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本書,有種「終於被理解了」的感覺。原來那些經常聽到的看似無心的一句話,真的不是我想太多啊!
【本書使用方法】
這本書如果分三個面向、分三次閱讀的話,就能更清楚知道如何控制情緒說想說的話,或是避免隨口一句話無意中傷害對方。不管是對說話者或聽話者來說都一樣可以收穫滿滿。
頭一回可以當成一篇篇短篇故事集,裡頭有很多讓人點頭如搗蒜的「經典台詞」。像是長輩常掛在嘴上的「我可是為了你好!」、別人酸言酸語的「你還真好命!」、死不認錯的同事「我道歉總可以吧?」
【聽者處處留心】
第二次閱讀的時候,把自己當聽話者,仔細分析這些話語為什麼乍看無意,卻引發沮喪、憤怒、困惑、不舒服等負面情緒。聽到當下也許認為平常就聽多了所以不以為意,事後才發覺自己非常在意;或者有可能立刻就發覺哪裡不對勁,卻又說不出令自己介意的地方到底是什麼?無論哪一種,沒能當場覺察和反映不舒服的感覺才真令人捶心肝,對吧?
【說者並非無意】
第三次閱讀時把立場切換成說話者。我們已經知道這些話語會引起這麼多的不開心、以及這些沒說出口的不開心的原因了,有沒有其他說法可以精準地表達立場又不傷人的嗎?又或者哪些話藏著自己都沒注意過的狡猾念頭、或炫耀的意圖呢?
【期許】
我們不會永遠當說話者,或是一直當個沈默不言的聽話的人。每一次的對話都在這兩個角色間隨時切換身份。經過多次閱讀和思考的自己,承認還是會為了「一句話」難過得要死,所以需要隨時提醒自己不要濫用這些「慣用語」、「口頭禪」避免讓自己成為不管對方感受、只想快點解決問題的自私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