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3|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與其下跪奉茶 不如略讀《孝經》

9月開學之際,福建中學附屬學校(〈福校〉)邀請學生及家長參與「開學孝道禮」,其中一個環節是學生下跪奉茶(1)。圖片傳開後,坊間詰問,校方回應,網民互懟等等,不贅。
吵嚷幾日後,就沒有下文了。筆者研判:下跪奉茶這個活動,實在安排得很粗疏隨便,例如禮堂內所謂「大妗姐」式旁白「你話點就點啦」(2)……這與孝道何干?也不莊諧並重。此舉雖有點坐實「訓練奴才」的評擊,但「訓練奴才」又怎會如此便捷簡易?學校一年安排那麼多活動,水準有參差,外界應該體諒。
筆者最感興趣的,是〈福校〉曾透過報章公開表示,校方將會透過學習《孝經》;包括背誦金句、問答比賽、短劇創作等等,「提升孝心、深化孝道」(3)。
認真的嗎?
我曾在〈福校〉的官方網頁(4)搜索了一會,希望了解〈福校〉如何理解及詮釋《孝經》:其本質、價值、理念、並如何融合現代教育理論。只是直至9月下旬,除了有關下跪奉茶的媒體剪輯外,未見有關學習《孝經》的內容。為何報章的學習藍圖,比官方網頁更詳盡?還是校方已經巧妙地把學習《孝經》滲入了課堂及課外活動?
校方(暫時)不宣示背後的教育理念,筆者唯有自說自話,談論一下《孝經》。本篇並非《孝經》釋義那種冗長艱澀的著述,網絡上有海量《孝經》原文及注疏,欲明經義,唯勤是岸。筆者只會抽取《孝經》的片言隻語,然後上綱上線討論之,做法十分離譜。

移孝作忠 可以化民

明朝萬曆年間欽定的《十三經注疏》中,《孝經》是篇幅最短的儒家經典,只有一千八百多字(5)。一般認為《孝經》成書於秦漢時期,文字沒有佶屈聱牙之感,較易閱讀。昔日「英殖」年代的中學生,由於「慘遭」範文戕害,「被迫」累積了少許閱讀春秋魏晉唐宋古文的歷練,勉強可直接閱讀《孝經》原文,並掌握基本內容。
言下之意,我鼓勵大家(尤其英殖下範文受害者)自己先讀一遍《孝經》(6),然後留意、細味下列段落: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孝經》的「孝」,明顯不單指涉日常窩居裡的人倫親子、父母子女。「孝」之大者,囊括父母、子女、兄弟、君臣;「孝」之妙處,在於其普遍性質,無論智愚貧富地域鄉音,都有家庭長幼這種共同經歷,乃國族民眾最大公因素。作為起點,沒有理由可堂而皇之抗拒,於是成為統治者可資使用的文化/民俗/意識形態工具,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進一步弘揚「忠可移於君/順可移於長/治可移於官」。
由此觀之,「孝」十分實用,令社會基本單位(家庭)穩固,推而廣之,營造敬重長上風氣,凝聚社會(以順天下,民用和睦),甚至移孝作忠,乃維穩好助手。怪不得,唐玄宗貴為天子,也曾為《孝經》作注(7)。
筆者這裡說的「維穩」,可圈可點。維穩不一定邪惡,錯在目標手段。甚麼是穩定?是民有民治民享下的法治廉潔;抑或是透過高科技全面操控,以保帝主屹立不倒?
《孝經》及儒家典籍所呈現的穩定,是一幅賢君順民的和諧景象,如《論語》所言: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論語‧學而》
這種孝弟延伸忠順的「忠孝體系」,道理上首尾相顧,渾然天成……可是中國歷史上這種和諧景象有多常見?若果認真地透過鑽研《孝經》,高舉孝道,如何理順及善後引申下去的「中於事君」?民眾不爭/和睦/知禁,維穩成功了,為政者若果沒有因此以德相報,反而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公平嗎?道義安在?
小學階段,背一兩段《孝經》金句,不求甚解,尚可蒙混。到了中學階段呢?讓學子們到時才心生困惑,懷疑小學老師曾經糊弄他們?
況且辛亥革命以降,我們都步入共和了,頭上沒有皇帝了,《孝經》及儒家經典裡「忠君/事君/要君者無上」那一部份,明顯作古,失去意義。「忠孝體系」裡的「孝/至德要道」,頓失呼應,如何演獨腳戲唱下去?難度用忠於政府、服從長官、永遠愛戴CEO等等取代忠君嗎?現代的官民、上司下屬關係,比附為古代君臣之義,是否太勉強?
認真學習《孝經》,就必然會遇上這個難題。
雖然我們心知肚明,忠君雖作古,卻仍陰魂不散,為禍人間。弘揚中國文化的師長們,難道想繼續本於《孝經》,延續忠孝體系,為倀鬼續命?
現代人讀《孝經》,要有所裁斷,不能囫圇吞棗。

始於事親 不可不爭

話雖如此,筆者認為《孝經》還是值得讀一讀,獲取內裡的有用資源。畢竟我們成長在儒家文化脈絡中,即使受普世價值薰陶多年,但人非電腦,換了軟件不等於脫胎換骨,皮囊下骨子裡,仍潛藏幾塊甚至很多忠孝體系的拼圖零片,間中發揮功用。讀一讀古書,可以盤點自己內藏甚麼陰暗面或文化底蘊,就從那兒起步,修正/修理/修建自己。
撇除露骨的移孝作忠,《孝經》還提及「終於立身」。《孝經》倡議把孝悌推而廣之,令人曉得博愛/敬讓,肯定有利於人倫相處共融。只是〈福校〉下跪奉茶這種手法,未免單向一點,未盡《孝經》深意。「夫孝,始於事親」,孩子要事親,父母也要事親如何確保子女明瞭何謂孝道?就是讓子女看見自己如何事親,如何對待祖父祖母。代代傳承下去,也是一幅美麗圖畫。
這個傳統智慧,〈福校〉校長在訪問中亦有提及(1),故此,〈福校〉是否認真以《孝經》為楷模施教,我願意疑中留情,看看〈福校〉日後有沒有兼顧家長,認真引導他們認識《孝經》,起碼弱弱的舉辦兩三場家長講座等等,使親子雙方,同得《孝經》之訓勉。否則,「開學孝道禮」只是一場表演而已,與孝道何干?
再進深一點讀《孝經》,愈來愈刺激,例如這一段:
曾子曰:「……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福校〉學子們背誦的《孝經》金句,有沒有包括上述「爭於父/爭於君」的內容?孝,表達出來,不一定順從討喜,可以口舌不休。
基於時代局限,《孝經》所言「不可不爭」,似乎有點混帳:對無道之君、不義之父不置一言,對臣、友、子就苛言問責,一個經典例子就是《孔子家語‧六本》內「曾子耘瓜」的故事(8)。曾子犯下一點錯誤,被父親杖擊至昏倒,醒來後若無其事。「孔子聞之而怒」……惱怒曾子不爭不孝!他批評曾子「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
曾子無疑有點愚孝,其父親也很過份,夫子為何不同時譴責曾父毆打兒子?其實夫子在同一篇《孔子家語》內,亦有提醒君、父、兄、己「藥酒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指出君臣父子雙方都有其應盡之義。只是君與父威風凜凜,臣與子戰戰兢兢,勢位不對等,爭於父/君,盼望他們回心轉意,往往吃力不討好,甚至會被暴君惡父反噬。傳統父執輩,有時會教我們忍氣吞聲,等待勸諫的時機。當代民主自由社會的優點,就是透過公權力及公民社會,補足這種不對等,令爭於父/君受制度保障。鄰居虐兒,依法舉報追究刑責;政治腐敗,集會施壓下台問責。然後,私下勸諫輔導(爭於父/君)仍在運作,發揮功用,與當代普世價值並行不悖,維繫社會倫常。
《孝經》及儒家典籍理應如此讀,透過用心詰問,並與當代思潮對話參照,才不會愈讀愈糊塗,墜入迂腐。
〈福校〉會否如此認真讀經、解經、授經?
註/延伸閱讀:
(1) 《福建附小辦「開學孝道禮」 學生為父母揼骨奉茶剪指甲》 (星島教育網,1/9/2022) https://stedu.stheadline.com/sec/article/27578/即時新聞-新聞-福建附小辦-開學孝道
(2)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下跪奉茶非愚孝》 (明報,5/9/2022) https://news.mingpao.com/ins/港聞/article/20220905/s00001/1662365723054/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下跪奉茶非愚孝
(3)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開學行孝道禮+為父母奉茶剪指甲 設懷孕體驗週》(Sunday Kiss,6/9/2022) https://www.sundaykiss.com/中小學/福附-孝道-孝道禮-開學-傳統文化-sk02-869088/
(4)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 https://www.fssas.edu.hk/
(5) 《孝經》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孝經
(6) 《今文孝經》 (維基文庫)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今文孝經
(7) 《孝經注序》 (維基文庫) 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t/孝經注序
(8) 《體察父母 切忌愚孝》(星島教育網,27/9/2016) https://stedu.stheadline.com/sec/article/16059/悅讀中文-中華文化文學賞析-體察父母-切忌愚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