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心是道德價值的源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人家來探病問候,通常都會回謝:有心,有心!而沒有人會說:有金,有金!因為人家來探病,儘管山長水遠,交通轉折,就是關心。如果沒有心,或不太用心,要虛情假意,矯情虛飾,人家都懶得來呀。有心,是最重要的。
除了有心之外,難道就不用其他知識上的事理了嗎?
陽明有個愛徒,也是陽明的妹夫,他叫徐愛。
【原文】
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解讀】
陽明講「心即理」,是指心才是理的主宰,而本心就是天理,捨棄本心,就沒有理的存在。換言之,所有的視、聽、言、動,以致天下事理,其根本都必須放在心上,而不在事上。故此待人接物,必先心正,必先意誠。心正則事公也,意誠則真切也。
【原文】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箇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箇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箇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解讀】
所謂「去父上求箇孝的理;去君上求箇忠的理;去友上、民上求箇信與仁的理」;這都是捨本逐末,都是緣木求魚。
不錯,落在事情的本身上,是有許多知識上的理,但那些都是枝節。那些枝節不是不重要,而不是根本。根本,就在此心,所有孝忠(對事盡己之謂忠)、誠信、仁義,皆各自在心中,只要在自己的本心下工夫,去除私念,天理就會從本心浮現的。
陽明又打了個比喻,說:「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
真正的孝心,是發自心性的本源,根深則葉茂,葉茂則色榮,四季長青,地久天長,這孝心才能傳續於永世啊!
吾心自有光明月,這本心才是人格的力量,才是道德價值的源頭!
(寫於2022年8月2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2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五十年前,讀過一本《老子》,那是以唯物辯證法來演繹的,而在其時,一直都有人批評儒家學說是唯心論。 沒錯,孔子講仁心;曾子講孝心;孟子講本心;陸象山講「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王陽明更具體地指出「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乍看這些聖儒,個個都講心。
中華道統文化有十六字心傳: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語出自《尚書·大禹謨》,相傳堯禪讓給舜時,就只囑咐一語「允執厥中」,意思是說:治理天下,就全憑那個「中」。中,即是道心、即是仁心、即是天心,亦即是良心的合理點。其後,舜把天下的重擔交託給禹,便推衍為這四句,後世稱為十六字心傳。
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不只是要了解其內容,也不只是要了解其思想學說;而更重要的,是要體會陽明先生的生命學問,而與自家生命作出相應的印證。 【傳習錄】分作三卷,由門人弟子分別刻錄。「傳」,就是傳授;「習」,就是實踐。取名為「傳習」,實乃據《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和「傳不習乎?」而來的。
一個經歷過含冤受屈,廷杖下獄,瀕臨生死,劫難重生;但,他不怨天、不尤人,也不念舊惡,而只是平平實實,坦然做人。他深知一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原也不受哪些外在偶然的事件所影響、所改變,而全在內省不疚的自我肯定。他已經能挺立起一個獨立自主自證的人格,而堅信人格的自尊自足,不往外求。
前文講到陽明先生可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一代完人,那是後人對先生的讚譽,可陽明他自己卻沒有這樣想過。 立言,是因為他無論處於如何坎坷險阻,抑或帶兵平亂,講學從不間斷。 立德,那是要實踐人格的完善,體認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 這兩點,就是孔子所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吾憂也」。
古人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謂三不朽。」 然則,陽明先生又如何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呢? 先講立言。陽明的學說——知行合一、致良知,以致心學,不但影響後世深遠,十九世紀初葉,日本、韓國以致近七十年以來,歐美多地,研究陽明心學者甚眾。先生之立言,毫無異議。
五十年前,讀過一本《老子》,那是以唯物辯證法來演繹的,而在其時,一直都有人批評儒家學說是唯心論。 沒錯,孔子講仁心;曾子講孝心;孟子講本心;陸象山講「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王陽明更具體地指出「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乍看這些聖儒,個個都講心。
中華道統文化有十六字心傳: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語出自《尚書·大禹謨》,相傳堯禪讓給舜時,就只囑咐一語「允執厥中」,意思是說:治理天下,就全憑那個「中」。中,即是道心、即是仁心、即是天心,亦即是良心的合理點。其後,舜把天下的重擔交託給禹,便推衍為這四句,後世稱為十六字心傳。
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不只是要了解其內容,也不只是要了解其思想學說;而更重要的,是要體會陽明先生的生命學問,而與自家生命作出相應的印證。 【傳習錄】分作三卷,由門人弟子分別刻錄。「傳」,就是傳授;「習」,就是實踐。取名為「傳習」,實乃據《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和「傳不習乎?」而來的。
一個經歷過含冤受屈,廷杖下獄,瀕臨生死,劫難重生;但,他不怨天、不尤人,也不念舊惡,而只是平平實實,坦然做人。他深知一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原也不受哪些外在偶然的事件所影響、所改變,而全在內省不疚的自我肯定。他已經能挺立起一個獨立自主自證的人格,而堅信人格的自尊自足,不往外求。
前文講到陽明先生可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一代完人,那是後人對先生的讚譽,可陽明他自己卻沒有這樣想過。 立言,是因為他無論處於如何坎坷險阻,抑或帶兵平亂,講學從不間斷。 立德,那是要實踐人格的完善,體認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 這兩點,就是孔子所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吾憂也」。
古人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謂三不朽。」 然則,陽明先生又如何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呢? 先講立言。陽明的學說——知行合一、致良知,以致心學,不但影響後世深遠,十九世紀初葉,日本、韓國以致近七十年以來,歐美多地,研究陽明心學者甚眾。先生之立言,毫無異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孔子對「仁」的提問,經常給出不同的答案,如果能有一個最為核心的答案,那會是什麼?應該就是「愛人」了吧?這是他對樊遲提出的解答。素樸,卻到位。如果我們真心愛一個人,具體的操作不難推知,當是基於愛人之心,因此想方設法利益對方、迴護對方。愛人上升到領導者的層次,便是實施仁政:讓百姓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Thumbnail
《真言、真意、真心、珍惜、真名。》 「欲聽真言,必先靜默」 靜默,說的是騰出一種空間的關係。 人尋求民俗信仰, 握手合掌,拜神祈禱, 得以安心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是真言。 一個受憂鬱多年影響的母親, 每日吃著不等的藥丸, 咬緊牙關,將兩名孩子拉拔到大。 說著「還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我們人人都要尊重倫理道德,從家庭教育開始,進而影響社會風氣穩定,那真正的孝順又是什麼呢? 孝順的意義 佛教孝道分為「世間的孝」和「出世間的孝」、通常世俗社會的人們對孝順父母的是世間的孝,大多以物質如飲食、衣服、湯藥、臥具、金錢等,盡自己的能力供養父母身體所需.使生活安隱,精神順暢,冬夏晨昏,誠心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孔子對「仁」的提問,經常給出不同的答案,如果能有一個最為核心的答案,那會是什麼?應該就是「愛人」了吧?這是他對樊遲提出的解答。素樸,卻到位。如果我們真心愛一個人,具體的操作不難推知,當是基於愛人之心,因此想方設法利益對方、迴護對方。愛人上升到領導者的層次,便是實施仁政:讓百姓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Thumbnail
《真言、真意、真心、珍惜、真名。》 「欲聽真言,必先靜默」 靜默,說的是騰出一種空間的關係。 人尋求民俗信仰, 握手合掌,拜神祈禱, 得以安心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是真言。 一個受憂鬱多年影響的母親, 每日吃著不等的藥丸, 咬緊牙關,將兩名孩子拉拔到大。 說著「還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我們人人都要尊重倫理道德,從家庭教育開始,進而影響社會風氣穩定,那真正的孝順又是什麼呢? 孝順的意義 佛教孝道分為「世間的孝」和「出世間的孝」、通常世俗社會的人們對孝順父母的是世間的孝,大多以物質如飲食、衣服、湯藥、臥具、金錢等,盡自己的能力供養父母身體所需.使生活安隱,精神順暢,冬夏晨昏,誠心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