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高齡照護——從陪病者談起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醫師,我媽媽在家裡下床都要有人攙扶,他這樣一個人住在隔離病房,真的可以嗎?」
「醫師,我爸爸剛剛中風,現在一個人隔離在隔離病房,也不能下床,也不行復健,這該怎麼辦?」
去年五月,台灣疫情第一波上升時,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都是獨自住院。國外大量染疫和死亡率攀升的新聞,不時在媒體上播送,人心惶惶。隔離政策管控嚴密,可能只是不巧跟染疫者在同一家餐廳吃過飯,就必須在家裡乖乖待上兩周,人人對染疫者避之唯恐不及,餐廳裡一人咳嗽,數人起立結帳。人人自危,彷彿得了新冠肺炎,就是一種社交絕症一般,必須斷開所有連結,封鎖在密閉的負壓房間中,那怕一點一絲的病毒滲漏,都不被允許。
這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面對瘟疫,1918年流感大流行之際,台灣日本政府也面臨了一樣的問題。當時的醫學會基於流行病學證據,提倡關閉染疫學童學校,停止劇場營運,禁止集會活動的建議。馬上引起社會輿論的大量反彈,最後政府採取折衷的方式,許多集會活動仍正常進行。同時,英國公衛專家建議感染者要在家隔離,但似乎沒有得到當權者的採納,但口罩和漱口洗手已成為重要的宣導政策
。美國有些州則是嚴格限制並強制劇院和娛樂場所停業了將近一年,這些管制都歸因於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高傳染力和死亡率,迅速癱瘓了醫療系統,而讓政府單位不敢輕易鬆綁公衛政策。
來到了2021年,大家對於傳染病的流行病學有一定的認知,又不如2020年一開始擔心SARS陰影一般有這麼多無知的恐懼。醫學已經知道新冠病毒的特性和傳播能力,疫苗也發展了超過一年,但對於新冠遠高於流感的傳播速度還是感到非常戒慎恐懼。而一般民眾,更怕得是,自己會不會是重症或是死亡的那一個族群。恐懼往往是建立在未知身上,1918年流感大流行時,大量的假消息和假新聞也充斥在民間,包含抽菸可以預防流感,喝可可就不會染疫等等不實的防疫訊息,真真假假的訊息混淆視聽,加上身邊的人大量染疫,死亡者幾乎都是青壯年族群的狀況,也讓人民相當恐慌。回到2021年,歐洲各國呼吸器不夠,醫院量能不足,一大群人躺一大排床,甚至連兩人共用一台呼吸器的研究都出現在醫學討論中。電視新聞播報著,赤裸上身的阿伯們,一整排俯臥在病床上,插著呼吸管接受俯臥治療。中國方艙醫院,封城的新聞,餓死在隔離日子裡,或是因其他病致死卻因染疫無法就醫的慘況,天天在媒體放送,根深蒂固的將染疫汙名化深植腦海,人民們感受到光隔離可能就生計危險,染疫更是萬劫不復。這時間點,對於家裡有人染疫的家庭,能夠讓染疫者到醫院隔離起來,顯然是比較安心的決定。當時染疫的大都是成人,大部分的成人生活都能自理,不能自理的,以台灣的照護文化,那就只好先請護理師理了。
對於長輩染疫陪病照護需求,其實在染疫的人口多起來之後,就有少部分的子女提出能不能冒著染疫的風險來照顧父母可能,畢竟這種狀況下,是沒有看護願意冒著生命危險賺這種錢的。然而,在疫情初期,一切還是以一人一室單室隔離為主,對於染疫者的陪病照護還未有明確的放寬的措施。要知道,陪病者通常就要有染疫的覺悟,也因此,面對子女提出希望陪同隔離的需求,醫療單位通常是婉拒,並告知會加強護理師的照護。子女們當然也擔心疫情,通常都會接受醫院的處理方式。然而,怎麼樣護理照護也不可能取代有照顧者的陪病照護,護理師不可能二十四小時陪在同一個患者身旁。因此,為了預防跌倒等意外,部分高危險的長者,通常會被限制活動,或禁止下床,對於一些本來就很虛弱的個案,缺乏活動和復健介入,很有可能就失去訓練他再站起來活動機會。
老人的照護,轉機往往是在小孩。2021年年底,病毒開始在幼兒園蔓延,孩童染疫的比例大幅提高,整個病房變成幼稚園同學會。重症的小孩進加護病房照護沒有問題,輕中症的幼兒要住院一兩個禮拜,身邊都沒有大人,在一般的隔離病房,是不可行的。護理師再麼幫忙,也無法讓三歲小孩一人一室在病房,沒有大人照看,不哭不鬧安全度過一兩個禮拜。在這樣背景下,父母陪同住院馬上上路,開啟了父母陪同住院,染疫全家餐之路。有了願意為孩子付出的父母,也開始有願意為父母付出的孩子。
其實高齡者的照護和幼兒的照顧有很多相通點,連使用的輔具有時候都可以共用。幼兒是還沒習得能力的失能,老人是退化後失去能力的失能。一樣是需要幫助,但面對幼兒大家會小心翼翼,深怕萬一;面對老人則容易覺得,生命走到盡頭,免不了萬一。在這樣的想法下,老人的照護需求,常常會被忽視,或者說,提供只滿足最基本的還活著的需求。
直到孩子出現一樣問題,需要陪伴,需要個別化的照顧時,人們認真解決了孩子的需求,回過神來,大家才回逐漸想起老人或許也需要這樣的照護陪伴。
隨著今年居家照護上路,大量的人和病毒直接打照面,身邊的人不乏染疫確診的朋友,人們對病毒的認識越來越清楚,恐懼越來越減少。加上政策鬆綁,對於隔離和生計影響的焦慮下降,願意陪病的家人越來越多。今年六月高雄疫情高峰,隔離病房裡,大部分的長輩身邊都有陪病者,有些是家人,也些是長期照顧長輩的外籍看護,還有少部分同時染疫但沒有不舒服便持續照顧患者的本國籍看護。對於這些願意冒著染疫風險,或是已經染疫還在照護患者的家人和看護,心裡覺得十分敬佩。無論是基於甚麼原因,這些人克服了對病毒的恐懼,選擇陪在他們照顧的人身邊。因為他們的付出,讓患者得到符合他們需求的全日照顧,也得到比較穩定的心靈支持。更不會出現有活動機會的長輩,需要全天限制下床,避免跌倒意外的狀況發生。長輩也可以在復原合宜的時段開始由家人陪伴做簡單的床邊訓練,減少日後臥床的機率。
查房的過程中,即便穿著厚重隔離衣,陪病家人只看得到我的雙眼,還是感受得到陪病的家人看到我們時,稍微減輕焦慮的笑容。在病房裡,衛教丈夫怎麼幫太太做簡易的床邊復健;和癌末新冠患者和她孫女說明之後轉出是否要到安寧病房的問題;或是看到笑咪咪的外籍看護,逗趣的問阿嬤有沒有哪裡不舒服。我的心突然輕鬆了起來。這兩年來,每次進來專責病房照顧新冠患者,都是看到患者獨自一人,默默撐過這些日子,尤其看到年紀大病況不佳的患者,心情都格外沉重。因為他們這輩子可能就停止在這裡了,最後可能只有白色的屍袋等著他們,連最後一面都沒有機會。倖免於難離開病房的虛弱長者,內心裡有多少恐懼,這獨處的漫漫長夜有多少擔憂和害怕,我們不得而知。獨自一人會使恐懼變大,國外的研究也顯示,同樣嚴重的重症個案,新冠導致的重症患者及其家人的焦慮和壓力症候群都遠高於其他疾病。這告訴我們隔離造成的傷害,不一定比疾病本身少,心理的傷害同樣會影響生理的預後。隔離是公衛的必要之惡,但在了解病毒的習性和損害範圍後,在可接受的損傷下,放寬隔離限制,可以救贖很多不可彌補的人生遺憾。
或許,陪病會增加感染的人數;但陪伴,可以減少染疫後的不良預後和遺憾。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8會員
211內容數
因為重拾幽默感而倍感欣慰的愛吃鬼。 希望文字除了散播歡樂散播愛之外,還可以散播健康與故事。 努力朝醫師斜槓小說家持續邁進! 出版作品: 菜醫師,借過一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131287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九日的文字廚房 的其他內容
疫情初期,因為種種個隔離政策和對未知的害怕,人與人的關係相對疏離,記得那時候,無論透過甚麼宣導和鼓勵,根深蒂固的害怕根植在隔離政策背後,就是疏離。
  下午加護病房收了一個癌末敗血性休克合併急性肺水腫的病人,伯伯已簽署了拒絕急救同意書,唯一的心願就是要在家裡走。聽完了病情解釋後,伯伯覺得積極治療沒有意義,留在醫院可能只是讓他無法如願在家裡離開而已,當下決定傍晚自動出院,回家安寧臨終。我們安寧個管師很仔細地和伯伯夫妻說明了回家安寧的細節,加護病房
  阿嬤是我第一個從診斷到治療的肺癌病人。八十幾歲的年紀,除了一開始決定開刀和開完刀第一次回診有家人陪同外,瘦瘦高高的阿嬤,總是自己一個人坐公車來看診。不是家人不關心,而是阿嬤覺得自己可以來,就盡量不麻煩要工作的兒女。   開始服用化療藥物這些日子,阿嬤每次回診總是訴說諸多的不適。一邊說著吃這藥真是
最近開始被親友問到能不能打疫苗,上衛服部網頁看了一下資訊,發現內容很多,大家可能看得有點眼花撩亂,稍微整理了注射前後注意事項。  1. 接種對象 A: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之疫苗劑次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 《說明》: 這裡指的過敏,是對疫苗或是疫苗裡面藥物成分有過敏史,其
  這個禮拜終於進展到要穿全套防護衣看診的情況了,急診的學弟說急診已經全部視同感染區,全程防護上班。北部有些醫院已經開始分兩梯次上班,避免院內感染時全軍覆沒辦法撐住照護病人的狀況。疫情來得快且急,雖然知道台灣遲早會面對,但從沒想過來得時候是這樣的光景。   門診明顯感受得到病人的焦慮,看著醫師全身包
疫情初期,因為種種個隔離政策和對未知的害怕,人與人的關係相對疏離,記得那時候,無論透過甚麼宣導和鼓勵,根深蒂固的害怕根植在隔離政策背後,就是疏離。
  下午加護病房收了一個癌末敗血性休克合併急性肺水腫的病人,伯伯已簽署了拒絕急救同意書,唯一的心願就是要在家裡走。聽完了病情解釋後,伯伯覺得積極治療沒有意義,留在醫院可能只是讓他無法如願在家裡離開而已,當下決定傍晚自動出院,回家安寧臨終。我們安寧個管師很仔細地和伯伯夫妻說明了回家安寧的細節,加護病房
  阿嬤是我第一個從診斷到治療的肺癌病人。八十幾歲的年紀,除了一開始決定開刀和開完刀第一次回診有家人陪同外,瘦瘦高高的阿嬤,總是自己一個人坐公車來看診。不是家人不關心,而是阿嬤覺得自己可以來,就盡量不麻煩要工作的兒女。   開始服用化療藥物這些日子,阿嬤每次回診總是訴說諸多的不適。一邊說著吃這藥真是
最近開始被親友問到能不能打疫苗,上衛服部網頁看了一下資訊,發現內容很多,大家可能看得有點眼花撩亂,稍微整理了注射前後注意事項。  1. 接種對象 A: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之疫苗劑次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 《說明》: 這裡指的過敏,是對疫苗或是疫苗裡面藥物成分有過敏史,其
  這個禮拜終於進展到要穿全套防護衣看診的情況了,急診的學弟說急診已經全部視同感染區,全程防護上班。北部有些醫院已經開始分兩梯次上班,避免院內感染時全軍覆沒辦法撐住照護病人的狀況。疫情來得快且急,雖然知道台灣遲早會面對,但從沒想過來得時候是這樣的光景。   門診明顯感受得到病人的焦慮,看著醫師全身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就在忙碌的工作,似乎是病人告訴我們這個假日是端午節 就在6/4這天,連續三個一起離開了。COVID-19期間 第一個阿嬤,就在家屬前來時,詢問我:請問可以進去看嗎?家屬眼神似乎期待我說好,但依照規定我拒絕了。不過病人病房位於電梯口旁,透過窗戶可以看見,我便帶著家屬前往時,我轉身訊間,聽到啜泣聲。
回想17年前,SARS來臨時,還是個懞董無知的孩子,依稀記得那陣子許多課程停止了;而17年後,到了2020年,我已經是護理師,遇到了COVID-19 從跨年後,每天晨會不段複習感染控制相關事務、加強防疫訓練,每天一而在再而三的改變防疫策略,為的是加強防疫,避免防疫漏洞的發生。新聞媒體、大街小巷,人
去年年中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母親節過後,每日確診人數以百為單位往上跳,健身房、運動場、KTV等地方連續好幾個月無法營業,然後開始不用到公司上班了,然後再連去外面都人心惶惶,安養院也是第一個被關閉的場所,因為裡面是長輩居多,一旦有防疫破口,後果不堪設想。 我記得前一次見到她是四月底,待嚴峻的疫情
20240425 弟弟中午來電,與主治醫師確認後,同意以降低風險為優先考量,預計本週將安排留在加護病房,藉以降低感染機率。 雖說對父親來說住在沒有窗戶且與外界隔絕的病房內相對比較不舒適,但與過往轉往普通病房後因持續感染而反覆高燒相比,這絕對是比較好的安排。
Thumbnail
高齡照顧成為越來越多台灣家庭的重要課題,據統計,長者由家人自己照顧的比例最高,其中又以配偶居多,或是子女(孫子女),其次,才是社會熟知的外籍看護工來擔任。但還有一些家庭,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家人不能全天擔任照顧工作,聘請外籍看護工又不符合申請條件,或因經濟因素無法負擔,他們該怎麼辦?   秀琪家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Thumbnail
隨著政府拋出長照3.0的政策,長期照護又再度躍上新聞版面。台灣已步入超高齡社會,年輕人肩上的擔子愈發沉重。另外,現代人工作繁忙,在照護長輩上已沒有過往事必躬親的耐心。為了方便甚至不惜動用一些不恰當的手段來照護長輩,今天來帶大家認識這些己所不欲,勿施於長輩的照護之惡。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20 #老年生活 看到國小同學賴群組的訊息,一位同學生病住院治療,孩子都不在身邊,在外工作,家中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忙,只好請看護照顧。同學們也都將近70高齡,單獨生活已是正常,父母大多不在,孩子也長大成人,自立工作生活。 晚年要面對的就是如何照顧好自己,不像
Thumbnail
因為二次的重病後,爸爸這次真的需要長期由他人照顧了,舉凡生活中的大小事自理的能力已經被疾病剝奪。起初開始照顧爸爸的時候,很難想像這種連自己決定要幹嘛的自由都沒有的感受是什麼? 因為自己把全部的力氣和感受,放在照顧者的位置,因此對於「病人」「被照顧者」「無行為能力者」他們仰賴他人的照顧而會有的心情很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就在忙碌的工作,似乎是病人告訴我們這個假日是端午節 就在6/4這天,連續三個一起離開了。COVID-19期間 第一個阿嬤,就在家屬前來時,詢問我:請問可以進去看嗎?家屬眼神似乎期待我說好,但依照規定我拒絕了。不過病人病房位於電梯口旁,透過窗戶可以看見,我便帶著家屬前往時,我轉身訊間,聽到啜泣聲。
回想17年前,SARS來臨時,還是個懞董無知的孩子,依稀記得那陣子許多課程停止了;而17年後,到了2020年,我已經是護理師,遇到了COVID-19 從跨年後,每天晨會不段複習感染控制相關事務、加強防疫訓練,每天一而在再而三的改變防疫策略,為的是加強防疫,避免防疫漏洞的發生。新聞媒體、大街小巷,人
去年年中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母親節過後,每日確診人數以百為單位往上跳,健身房、運動場、KTV等地方連續好幾個月無法營業,然後開始不用到公司上班了,然後再連去外面都人心惶惶,安養院也是第一個被關閉的場所,因為裡面是長輩居多,一旦有防疫破口,後果不堪設想。 我記得前一次見到她是四月底,待嚴峻的疫情
20240425 弟弟中午來電,與主治醫師確認後,同意以降低風險為優先考量,預計本週將安排留在加護病房,藉以降低感染機率。 雖說對父親來說住在沒有窗戶且與外界隔絕的病房內相對比較不舒適,但與過往轉往普通病房後因持續感染而反覆高燒相比,這絕對是比較好的安排。
Thumbnail
高齡照顧成為越來越多台灣家庭的重要課題,據統計,長者由家人自己照顧的比例最高,其中又以配偶居多,或是子女(孫子女),其次,才是社會熟知的外籍看護工來擔任。但還有一些家庭,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家人不能全天擔任照顧工作,聘請外籍看護工又不符合申請條件,或因經濟因素無法負擔,他們該怎麼辦?   秀琪家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Thumbnail
隨著政府拋出長照3.0的政策,長期照護又再度躍上新聞版面。台灣已步入超高齡社會,年輕人肩上的擔子愈發沉重。另外,現代人工作繁忙,在照護長輩上已沒有過往事必躬親的耐心。為了方便甚至不惜動用一些不恰當的手段來照護長輩,今天來帶大家認識這些己所不欲,勿施於長輩的照護之惡。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20 #老年生活 看到國小同學賴群組的訊息,一位同學生病住院治療,孩子都不在身邊,在外工作,家中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忙,只好請看護照顧。同學們也都將近70高齡,單獨生活已是正常,父母大多不在,孩子也長大成人,自立工作生活。 晚年要面對的就是如何照顧好自己,不像
Thumbnail
因為二次的重病後,爸爸這次真的需要長期由他人照顧了,舉凡生活中的大小事自理的能力已經被疾病剝奪。起初開始照顧爸爸的時候,很難想像這種連自己決定要幹嘛的自由都沒有的感受是什麼? 因為自己把全部的力氣和感受,放在照顧者的位置,因此對於「病人」「被照顧者」「無行為能力者」他們仰賴他人的照顧而會有的心情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