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心學」?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中華道統文化有十六字心傳: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語出自《尚書·大禹謨》,相傳堯禪讓給舜時,就只囑咐一語「允執厥中」,意思是說:治理天下,就全憑那個「中」。中,即是道心、即是仁心、即是天心,亦即是良心的合理點。其後,舜把天下的重擔交託給禹,便推衍為這四句,後世稱為十六字心傳。
「人心惟危」,人心雖然變化難測,然而「道心惟微」,道心、仁心、天心卻是微妙而有力有理,只要精誠主一,依道心、仁心、天心而執中而行,天理就在吾心,公義也在民心。(這句話,網絡有很多解釋,真是不敢恭維)
陽明的思想學說,重點有「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而整個陽明的學說,稱之為「心學」。陽明說:「聖人之學,心學也。」
在龍場悟道,陽明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就是說,聖人並非有一個楷模、有一個樣子,讓人去模仿去學習的。孟子早就講過,人之有本能,是不學而能。實際上,聖人之心,人人皆有,只是肯不肯鼓起道德勇氣,踏出第一步,立志為「良心人」而已。這個觀點,其實就是孟子所說的「人皆可以為堯舜」的意思(同理,眾生皆可以成佛)。堯舜,就象徵聖人,象徵良心人,而人皆可以為堯舜,就是人人皆可以成聖成正,這就是肯定人人的「格」本是平等的。換句話說,要成為聖人,要成為正派人,吾性自足,毋須外求,即使要求,都只是把放失之心找回來而已。
既然人皆有本心,而事事物物的是非曲直,道德對錯,完全逃不過本心;故此,事事物物的是非之理、道德之理,即在本心,故云「心即理」。孟子說:「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也就是說,人能盡其本心,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這就可以體認自己稟之於天的本性,就可以體受天理之所在。
「心即理」,其實並非陽明首先提出的,那是南宋與朱熹同時的陸象山所提出的。象山云:「天之所以與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象山所言的,實是孟子學。孟子指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端之心,實即吾人之道德心。故此,陽明心學,其實亦即是孟子的心學。無論是心傳,無論是心學,無論是心法,皆是人心、皆是道心;而人心與道心,一也。
筆者不嫌淺陋,附依聖人之言,而謂:
法法本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良知人人本有,不必依法而行,依心直道而行可也。
(寫於2022年7月28日)
下一講:儒學是唯心論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不只是要了解其內容,也不只是要了解其思想學說;而更重要的,是要體會陽明先生的生命學問,而與自家生命作出相應的印證。 【傳習錄】分作三卷,由門人弟子分別刻錄。「傳」,就是傳授;「習」,就是實踐。取名為「傳習」,實乃據《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和「傳不習乎?」而來的。
    一個經歷過含冤受屈,廷杖下獄,瀕臨生死,劫難重生;但,他不怨天、不尤人,也不念舊惡,而只是平平實實,坦然做人。他深知一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原也不受哪些外在偶然的事件所影響、所改變,而全在內省不疚的自我肯定。他已經能挺立起一個獨立自主自證的人格,而堅信人格的自尊自足,不往外求。
    前文講到陽明先生可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一代完人,那是後人對先生的讚譽,可陽明他自己卻沒有這樣想過。 立言,是因為他無論處於如何坎坷險阻,抑或帶兵平亂,講學從不間斷。 立德,那是要實踐人格的完善,體認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 這兩點,就是孔子所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吾憂也」。
    古人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謂三不朽。」 然則,陽明先生又如何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呢? 先講立言。陽明的學說——知行合一、致良知,以致心學,不但影響後世深遠,十九世紀初葉,日本、韓國以致近七十年以來,歐美多地,研究陽明心學者甚眾。先生之立言,毫無異議。
    一個經歷過苦難、甚至是劫難的人,生死繫於一線,從死門關擦身而過,最終都能逃離劫難,而劫後重生,他的人生信念,往往都會更堅定、更執持;但能否走向光明坦蕩,奮發進取,那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那麼,究竟陽明先生的生死劫難,是什麼一回事呢? (寫於2022年7月17日) 下一講:立德、立功、立言之一代完人
    在2012年1月30日,筆者曾寫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淺介王陽明的思想學說》一文,當中提及中國大陸直至近年才有學者介紹王陽明的傳奇,至於王陽明的哲學思想的精粹,迄今仍未廣泛研究,這點實在有「禮失而求諸野」的遺憾啊!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但願「箇箇人心有仲尼」!
    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不只是要了解其內容,也不只是要了解其思想學說;而更重要的,是要體會陽明先生的生命學問,而與自家生命作出相應的印證。 【傳習錄】分作三卷,由門人弟子分別刻錄。「傳」,就是傳授;「習」,就是實踐。取名為「傳習」,實乃據《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和「傳不習乎?」而來的。
    一個經歷過含冤受屈,廷杖下獄,瀕臨生死,劫難重生;但,他不怨天、不尤人,也不念舊惡,而只是平平實實,坦然做人。他深知一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原也不受哪些外在偶然的事件所影響、所改變,而全在內省不疚的自我肯定。他已經能挺立起一個獨立自主自證的人格,而堅信人格的自尊自足,不往外求。
    前文講到陽明先生可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一代完人,那是後人對先生的讚譽,可陽明他自己卻沒有這樣想過。 立言,是因為他無論處於如何坎坷險阻,抑或帶兵平亂,講學從不間斷。 立德,那是要實踐人格的完善,體認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 這兩點,就是孔子所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吾憂也」。
    古人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謂三不朽。」 然則,陽明先生又如何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呢? 先講立言。陽明的學說——知行合一、致良知,以致心學,不但影響後世深遠,十九世紀初葉,日本、韓國以致近七十年以來,歐美多地,研究陽明心學者甚眾。先生之立言,毫無異議。
    一個經歷過苦難、甚至是劫難的人,生死繫於一線,從死門關擦身而過,最終都能逃離劫難,而劫後重生,他的人生信念,往往都會更堅定、更執持;但能否走向光明坦蕩,奮發進取,那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那麼,究竟陽明先生的生死劫難,是什麼一回事呢? (寫於2022年7月17日) 下一講:立德、立功、立言之一代完人
    在2012年1月30日,筆者曾寫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淺介王陽明的思想學說》一文,當中提及中國大陸直至近年才有學者介紹王陽明的傳奇,至於王陽明的哲學思想的精粹,迄今仍未廣泛研究,這點實在有「禮失而求諸野」的遺憾啊!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但願「箇箇人心有仲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玄一宗十二正道~ 正心、正念、正道、正理、正悟 正定、正語、正身、正氣、正法 正命、正果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道心與人心原是一體,一念之善,即是《道心》;一念之惡即是《人心》。 道心與人心之分別在於「欲」,無欲就是道心,有欲便是人心。 共勉之~
    Thumbnail
    原文: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這一篇繼續前一章交互作用的道法之用。大家都執一念導致很多事情無法完成。因此又「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陳生:天心,你看:劉怡君的《援經入律——《唐律疏議》立法樞軸與詮釋進路》,這就是我上次和你說的經學具體運用的研究之一。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孟子有“天民”之說,數千年後中山先生又提出“三民”,這恰恰印證了我多次强調的觀點:道德自主、民族自主、民權自主、民生自主是天地命令和華族數千年一貫之渴求,經代代綿延凝結為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並建中華民國。 以下簡要說明“天民”與“三民”的關係——我曾說人皆有肉體生命、思想生命、民族生命、天地生命。天
     三、思維是王牌 前述元自實之故事載之於《太上感應篇例證》(並亦見載於《德育古鑒》、《剪燈新話》),而從這一則故事可以看到:看不見、摸不到的心念流轉影響巨大,可以鑄成大錯,造業招天譴;也可以成就善舉,積德享福報!明代吳承恩所撰寫的「西遊記」一般人的看法是﹕「其中雖然諸多寓言,也不乏嘻笑的諷刺之言,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玄一宗十二正道~ 正心、正念、正道、正理、正悟 正定、正語、正身、正氣、正法 正命、正果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道心與人心原是一體,一念之善,即是《道心》;一念之惡即是《人心》。 道心與人心之分別在於「欲」,無欲就是道心,有欲便是人心。 共勉之~
    Thumbnail
    原文: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這一篇繼續前一章交互作用的道法之用。大家都執一念導致很多事情無法完成。因此又「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陳生:天心,你看:劉怡君的《援經入律——《唐律疏議》立法樞軸與詮釋進路》,這就是我上次和你說的經學具體運用的研究之一。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孟子有“天民”之說,數千年後中山先生又提出“三民”,這恰恰印證了我多次强調的觀點:道德自主、民族自主、民權自主、民生自主是天地命令和華族數千年一貫之渴求,經代代綿延凝結為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並建中華民國。 以下簡要說明“天民”與“三民”的關係——我曾說人皆有肉體生命、思想生命、民族生命、天地生命。天
     三、思維是王牌 前述元自實之故事載之於《太上感應篇例證》(並亦見載於《德育古鑒》、《剪燈新話》),而從這一則故事可以看到:看不見、摸不到的心念流轉影響巨大,可以鑄成大錯,造業招天譴;也可以成就善舉,積德享福報!明代吳承恩所撰寫的「西遊記」一般人的看法是﹕「其中雖然諸多寓言,也不乏嘻笑的諷刺之言,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