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病就在你我的身邊!便祕、憂鬱竟然是警訊,神經科醫師圖文解說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們團隊有做居家醫療,記得有一回,本來要去看失智症的病人,結果抵達之後才發現他們家裡除了失智的病人外,旁邊還有一位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患者,但是自己卻不知道應該要就醫治療。」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蘇豐傑醫師分享,「基隆的巴金森病患者就醫的時機較晚,可能是因為老人家獲得的資訊較少,就醫也比較不方便。如果希望患者早期就醫,對年輕人的衛教很重要,年輕人有認知,才會及早把病人帶出來。」
巴金森病是退化性疾病,活得越久就越有可能出現,罹患巴金森病的比率在60歲左右的族群約1%,到了80歲以上族群約2%。蘇豐傑醫師表示,近年來,巴金森病罹病率不斷上升,可能是民眾對於疾病的認知提升。以前大家或許會認為走不穩、顫抖是老化的現象,而不以為意;現在若發現有動作緩慢或肢體僵硬的狀況,家屬會警覺可能是巴金森病,而帶患者就醫檢查。所以提供衛教資訊,加強年輕人對於疾病的認知,有助於發現巴金森病。
大家對於巴金森病的「動作症狀」較為熟悉,例如手會顫抖、姿態前傾、步伐變小、動作變慢、平衡困難等,不過巴金森病還可能造成一些「非動作症狀」,例如憂鬱、失智、睡眠障礙、意識障礙、性功能障礙等。
非動作症狀可能比動作症狀更早出現,且隨著巴金森病程進展逐漸惡化,蘇豐傑醫師解釋,如果是在50歲發病,患者可能在30歲時會注意到有便祕、嗅覺異常的毛病,40歲就注意到有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RBD,REM behavior disorder),快速動眼期基本上就是正在作夢,一般作夢就只是做夢,身體不會亂動,可是有些人在作夢的時候會跟著手舞足蹈,夢到在打架,身體就出現打架的動作。在診斷前5、6年,患者開始會有些憂鬱或焦慮狀況。
非動作症狀的出現與體內的左旋多巴缺乏有關,蘇豐傑醫師解釋,根據病理分期(Braak staging),一開始可能會有嗅覺異常跟自律神經失調,到了病理分期的第3期、第4期,開始有睡眠跟一些動作的問題,最嚴重的時候會影響到大腦皮質,而有情緒與認知功能障礙。
巴金森患者大多不曉得巴金森病會造成焦慮、憂鬱、便秘,也可能沒有察覺到相關症狀,而沒有及時到神經科就診。多數巴金森患者都是因為有單邊顫抖、動作緩慢、肢體僵硬、撲克臉等動作症狀而就診。蘇豐傑醫師說,我們會檢視患者的用藥並做檢查找原因,包括抽血、核磁共振等,接下來可以做腦部多巴胺掃描,或嘗試使用藥物,很多病人在吃藥後症狀明顯改善,就很可能是典型巴金森病;如果吃藥的效果很差,可能就要考慮是非典型巴金森病。
「狀況許可時,我們會鼓勵病人多運動,使用治療巴金森及憂鬱症的藥物也可以改善憂鬱。若使用多巴胺促效劑,對改善動作症狀及非動作症狀都有幫助。」蘇豐傑醫師說,「睡眠障礙、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或不寧腿症候群等問題,也可以透過藥物來改善。」
當巴金森病進展到失智時,生活無法自理,給藥就變成很大的問題,可能忘記吃藥或重複吃藥,所以一定要有照顧者負責患者的用藥。蘇豐傑醫師說,一旦出現失智的狀況,可能還會有妄想、幻覺,患者可以到處走動,又很容易跌倒,讓照顧者非常辛苦,因此政府才會推行喘息服務讓照顧者有時間休息。巴金森病中晚期的動作障礙會越來越嚴重,患者可能需要輪椅或臥床,完全仰賴他人照顧。
留意警訊,早期發現巴金森病
早期發現巴金森病,對患者很重要,蘇豐傑醫師說,大家要留意家人是否有動作緩慢、步伐變小、肢體僵硬、姿勢向前傾斜、手抖、字體變小、撲克臉等問題。
50歲以上民眾,建議每個月利用手指操自我檢測。首先伸出右手,五指張開,然後拇指與食指輕按25下,做完之後,換成左手輕按25下。如果發現速度不同、動作變慢、停頓、手指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請盡快至神經內科就診。
擬定治療策略,延長藥物蜜月期,延緩巴金森病程
對於剛確診巴金森病的患者,醫師會考量年紀、身體狀況,善用各種藥物來延緩病程,蘇豐傑醫師解釋,如果是70歲以前的病人,可能會考慮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也許效果沒有左多巴胺那麼立即見效,但多巴胺促效劑可以延長藥物蜜月期,讓病人不會於早期就進入藥效波動、異動症的情況。「藥效波動」是在藥效發揮時,可以正常活動,但當藥效消退,患者會變得僵硬、動作緩慢,彷彿突然斷電一般。「異動症」是出現一些不自主運動,例如搖頭晃腦、手舞足蹈等。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在改善動作症狀的同時,亦有助於改善憂鬱、焦慮等非動作症狀。
如果發病年紀是70歲以上,可能會使用單純有效的藥物,並根據臨床表現做調整,等到產生藥效波動的問題,再改用其他藥物。
巴金森病的治療在前幾年都能明顯改善,但要給病人建立「用藥不能要求到很強」的觀念,盡量讓病人不會產生藥效波動與異動症的情況,並鼓勵病人多運動。蘇豐傑醫師解釋,「左旋多巴是改善巴金森病動作症狀最強效的藥,但如果一開始就吃太大量,吃藥時間又不規則,可能會提早進入難治療的階段。我都告訴病人,藥物的部份讓醫師想辦法,患者自己要做的就是多運動,包含太極拳、跳舞、騎腳踏車或瑜珈等,如果只能走路就多走路。」
曾經遇過兩位40歲左右的巴金森病患者,其中一位患者聽從我們的建議,按時服藥也很認真運動。過了十幾年巴金森病都還維持在第一期、第二期,狀況穩定。蘇豐傑醫師說,另一位患者可能希望讓症狀消失,而要求吃較大量的藥,若不滿意便一直換醫師,過了十年,再度回到門診時,異動症已非常嚴重,頻繁地搖頭晃腦。兩位患者一開始的狀況類似,如果肯好好配合,狀況就會比較好。
貼心小提醒
「請務必規則回診、按時服藥,不要自己當醫生調藥、停藥!」蘇豐傑醫師叮嚀,「如果自己覺得藥效不理想,可以主動跟醫師討論,保持互相信任的醫病關係。」
巴金森病其實就是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病,可以好好控制,不用太過緊張。蘇豐傑醫師說,治療重點在於維持生活品質,接受治療後,患者依然可以出去運動、旅遊。如果出現憂鬱、焦慮、睡眠障礙、容易跌倒、吞嚥困難,也可以善用藥物改善問題。
由於巴金森病患者本身可能沒有自覺,需要仰賴家人、親友多加留意。逢年過節,大家在返鄉時,若觀察到親屬出現巴金森病警訊,務必盡快至神經內科就診!
※本文由 照護線上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 巴金森病就在你我的身邊!便祕、憂鬱竟然是警訊,神經科醫師圖文解說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67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照護線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那是一位攝護腺癌的患者,因為骨骼轉移痛得要命,根本不能走,只能躺擔架進到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張延驊醫師回憶,「接受治療後,疼痛大幅改善,可以走路出院,讓他非常開心!」
隨著年齡的增加,帶狀皰疹發作的機會也越高,一生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發病,50歲以上就是好發的年齡層。預防帶狀皰疹,感染科醫師解說。
「醫師,我有B型肝炎,但肝指數正常,需不需要治療?」這是許多B型肝炎帶原者關心的問題,請余明隆教授來解答!
模範糖友李先生的糖尿病年資已經超過16年,每次回診檢查血糖都能達標,糖化血色素穩定控制在6.2%的標準範圍內,也沒有出現糖尿病相關併發症!
「在所有人的一生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出現帶狀疱疹,其中有一部分人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李秉穎醫師指出,「雖然帶狀疱疹的死亡率很低,但是帶狀疱疹可能破壞神經,造成持續多年的灼熱、刺痛,讓人長期失眠,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利用帶狀疱疹疫苗預防帶狀疱疹發作,是相當重要的事!」
一直以來,小珍總會擔心每個月的那幾天,先不說肚子是痛得如此厲害,每次從辦公桌站起身,又會突然感覺下體一股熱流湧出,趕到廁所換衛生棉又是滿滿的血紅一片,讓小珍頭暈目眩。 有次當小珍正站在洗手台用冷水抹臉,企圖讓自己清醒點時,主管佳玟看到了,問:「怎麼這麼蒼白?昨晚沒睡嗎?」
「那是一位攝護腺癌的患者,因為骨骼轉移痛得要命,根本不能走,只能躺擔架進到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張延驊醫師回憶,「接受治療後,疼痛大幅改善,可以走路出院,讓他非常開心!」
隨著年齡的增加,帶狀皰疹發作的機會也越高,一生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發病,50歲以上就是好發的年齡層。預防帶狀皰疹,感染科醫師解說。
「醫師,我有B型肝炎,但肝指數正常,需不需要治療?」這是許多B型肝炎帶原者關心的問題,請余明隆教授來解答!
模範糖友李先生的糖尿病年資已經超過16年,每次回診檢查血糖都能達標,糖化血色素穩定控制在6.2%的標準範圍內,也沒有出現糖尿病相關併發症!
「在所有人的一生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出現帶狀疱疹,其中有一部分人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李秉穎醫師指出,「雖然帶狀疱疹的死亡率很低,但是帶狀疱疹可能破壞神經,造成持續多年的灼熱、刺痛,讓人長期失眠,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利用帶狀疱疹疫苗預防帶狀疱疹發作,是相當重要的事!」
一直以來,小珍總會擔心每個月的那幾天,先不說肚子是痛得如此厲害,每次從辦公桌站起身,又會突然感覺下體一股熱流湧出,趕到廁所換衛生棉又是滿滿的血紅一片,讓小珍頭暈目眩。 有次當小珍正站在洗手台用冷水抹臉,企圖讓自己清醒點時,主管佳玟看到了,問:「怎麼這麼蒼白?昨晚沒睡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Thumbnail
阿茲海默症是臺灣最常見的失智症之一,本文介紹了通過日常生活養成健康習慣,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建議通過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以及注意失智症可能的警訊,來提高預防失智症的效果。
本文節錄翻譯自一篇於2024年五月發表於Nature期刊的研究,研究名稱為: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 and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生理活動規律與帕金森氏症的關聯),將實驗對象分為集中週末運動組(Weekend
Thumbnail
失智照顧以年來算,從確診發病到現在問題也越來越多也越麻煩。 無論是失智、帕金森氏症或是長期慢性疾病最終都會遇到腎衰竭與多重器官衰竭而往生。 〔人身可以使用權但永遠不可能擁有這身體〕,人類都是風、火、水、土所組成 風是呼吸、空氣、流動也是基礎存活在世界上的開始 新生兒挽出時也是醫師團隊最緊張的
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用來辨識新資訊的「高度演化」區域是否有受損的情況?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世界帕金森病日】 今天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 帕金森病是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其症狀為靜止時手、頭或嘴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失智症是什麼? 有些人會將記憶力減退、認知力下降等症狀視為老化的現象,但其實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且組合了多種症狀。 除了記憶力、認知能力受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功能也會逐步退化。
Thumbnail
四十四、你被疾病制約了嗎? 我被疾病制約很久了,久到上一個徵兆出現我就知道下一刻的我會怎樣。大家應該都聽過馬戲團的小象,小時候因爲用盡力氣也無法離開將牠綑綁住的木樁,即使長大後牠的力氣早就能將木樁連根拔起,但因為過去的經歷讓牠不再這麼做。遠遠超過的能力卻仍無法讓自己自由,還有什麼比這件事更悲傷的嗎?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Thumbnail
阿茲海默症是臺灣最常見的失智症之一,本文介紹了通過日常生活養成健康習慣,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建議通過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以及注意失智症可能的警訊,來提高預防失智症的效果。
本文節錄翻譯自一篇於2024年五月發表於Nature期刊的研究,研究名稱為: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 and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生理活動規律與帕金森氏症的關聯),將實驗對象分為集中週末運動組(Weekend
Thumbnail
失智照顧以年來算,從確診發病到現在問題也越來越多也越麻煩。 無論是失智、帕金森氏症或是長期慢性疾病最終都會遇到腎衰竭與多重器官衰竭而往生。 〔人身可以使用權但永遠不可能擁有這身體〕,人類都是風、火、水、土所組成 風是呼吸、空氣、流動也是基礎存活在世界上的開始 新生兒挽出時也是醫師團隊最緊張的
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用來辨識新資訊的「高度演化」區域是否有受損的情況?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世界帕金森病日】 今天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 帕金森病是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其症狀為靜止時手、頭或嘴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失智症是什麼? 有些人會將記憶力減退、認知力下降等症狀視為老化的現象,但其實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且組合了多種症狀。 除了記憶力、認知能力受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功能也會逐步退化。
Thumbnail
四十四、你被疾病制約了嗎? 我被疾病制約很久了,久到上一個徵兆出現我就知道下一刻的我會怎樣。大家應該都聽過馬戲團的小象,小時候因爲用盡力氣也無法離開將牠綑綁住的木樁,即使長大後牠的力氣早就能將木樁連根拔起,但因為過去的經歷讓牠不再這麼做。遠遠超過的能力卻仍無法讓自己自由,還有什麼比這件事更悲傷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