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7|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孟子的性善說及其價值意義(2/6)

    二、人性究竟是善的抑或惡的呢?
    要是根據邏輯學來說,善與惡這兩個元素,很自然的就得出四種的可能性: 無善、無惡 有善、有惡 無善、有惡 有善、無惡
    這四種的可能性,在明朝的理學家王陽明已經提出類似的說法了,他說: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說:人的本心是無善無惡的,那為何又有不安不忍之情呢?那是情意所動。然則,人的為善去惡的動力,究竟從何而來呢?
    要是根據王陽明的說法,要為善去惡,就得「格物」啊!但「格物」只是個功夫,是修維上的功夫,而不是為善去惡的原動力。舉個例子,你拿一根竹枝在猛烈的陽光底下曝曬,基本上它很難會自燃的,不管怎麼樣去曬(修維功夫),這根竹枝始終都沒有自燃性。但同樣,把一枝火柴在猛烈的陽光底下曝曬,到一定程度,火柴會自燃的。理由就是,火柴本身有燃點的能力。
    那麼,為善去惡的「原動力」,究竟從何而來呢?(明天續講,謝謝!)
    (寫於2021年1月16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