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學習:教育的目的?

  我以為的教育:適性適才,成為自己想要的模樣。
  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大家都一模一樣,成為複製人不是更好?
  可可夜總會及腦筋急轉彎是個人非常喜愛的兩部動畫:前者在探討什麼是成就、後者討論人的情緒,教育有時不用長篇大論,只要留心身邊的訊號,落花水面皆文章,大道至簡。
  相信:多數學子傾向主流和家人的期待,我也不例外,只是一次次選擇無聲地叛逆。和閱讀的文章主角不同的是:對方從音樂班轉至生科是家人無條件的支持;我是以和緩解放的方式:革命伴隨衝突的爆破與流血,華人傳統的家庭價值觀的摩擦也是不容易,質疑父母兄長權威等同頂撞。陪伴著家人並讓他們慢慢放手和放下不安的心,彼此都要學習承擔選擇所帶來的責任,這些,需要獨立的空間與時間,消化。
  高中時,大家認為的建北班,我卻喜愛自由的附中作第一志願,再者是空間寬敞的中正;但名校根深蒂固的觀念無法變更,於是有了磨擦和家庭革命,差點被放逐臺灣之外;大學的第一志願是成大,由於家人知道我向來有主見也愛出奇不意,志願卡全部都是法律並穩妥藏放,經過一番波折終究沒能親手碰觸志願卡的遺憾,誤打誤撞的進入另一所大學。
  山不轉路轉,進入後發現:有織品設計、醫學、俄文、餐飲能滿足躍躍欲試、又能跨系,開啟工作和學習併行之路和探險。家人直到看到每學期末的成績單火冒三丈:不是成績太差被二一,而是他們看我修了一堆和法律沒關的科系;最後一次的叛逆,和父母進行大約三年的談判、溝通,有備而戰的藉由不同的實習、工作機會在夾縫裡生存,朝著愛因斯坦說的: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拿其他前輩和兄長為例,三番兩次後,我選擇以退為進,退而求其次堅定的表達:不希望像某些人為了國考花費大半的青春,邊從事法制類工作、實習與思考,一邊滿足父母對我的期許及所有法律人的宿命___國家考試。
  輾轉後來的人生,沒了師長領路與庇護,是否沒成就、沒希望?
  我反而覺得:那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的開始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競速。第一次學會並成功的是天才,沒關係,我不聰明也沒打算成為天才,沒了包袱也沒有需要在意的眼光,活得盡興、活在當下,即是一切。
  像生科同學一樣,帶著好奇的眼睛,熱愛生命的一切。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不會沒關係,笨鳥先飛,鼓起勇氣嘗試;再有挫折就繞個彎,結合不同的思維後,再挑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