師教太快,我在課堂上根本追不上,聽不懂,可是看看周圍的同學,大家似乎都明白。我不好意思舉手發問,只好一直問坐在隔壁的同座。還有馬來文居然有兩張paper!
Thumbnail
聽說最近大家在吵一份驚悚的小學生課表,勾起我的好奇心;人稱中世紀海上 8+9 的維京人,會有這種東西嗎?有,但果然主要是外籍老師,到維京時代結束後才慢慢有本土教職員登場。那他們學校都教些什麼呢?先恭喜各位維京人,不會就是不會的數學不用學,但你想連續上好幾年國文課嗎?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一次月考一名高中生大概要讀多少才能招架呢? 以我們班舉例,這次我們是考七科(國、數、英、地理、地科、物、化) 國文:課本、講義、補充文選⋯⋯總之都是背誦的內容,像是詩的流變,文體的演變,不過因為真正考時也有許多課外無從準備的內容,所以是班上許多人的罩門。 數學:範圍看似不大,但實際上題型變
女兒最近在準備大考,有時會邊讀邊嘆氣,然後告訴我,你知道數學有多難多無聊嗎?我只好開玩笑對她說,哪一題不會?拿來我看看,她笑我說,算了吧,你那點數學能力,小五數學就難倒你了啦!哈哈,真是這樣沒錯。 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需要許多的磨練與認真的付出,其中的歷程絕非輕鬆,有時
聽一個到台灣求學的外國人說,因為語文基礎差所以需要在心裡把老師講的中文念好幾遍才能理解意思…… 就覺得,這情形我也有過啊? 難道我其實是外國人?! 大概進入國小正式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後,我就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師用一個方式就要三四十個小孩都達到一樣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在開始
Thumbnail
小學二年級,要進入到「乘法」的單元。有些老師開始讓學生背《九九乘法表》。 記憶,確實是一切學習的基礎,但我並不贊成讓孩子「死背」。 在背《九九乘法表》之前,先「思考」幾件事: 第一,我們為什麼要學「乘法」? 第二,為什麼沒有0跟1的乘法表? 第三,跟「加法」有什麼樣的關係?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
面對數學的困難,許多學生總是會質疑為何要學這門學科。 本文以個人教學經驗,分享了數學在日常生活和未來規劃中的重要性, 並透過真實故事強調數學訓練思考邏輯的價值。 「為甚麼要學數學?以後又用不到。」 這篇文章是一個數學老師的回答。
Thumbnail
1.一年級數學代課:比長短 今天去帶了一堂一年級數學,比長短。 發現自己很有進步。 1.學生嘰嘰喳喳,愛發言。我能馬上告知,「我需要」上課的樣子是什麼。很具體的劃界線與說明。 2.學生桌上有教具操作,有課本、有剪刀,很容易在說明、在講解、再拋問題給他們思考時,有人在玩手上的東西,在放空。而我
Thumbnail
從小學三年級升到四年級,課程的不一樣尤其數學的除法。我總覺得老師教太快,我在課堂上根本追不上,聽不懂,可是看看周圍的同學,大家似乎都明白。我不好意思舉手發問,只好一直問坐在隔壁的同座。還有馬來文居然有兩張paper!
Thumbnail
聽說最近大家在吵一份驚悚的小學生課表,勾起我的好奇心;人稱中世紀海上 8+9 的維京人,會有這種東西嗎?有,但果然主要是外籍老師,到維京時代結束後才慢慢有本土教職員登場。那他們學校都教些什麼呢?先恭喜各位維京人,不會就是不會的數學不用學,但你想連續上好幾年國文課嗎?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一次月考一名高中生大概要讀多少才能招架呢? 以我們班舉例,這次我們是考七科(國、數、英、地理、地科、物、化) 國文:課本、講義、補充文選⋯⋯總之都是背誦的內容,像是詩的流變,文體的演變,不過因為真正考時也有許多課外無從準備的內容,所以是班上許多人的罩門。 數學:範圍看似不大,但實際上題型變
女兒最近在準備大考,有時會邊讀邊嘆氣,然後告訴我,你知道數學有多難多無聊嗎?我只好開玩笑對她說,哪一題不會?拿來我看看,她笑我說,算了吧,你那點數學能力,小五數學就難倒你了啦!哈哈,真是這樣沒錯。 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需要許多的磨練與認真的付出,其中的歷程絕非輕鬆,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