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照顧]「沒安全感不一定是你有問題?」心理師分享三個方法,舒緩童年帶來的沒安全感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沒安全感有時是一種習慣

「這不是你的錯!」沒安全感可能是一種「習慣」

  「雖然我們住在一起,但只要起床沒看到男友,我就會一直哭一直哭…很怕他離開我…我也知道他是去工作,但就是希望他能永遠都在我身邊。」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當心愛的人不在自己身邊時,會無法控制的胡思亂想,很害怕對方不愛自己,隨時可能會離開自己的心情?
  在諮商工作中,常常會談論到「在感情內容易沒有安全感」這件事情,每個人需要安全感是很正常的,關鍵在於遇到沒安全感時所反應出來的情緒與行為,都可能影響到與伴侶的相處,進入一個負向的輪迴之中,卡在一個既知道自己應該獨立,卻又忍不住依賴對方的困境裡,這樣矛盾的心情通常會一下子表示自己過得很好,一下子又傷心難過希望對方能撐住我們,讓對方覺得自己情緒陰晴不定,兩個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很多知識與文章都告訴我們容易沒安全感能做些什麼!但在某些心理學觀點上,沒安全感說不定不全是自己的問題喔。
童年沒受到好的照顧,容易產生沒安全感的共依附關係

童年沒受到好的照顧,長大容易沒安全感,是後天造成而非先天個性愛亂想

  沒安全感最大的痛苦是「這筆帳到底要算誰的?」,很常有一個「模糊地帶」,會讓人搞不清楚到底是自己太依賴,還是對方太白目?當事件因果與個人感受混在一起時,就很容易吵起來。比方說常訊息不回、跟朋友出去不報備等,討論時常會遇到:
「我又沒怎樣!只是在睡覺或工作,哪有辦法隨回?」
「我想要的是一種被尊重的感覺,至少跟我講一下你要工作或是睡覺,讓我知道你在幹嘛就好!」,
「你這樣讓我壓力好大好像被監視,為什麼任何事情都要報備?我想要的愛情是自在相處沒有壓力」
「我要的只是你跟我講一下就好,沒有要監控你」
  這樣的溝通迴圈一旦開啟,就很容易把行為、個人感受、愛情期待、責任、生活信念等都混在一起而很難討論出共識,好像要有一個人負起全部的責任「問題就是在你身上」,讓兩個人壓力都很大!最後往往會得到「以後你要怎樣怎樣怎樣,不然就誰就要負責怎樣怎樣」訂立停戰條約的經驗,而這種禁區不可碰的模式,也容易讓兩個人相處時有隱藏的壓力,當壓力不斷長大到無法壓抑時爆炸,就成為分手的導火線,帶著滿身傷痛,繼續尋找下一個能給自己滿滿安全感的對象。
  心理治療會看待這樣的模式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發生,並嘗試切入容易沒安全感背後的核心主題「兩個人在一起是否能共同成長,分開生活時也可以各自獨立,達到共同與個人之間良好的平衡。」在此,就展開另一個觀點,為什麼我缺乏自信,一定要把兩個人綁緊緊才能安心,沒辦法好好發展自己的生活?
  於心理學這是一種「共依附(codependency) 關係」簡化來說,容易沒安全感很大部分是後天成長養成的,尤其在童年若整個家庭過得不太好,比如雙親有經濟壓力、酗酒問題、父母婚姻不美滿等,家庭裡的每個人無法安心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很容易全家人一起陷入悲情劇本,在悲情故事下須要共同依賴彼此,將為了某一位成員而活當成人生信念,慢慢失去發展自己人生的機會,就會在離家後繼續複製這樣的習慣,需要再找到下一個為了他而活的對象,這就是一種類似相互寄生的關係。
  因此,在尋找對象時就很容易遇到有照顧他人需求的人來照顧自己,表現上是我們沒有安全感需要被保護照顧,實際上兩個人一起建立出「為彼此而活」的黏膩互動,生活中塞滿對方的事情而沒有自己的生活或興趣,當某一方內心開始想成長往前走,尋找或準備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把注意力從感情中移開時,就會擔心對方是不是不需要我了,對方往前走那我該怎麼辦?我自己一個人該做些什麼?我能去哪裡?長出很多對自己生命的迷惘,迷失在缺乏價值感與沒有生活重心之中。
  因此沒安全感不一定是兩個人誰有問題,而是我們存在一種舊有習慣把自己人生寄託在身上的寄生關係模式,而這個模式是從小到大由後天環境與重要他人一起建立出來的。
覺察、區辨、練習,都能幫助我們找回自己的安全感

「覺察、區辨、練習」三個方法找回自己的安全感

  如何從共依附中慢慢找回自己生命的安全感呢?共依附最大的問題是「成人化兒童徵狀(adult-child syndrome)」最簡單來說自己內心的感受像小孩子一樣,常常感到失落無助,需要外界的人給自己依靠,讓他人規劃自己的生活。因此沒安全感未必是兩個人誰的問題,而是來自童年過往複製而來的習慣,可以試著透過覺察、區辨、練習來舒緩這些難受的感覺。
一、觀察自己的沒安全感是有事件引發,還是一種從小到大無來由的習慣
  可以觀察看看自己的沒安全感來源是不是合理的,譬如伴侶消失兩天沒有回訊息,就會讓人擔心他在做什麼?人是不是平安的?是一種存在客觀事實並換成其他人都會合理產生焦慮的;反之若同居住在一起,知道伴侶要去上班不能陪在自己身邊而開始想哭,我們自己心中都知道伴侶去工作是為了維持生活,卻還是期待像童話故事般不用工作天天膩在一起,脫離社會常態的事實,就有可能是共依附習慣的影響。
二、區辨沒安全感而產生的行為合理與否
  共依附習慣會使人退化成小孩子,可以試著區辨在沒安全感時所因應的方式,比方說合理的狀態是伴侶超過約定的時間沒回訊息,能夠先理性瞭解發生哪些事情,表達擔心與自己的感覺,確認後再抒發情緒或討論未來該怎麼調整互動;反過來若伴侶沒回訊息,不管在哪個場合很容易情緒失控大哭,回到像孩子一樣的狀態無法思考被情緒所淹沒,伴侶出現後仍持續未恢復,就可能是共依附習慣,需要透過讓自己無助的樣子來吸引他人照顧自己,找到自己生活的價值。
三、練習規畫自我生活的能力
  若常常受困在容易沒有安全感的迴圈中,需要伴侶為自己的生活安排,或生活目標只剩下黏著伴侶,缺乏生活目標或自我期待等,就能想想看回到自己身上,有沒有伴侶不在時,可以一個人做到,做起來是開心的,有成就感的事情?通常能從小一點的目標著手,比方說興趣、社群互動、或是技能培養等,以半年內能達成的小目標來練習把生活的注意力轉回自己身上,從中得到「成就感」,就像每個小孩當渴望成為大人,讓自己有再一次長大的機會,慢慢脫離共依附習慣的影響。
沒安全感讓我們看見真實的自己

「沒安全感」能成為找找回自己人生意義的契機

  沒安全感與被愛的需求有關,是每個人在關係中都會面臨的擔心,適當的表達需求能潤滑雙方的關係,讓彼此感覺到自己是重要的,但若被原因不明的沒安全感拖著走,就很容易消磨雙方的愛情存摺,愛久了自然疲憊不堪,也被生活瑣事耗竭。
  共依附本身沒有絕對的好壞,具有讓人與人關係緊密的功能,人只要相處在一起都會產生共依附是很正常的,但若共依附源自不愉快的童年而影響到與伴侶的相處,反覆複製悲情的生活經驗,就能練習區辨看看自己的容易沒安全感是怎麼運作的,透過覺察與規劃生活來找回屬於自己的人生。
圖:蔡博堯心理師
文:蔡博堯心理師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9會員
35內容數
心裡話很珍貴,慢慢地說、緩緩地說,好好的說,傳達給我們身邊重要的人,更是說給自己。共同探索人們心裡的酸甜苦辣,一起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蔡博堯諮商心理師 的其他內容
天啊!又是討厭的星期一!   每個星期日晚上,是不是都特別憂鬱?回想起星期五晚上要放假時的快樂心情,一轉眼就又要上班了!奇怪?不是才剛放假嗎?怎麼好像沒做什麼事情兩天就過去了,一點都沒有充電休息到的感覺,如果再一次選擇,我一定會做其他事讓週末更有意義!(於是開始無止境的星期一迴圈)
平常明明脾氣很好,遇到某些人就很容易不爽?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心理師從「潛意識」觀點一起來瞭解看看 為什麼我會這麼不開心?
您也曾經有過「心理創傷」嗎 最常見的是源自成長過程中的「情緒勒索」 造成我們內心對父母的恐懼與陰影 心理創傷「被治好」其實不存在 但它卻以無數的形式 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意義
是誰找的麻煩? 新鮮人常覺得主管在找自己麻煩,受困於找不到方式因應 在自我與他人的價值感間被拉扯而不舒服 不確定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這份工作 該怎麼辦才能從工作迷惘中脫困呢
撒嬌總能讓男人沒轍!  「小撒嬌大學問」撒嬌為什麼讓男人無法抗拒? 這也是男人為什麼總喜歡買女人「撒嬌」的單,「我覺得自己很有用」。
從小美人魚愛麗兒故事,解析為什麼總是愛得遍體麟傷? 明明知道這是一段不公平的「嗎啡愛情」 卻還是奮不顧身地投入 不僅失去聲音、忍受雙腿的刺痛、最後還看著心愛的男人愛上別人 愛麗兒傷心地回到海中,化為泡沫 如同我們痴痴地愛上一個錯的人 卻還是那麼無法自拔 到底該怎麼辦好呢 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心理?
天啊!又是討厭的星期一!   每個星期日晚上,是不是都特別憂鬱?回想起星期五晚上要放假時的快樂心情,一轉眼就又要上班了!奇怪?不是才剛放假嗎?怎麼好像沒做什麼事情兩天就過去了,一點都沒有充電休息到的感覺,如果再一次選擇,我一定會做其他事讓週末更有意義!(於是開始無止境的星期一迴圈)
平常明明脾氣很好,遇到某些人就很容易不爽?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心理師從「潛意識」觀點一起來瞭解看看 為什麼我會這麼不開心?
您也曾經有過「心理創傷」嗎 最常見的是源自成長過程中的「情緒勒索」 造成我們內心對父母的恐懼與陰影 心理創傷「被治好」其實不存在 但它卻以無數的形式 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意義
是誰找的麻煩? 新鮮人常覺得主管在找自己麻煩,受困於找不到方式因應 在自我與他人的價值感間被拉扯而不舒服 不確定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這份工作 該怎麼辦才能從工作迷惘中脫困呢
撒嬌總能讓男人沒轍!  「小撒嬌大學問」撒嬌為什麼讓男人無法抗拒? 這也是男人為什麼總喜歡買女人「撒嬌」的單,「我覺得自己很有用」。
從小美人魚愛麗兒故事,解析為什麼總是愛得遍體麟傷? 明明知道這是一段不公平的「嗎啡愛情」 卻還是奮不顧身地投入 不僅失去聲音、忍受雙腿的刺痛、最後還看著心愛的男人愛上別人 愛麗兒傷心地回到海中,化為泡沫 如同我們痴痴地愛上一個錯的人 卻還是那麼無法自拔 到底該怎麼辦好呢 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心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安全感匱乏,意謂「沒安全感」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狀態,通常指的是個體對自我價值、因應能力或在特定關係中的地位感到不確定或擔憂的情緒。這種感覺可能源於多種因素,包括:過去的經歷、人際關係中的不穩定性,尤其是童年原生家庭的經歷影響最深。這也增加了對未來的恐懼及不確定性....
依戀關係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尋求親密的一種心理傾向。瞭解四大類型依戀關係的特徵及對應的情緒反應對於親密關係的修復挽回具有重要意義。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不喜歡伴侶和異性朋友來往可能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在親密關係中,「缺乏安全感」是很多人都有的普遍現象。缺乏安全感的人,難以信任伴侶,經常猜疑妒忌、情緒不穩定,也會透過不斷索求伴侶以取得安全感,過度依賴伴侶,失去自我。這篇文章探討缺乏安全感背後的原因。
Thumbnail
安全感匱乏,意謂「沒安全感」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狀態,通常指的是個體對自我價值、因應能力或在特定關係中的地位感到不確定或擔憂的情緒。這種感覺可能源於多種因素,包括:過去的經歷、人際關係中的不穩定性,尤其是童年原生家庭的經歷影響最深。這也增加了對未來的恐懼及不確定性....
依戀關係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尋求親密的一種心理傾向。瞭解四大類型依戀關係的特徵及對應的情緒反應對於親密關係的修復挽回具有重要意義。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不喜歡伴侶和異性朋友來往可能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在親密關係中,「缺乏安全感」是很多人都有的普遍現象。缺乏安全感的人,難以信任伴侶,經常猜疑妒忌、情緒不穩定,也會透過不斷索求伴侶以取得安全感,過度依賴伴侶,失去自我。這篇文章探討缺乏安全感背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