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故事》:北漂女子的美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些天網路上不意外的都在談論《台北女子圖鑑》的各種不妥,說「不意外」是我約十天前在Youtube上看到桂綸鎂以一個台南女子的身分來台北生活的簡短預告片,當下就在Liker social上批評這「片段」——即使都還沒看到劇情內容卻敢斗膽的說自己覺得很不自然——起初是以台北人的直覺認為桂綸鎂的形象不符合角色定位,其次就是那預告片試圖表達「台南」和「台北」的差異性是「我這個台北人」完全沒有共鳴的。
一開始就很奇怪,就不用近一步討論「永康」的設定或帶有歧視偏見的奇特台詞⋯⋯
發嘟文的當天晚上,我媽剛好在家族群組上說:「我正在看桂綸鎂演的台北女子圖鑑。」那時網路上還沒有負面新聞(我媽總是能在首播時觀看影片),本人就秉持著愛吐槽親媽的習慣直接回我媽:「預告片這麼難看妳還看?」(其實她應該沒看預告)我姐又補一刀:「桂綸鎂在裡面是幾歲的人啊?年紀不適合演這角色吧!」我媽被說的不好意思十分鐘後棄劇,現在正在怨嘆沒跟風到「鬧劇」無法正當討論劇中的bug。
鋪陳這麼多,只是想說我很自豪於對書籍或影視作品的直覺美感。不誇張的說,我從來沒有買過自己讀不下去的書、很難得才會找到一部看得下去的影集,例如《愛蜜莉在巴黎》、《sex & life》被我吐槽的體無完膚,還有之前的《俗女養成記》也是看了預告就沒有想追的念頭,因此失去與大家各種不妥的資格了!不過,不小心瞄到網上的相關內容,疑惑的點已經不是劇情設定不合理,而是到底是怎樣的工作態度寫劇本不會查一下資料?相同的疑惑我看《愛蜜莉在巴黎》時也有產生,當時我在文章中批評那好像是憑藉著六零年代美國人對「歐洲人」的刻板印象寫出的劇本。
以下,借題發揮之後想談《那不勒斯故事》中的北漂。
熟悉我寫作習慣的人或許知道我讀一本書有可能會寫各種不同主題的文章,尤其當那些書的內容反映到生活和其他的文學作品又會忍不住多發幾篇,應該說是每本書皆能如此⋯⋯這週網路上討論很多的是(台北)北漂,我從來沒當過北漂但現在也是個異鄉人,對我而言要發現兩城人間的生活差異是容易的,這也可能是人格特質。我發現離開台北後就很難悠閒走在人行道上或是很多地方根本沒給予行人走路的空間,在目前居住的竹北大馬路給行人通過的時間又很短。
想說的是先有一個生活情境才能培養散步的習慣,而不能從台北人習慣走路來反推出某原因。這只是小例子,到巴黎發現他們走路的步調比台北人快很多,後來我認為是公車和地鐵的兩班間隔比台北市熱門的路線還要久,巴黎人有必要趕上即將抵達的那一班車,似乎也不能單從走路的速度來說明城市的步調。

《那不勒斯故事》第二冊中女主角在比薩高等師範學院的生活就是南方女孩向北方城市漂流的寫照。

義大利是一個南北民情、語言、經濟及生活狀態都極為不同的國家,北方的倫巴底大區、皮埃蒙特大區的首府米蘭和都靈是歐洲很富裕的城市而南方的落魄也是歐洲中皆能算是最貧困的地區;北方人通常以自己的血統為榮,當然也有意無意地歧視南方人的口音、穿著,作者一開始敘述兩女孩童年時期對於生活的不安感,感受到生命很脆弱,隨時都有當時她們說不清楚的黑暗因素導致城區的人對生活抱持很消極的想法。
後來在第三冊「中年」的部分的回憶時清楚表達「童年說不清楚的黑暗」是拿波里城區中的黑手黨與政治人物掛鉤的事實——根據我義大利朋友說的可能是全義大利的問題——她提到人們厭惡著那些壓榨他們的人但在選舉時還是認命地投給那些人要求的候選人,拿波里人所感受到的不安定即便到了2005年,也就是兩位主角六十歲時依然存在著,而以作者當時的敘述角度說明了這種黑暗的勢力是屬於全世界的,而並非只是義大利南方城市、整個義大利或是歐洲⋯⋯
也就是在那時,讀者豁然明白這個故事當然不只是在拿波里,也是屬於我們的故事,不論在哪座城市生活都能感覺到這故事中的熟悉感,包括我之前有寫到的父權問題追求夢想的無奈前幾天寫到的「愛」
不過,我相信作者或者其所代表的第一人稱女主在故事中描寫的拿波里形象,即使是眾所皆知的問題但當地人讀到也勢必會感覺很冒犯!
女主角大學畢業後順利的出版了一本書,那只是她花了二十天寫的筆記,隨意地在畢業時交給男朋友而碰巧男朋友的媽媽有出版社人脈,看到喜歡那故事就交給出版社編輯閱讀,編輯也恰巧喜歡且願意將其出版。作者很巧妙的避開為何以直接的方式說著自己家鄉最醜陋的部分,她可以說這筆記本來就是給自己閱讀的,寫的都是真實未加以潤飾過的感受,但那確實傷害到她的同鄉。
其中寫到身為拿波里人的口音很自卑,到了北方城市後一直想改變口音,但又說到僅管能掌握優雅的義大利語卻還是無法改變出生時血液中的卑微(或粗俗);在作者自述中從小最害怕的也是變成和城區的中年婦女一樣,而她提到北方的婦女都是優雅的;她在高中時很崇拜的文學女老師,也是鼓勵她多閱讀寫作的長輩,她將對方視為女性楷模,但到了北方卻發現「這位老師的敘述並無法像北方的大學生一樣具有邏輯」。
她幾乎是從裡到外的排斥自己在拿波里的養成、她的血統及出身,又說她畢業後的那段期間回到老家生活,兒時的同伴說她變優雅、講話更小聲了,可是她卻補充說明自己的口音還是不像北方人,也就是她在北方人面前還是自覺低等。
不論南北義的事實是否如作者所述但我認為「自我揭露」是唯一能把兩城人差異寫出來的方式。
在另一個地方生活久了也能看出差異性,但卻因為「政治正確」或某些原因,特別是在都市或首都出生的人不能把自己的家鄉看成比較高而批評目前寄居的地方,那會形成一種本位主義的觀點且讓人感覺很傲慢,反過來或許能取得一些表面認同(例如外地人隨意說台北人冷漠)但也容易得罪人,而作者以主角「自述」的方式說著自己出生於南方的無產階級而她之後到其他城市受到的衝擊有多大,以至於連學校老師的辯論方式都能說到南北落差,似乎不這麼刺眼了。

最令我驚訝的還是作者的剖析能力

儘管《那不勒斯故事》的作者是匿名的,但書中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和原作掌握該地方言的能力及義大利文的文學性,讀者都自然認為這就是主角的故事,甚至能猜到實際上是哪一位教授,我看到她說自己與北方人的差異,我相信那樣的剖析是一種很難得的天賦,也並非只是表面上說南方人講話大聲、北方人優雅,當她說「我不管讀多少書都改變不了我的粗俗」這樣的發現是很痛苦的,讀了一輩子書不就為了改變?
但當然粗俗或優雅也並不是南北方的差異。我認為主角也就是敘述作者的觀察及自省能力完全是一種天賦,她說到自己與北方人(統一說大學同學)的差別其中有幾點是我認為最真切且殘酷的事實,即是她無法從容自在的說著自己的論點、她明白自己還沒有分辨各種論點的能力,沒有自己的立場,她會照單全收報紙上所讀到那些人的評價而北方同學們很清楚自己的立場為何。
還有,北方的名門望族根本不用提起自己的名字,如果真的混在文化圈的人自然是認識的;主角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意識到自己談論的話題停留在表面,所擁有的知識不夠全面,在二十出頭有了一點成就並在家鄉成為一號人物卻還能發現自己的不足,這或許也是一種天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2會員
231內容數
反意識形態的寫作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持續讀著《那不勒斯故事》,發現或許一開始我以為的故事主軸是偏差的,可能自始至終說的都是關於愛的故事而不是女孩間的友誼、拿坡里城區的生活或是義大利南方社會的政治黑暗面?
我從以前讀波娃的文字能感受到的一種同理並不是因為她是名女人而是她提出的那些想法剛好與我很契合——這麼說感覺我好傲慢——也剛好在自己患病時刻讀了《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那是西蒙.波娃用很平易近人的敘述方式記錄了母親離世前六週的生活,此時她不再是一名暢銷女作家、哲學家、女性主義者,而是佛蘭索瓦的女兒。
西蒙波娃再度給我的啟示,讀《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我想到自己一直都是女兒,還沒機會照顧媽媽,我又生病了。三、四個月前一向樂觀開朗的外婆突然和阿姨說自己的生命最多只剩下兩年,她甚至說好自己的告別式不要辦在教會裡,「在殯儀館簡單的儀式就好」。
今早出門走到去甜點店,一公里約十五分鐘腳程的距離,一路上有幾間正在建設的大樓,還有許多新裝修的店家,腦海中突然迸出《那不勒斯故事》中的一段陳述:拿波里城區到處都在建設,一切欣欣向榮,好像經濟開始要發展,人們賺錢了⋯⋯。
若不是讀了《Very Important People(當女孩成為貨幣)》我不知道原來在奢華夜場生活中有一群人是無關於性交易的「女孩」。她們擁有趨近於名模的外型(經常就是名模) 是一種高級的存在,她們的出現把各個Club裝飾的更有價值——對場所的擁有者而言等於是高級家具。
如果你的靈魂與記憶存在,但人生經歷被迫洗去,有了重生的機會,你會怎麼做? 這是一個發生在意大利的故事。 從賭城回來的帕斯卡爾在回家的火車上,一邊翻閱家鄉的報紙,一邊整理著這趟旅程的心情;突然,報上的一則新聞震懾住他,因為那正是他本人的死亡消息。
持續讀著《那不勒斯故事》,發現或許一開始我以為的故事主軸是偏差的,可能自始至終說的都是關於愛的故事而不是女孩間的友誼、拿坡里城區的生活或是義大利南方社會的政治黑暗面?
我從以前讀波娃的文字能感受到的一種同理並不是因為她是名女人而是她提出的那些想法剛好與我很契合——這麼說感覺我好傲慢——也剛好在自己患病時刻讀了《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那是西蒙.波娃用很平易近人的敘述方式記錄了母親離世前六週的生活,此時她不再是一名暢銷女作家、哲學家、女性主義者,而是佛蘭索瓦的女兒。
西蒙波娃再度給我的啟示,讀《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我想到自己一直都是女兒,還沒機會照顧媽媽,我又生病了。三、四個月前一向樂觀開朗的外婆突然和阿姨說自己的生命最多只剩下兩年,她甚至說好自己的告別式不要辦在教會裡,「在殯儀館簡單的儀式就好」。
今早出門走到去甜點店,一公里約十五分鐘腳程的距離,一路上有幾間正在建設的大樓,還有許多新裝修的店家,腦海中突然迸出《那不勒斯故事》中的一段陳述:拿波里城區到處都在建設,一切欣欣向榮,好像經濟開始要發展,人們賺錢了⋯⋯。
若不是讀了《Very Important People(當女孩成為貨幣)》我不知道原來在奢華夜場生活中有一群人是無關於性交易的「女孩」。她們擁有趨近於名模的外型(經常就是名模) 是一種高級的存在,她們的出現把各個Club裝飾的更有價值——對場所的擁有者而言等於是高級家具。
如果你的靈魂與記憶存在,但人生經歷被迫洗去,有了重生的機會,你會怎麼做? 這是一個發生在意大利的故事。 從賭城回來的帕斯卡爾在回家的火車上,一邊翻閱家鄉的報紙,一邊整理著這趟旅程的心情;突然,報上的一則新聞震懾住他,因為那正是他本人的死亡消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這樣的台北異鄉人,在離開與留下之間,從青春走入後青春,再從前中年進入完熟的中年,我想起奧田英朗一部長篇小說,分別是上冊《東京大夜逃》與下冊《南方大作戰》,所以,我的遷徙計畫若命名為「台北大夜逃」與「南方大作戰」,如何?開玩笑的。我跟台北互不相欠,沒有夜逃的理由,但是回到南方都市,確實是個大作戰。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倪莉討厭台北,這座城市會吞噬人性與夢想。她,是個決定離開的台北人。(【R18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恐怖片」。)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跟我一樣從別的縣市飄來的北漂仔,大概都有類似這樣莫名其妙的體驗:假期節慶時,我說我要「回家鄉」,回到家鄉,家鄉的人又問你什麼時候要「回台北」,到底我是要回哪,回到哪裡才是我的基地,哪裡才是回家?有句歌詞說「台北不是我的家」,這句話怪怪的,原來身為台北活人,哪裡都是家。
Thumbnail
又拉回我與塔瑪拉在銀行換錢的路上。她很認真地跟我說:「Iris,妳明明是外國人,照理說歐洲我比妳還要熟。為什麼妳比我晚到但妳可以比我提早適應環境。不僅跑遍歐洲各地、也結交認識很多朋友。妳可以一步步地往理想的道路前進,但我卻什麼都做不好?」
Thumbnail
我想現在的妳,應該是個十八歲的俏妞,就像我在妳留下來的相簿裡看到的那樣,美得讓人心動……
台北 台北,並不是她最熟悉的環境。雖然十年前北上求學,但那是在郊區的學校。畢業後她努力存錢出國深造,三年在美國更是省吃儉用才能生存,雖然最後一年有一點實習工作的收入,但是跟本存不了錢;現在要在台北市區內租屋,生活,一切等於都需要重新適應;而且生活水準不低的大都會,也讓她不得不盡量往「外圍」 找
失去的青春與尋找自我的時刻。尋覓心中的房間。在臺北的每個角落,找到安放情感的場所。無處安放的悲傷也許需要向外尋找才能明白。
Thumbnail
《台北女子圖鑑》雖然評價蠻兩極的,但我覺得有許多可以深思的橋段。劇情大綱是一位台南永康的女生來台北打拚的故事,心得文會依照想聊的集數撰寫,可以直接挑選想閱讀的段落,會提及些微劇情,也會加上我主觀的想法,大家就保持開放的態度看看吧!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這樣的台北異鄉人,在離開與留下之間,從青春走入後青春,再從前中年進入完熟的中年,我想起奧田英朗一部長篇小說,分別是上冊《東京大夜逃》與下冊《南方大作戰》,所以,我的遷徙計畫若命名為「台北大夜逃」與「南方大作戰」,如何?開玩笑的。我跟台北互不相欠,沒有夜逃的理由,但是回到南方都市,確實是個大作戰。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倪莉討厭台北,這座城市會吞噬人性與夢想。她,是個決定離開的台北人。(【R18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恐怖片」。)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跟我一樣從別的縣市飄來的北漂仔,大概都有類似這樣莫名其妙的體驗:假期節慶時,我說我要「回家鄉」,回到家鄉,家鄉的人又問你什麼時候要「回台北」,到底我是要回哪,回到哪裡才是我的基地,哪裡才是回家?有句歌詞說「台北不是我的家」,這句話怪怪的,原來身為台北活人,哪裡都是家。
Thumbnail
又拉回我與塔瑪拉在銀行換錢的路上。她很認真地跟我說:「Iris,妳明明是外國人,照理說歐洲我比妳還要熟。為什麼妳比我晚到但妳可以比我提早適應環境。不僅跑遍歐洲各地、也結交認識很多朋友。妳可以一步步地往理想的道路前進,但我卻什麼都做不好?」
Thumbnail
我想現在的妳,應該是個十八歲的俏妞,就像我在妳留下來的相簿裡看到的那樣,美得讓人心動……
台北 台北,並不是她最熟悉的環境。雖然十年前北上求學,但那是在郊區的學校。畢業後她努力存錢出國深造,三年在美國更是省吃儉用才能生存,雖然最後一年有一點實習工作的收入,但是跟本存不了錢;現在要在台北市區內租屋,生活,一切等於都需要重新適應;而且生活水準不低的大都會,也讓她不得不盡量往「外圍」 找
失去的青春與尋找自我的時刻。尋覓心中的房間。在臺北的每個角落,找到安放情感的場所。無處安放的悲傷也許需要向外尋找才能明白。
Thumbnail
《台北女子圖鑑》雖然評價蠻兩極的,但我覺得有許多可以深思的橋段。劇情大綱是一位台南永康的女生來台北打拚的故事,心得文會依照想聊的集數撰寫,可以直接挑選想閱讀的段落,會提及些微劇情,也會加上我主觀的想法,大家就保持開放的態度看看吧!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