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8|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沒有媽媽的超市》家的味道,是媽媽料理的味道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Crying in Hmart》,Hmart 是美國有名的韓國超市,這本書的作者是個美韓混血兒,爸爸是美國人,媽媽是韓國人,而她自己是個獨立樂團的主唱與創作者。為什麼她會在 Hmart 裡流淚呢? 中文書名「沒有媽媽的超市」告訴了我們答案,因為媽媽過世了。媽媽曾跟作者說,二十五歲會是人生最棒的時候,因為她自己就是在這個年紀結婚,並且生下了她,但作者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年會是媽媽離開她的時候。媽媽在這一年得了癌症,並在很短的時間內惡化過世,她是家裡唯一的小孩,媽媽是全職的家庭主婦,照顧她一直都是媽媽的生活重心,她跟媽媽的關係一直都非常緊密,在媽媽驟然離世之後,她透過創作音樂與寫作來填補媽媽離開後巨大空洞,在這本書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母女的關係,兩個文化,身份認同的游移,作者的文字非常的直接,不加修飾,也正是這本書能打動人的原因。

亞洲媽媽
我們在好萊塢的電影裡面看過美國家庭裡面慈母的模樣:她們總是不吝於稱讚小孩,大力的肯定小孩的各種表現,每天晚上睡前都會抱著小孩,跟他說一遍「我愛你」,小孩可以明確的感受到媽媽的愛。相較之下,亞洲家庭裡面媽媽常常都像「虎媽」,永遠都對小孩的表現不滿意,永遠覺得小孩可以做得更好,尤其是媽媽看女兒,更是嚴苛,媽媽對女兒的許多要求,很多都來自自己的經驗,她知道有些路比較好走,所以熱切的希望女兒能照她的意思生活。
每個媽媽都有一個自己理想中完美女孩的模樣,也一直努力想要讓自己的小孩成為那種理想女孩。在作者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媽媽時不時就會捏捏她的鼻樑,希望她的鼻子可以又高又挺,等到長身高的時候,每天都要拉她的腳,看看是不是能幫助她的腿長一點,永遠要求她走路要抬頭挺胸,儀態才會好看。在對容貌的追求上,她深刻的感受到她一定沒有繼承到媽媽的韓國基因,媽媽數十年如一日的維持她的護膚流程,每天不厭其煩的塗上一層一層的保養品,化妝水,保濕乳,精華液,抗老乳霜,還會使用美容儀器幫助縮小毛孔,相較之下,她連每天洗臉都做不到。她還是個好動的小孩,三不五時就會弄傷自己,小時候有一次從樹上摔下來,折到了腳,痛到站不起來,但聽到她哭聲過來的媽媽沒有扶她起來,更沒有安慰她,反而是生氣的瞪著她,大聲得罵她「我說過幾次了,不要爬樹!你為什麼就愛胡鬧!以後留下疤痕該怎麼辦?」她哭著向媽媽拼命道歉,就像她以前打破媽媽喜愛的花瓶,要向媽媽道歉一樣,她把自己弄受傷,也像是弄壞了媽媽的財產,所以她必須得向媽媽道歉。
身為家裡唯一的小孩,她一心一意想要得到媽媽的認可,但是不論是外貌或是行為,媽媽對她總有挑剔的地方,常常對她生氣,懷疑這個小孩怎麼會這麼難帶,有一次在雙方情緒最劍拔弩張的時候,媽媽脫口說出:「你知道我曾經拿掉過一個小孩嗎?就是因為你太難帶了,我沒有信心可以帶兩個像你一樣的小孩,都是因為你!」她霎時間無言以對,她不知道媽媽說這些話是為了讓她傷心,還是真心這麼想,她一方面已經夠成熟得知道就算媽媽曾經決定拿掉孩子,也不該是她為此負責,那是媽媽自己的決定,但另一方面又因為感受到媽媽傳達出來的失望而傷心不已,難道我真的是這麼一無事處的小孩嗎?
作者發現要成為媽媽理想中的乖巧小孩太過困難,但她可以很勇敢,她一開始是懷抱著討好媽媽的心態,嘗試了在韓國很常見,在美國卻沒人敢吃的食物,當她第一次吃下生的章魚時,博得媽媽與阿姨滿口的稱讚,媽媽開心的說:「妳果然是我的小孩,是貨真價實的韓國人!」她透過食物找到了與媽媽的和解之道。離家讀大學之後,她常常打電話給媽媽問各種食譜應該怎麼做,她跟媽媽講各種她在生活上的發生的糗事,如何把剛買的衣服洗到縮水,明明照著媽媽的指示,卻怎麼也做不出媽媽的味道,那是一種她撒嬌的方式,她想跟媽媽說,你說的都對,離開媽媽,她什麼都不會。媽媽總會在她下一次回家的時候,準備好她上回在電話裡面說想吃卻做不出來的料理,媽媽坐在旁邊,看著她狼吞虎嚥,她會用韓語大力稱讚這些東西有多好吃,媽媽會笑著要她再多吃點,媽媽在其他地方都很嚴厲,卻在吃的方面卻很非常寬容,即使這個時候她已經成年,但回到家裡,吃著媽媽的料理,她就又成了一個孩子。
媽媽在她離家以後,開始學習畫畫,有時候會傳自已的作品給她看,從一開始的拙劣可笑,到後來漸漸有模有樣,有一天她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創作天份也許就是來自於媽媽,如果媽媽沒有生下她,可能會過上截然不同的人生,也許媽媽會像她一樣,也會成為一個藝術家,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而如今在這個時空裡面,她可能就是媽媽這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了,她懷疑自己是否有完成任何一點媽媽的期待。媽媽在二十五歲結婚之後,就跟著爸爸離開熟悉的韓國,來到美國的窮鄉僻壤,全職照顧家庭,她曾經覺得媽媽很遜,沒有自己的工作,甚至也沒有嗜好,她覺得媽媽是因為懶惰,所以疏於培養自已的興趣,現在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同樣身為一個女性,她開始明白媽媽曾經擁有過與一路放棄的事物。

哀悼
知道媽媽生病以後,她一心一意想要成為媽媽最好的照顧者,就像媽媽照顧她一樣,但事實上媽媽並不習慣被她照顧,無法坦白自己的需求,反倒是媽媽朋友來了以後,因為朋友比媽媽年長,媽媽因此放鬆的完全順從姐姐的指示,專心的當個病人,這一方面是件好事,另一方面她卻有種越來越被排擠在外的疏離感。
自從媽媽開始做化療以後,精神越來越不好,媽媽與朋友只以韓語交談,講英語的時間越來越少,彷彿她的精神力只足以讓她負擔母語,她因為聽不懂媽媽的話而焦慮,只能更加仔細的記錄媽媽所有的狀態,包括用藥時間,用藥之後的副作用,每天吃的食物熱量,排便的質地等等,她虔誠的記錄每一項值得跟醫生報告的數字,就好像她報告的越詳細,醫生越有可能從中間找到治療的方法,然而事與願違。媽媽的妹妹一樣死於癌症,她堅持做化療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但最後卻還是痛苦的死去,所以媽媽很早就決定,如果做了兩次化療以後,還是沒有任何起色的話,就放棄積極治療,安靜的等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當聽到醫生宣布化療結果時,她覺得世界末日就要來了。
媽媽過世以後,她開始反覆的夢到媽媽。這些夢都大同小異,媽媽頂著光頭,對她微笑,看起來很虛弱,但是還活著,她感到如釋重負,對著媽媽大喊:「我們還以為你死了!」「我一直都在這裡!」媽媽這樣回答她,她覺得好愧疚,都是因為太快放棄媽媽了,才害她在這裡等了這麼久!她要去跟爸爸說,媽媽沒有死,媽媽一直都在這裡,但她一轉身,就醒了。這是媽媽有話想對她說嗎? 為什麼媽媽總是以過世前的模樣出現在她的夢裡,而不是生前美麗的時候?她看過一陣子的心理諮商,但沒有什麼幫助,於是她開始做菜。現在媽媽已經不在了,她不能再像以前以樣,打電話問媽媽食譜是什麼,所以她上 Youtub e找教學影片,她先是做了媽媽生病時唯一吃的下的松子粥,又做了豆漿冷麵,做了炸豬排,也自己包了餃子,每做一道菜,都是重新挖掘一段回憶。
在做菜實力日漸增加以後,她決定挑戰韓國人的代表:泡菜。為了做這甕泡菜,她特地去 Hmart 買了一個陶缸,感覺就得把白菜放進那樣的缸裡發酵才對味。製作的時間整整歷時三個多小時,她做得滿身大汗,卻感到十足療癒,她感覺到醃料裡的魚露,薑蒜,蝦醬,辣椒的味道全滲進自己的毛孔裡面,連呼吸都有泡菜味,但她覺得十分幸福,這個味道永遠提醒著她,讓她知道她是誰,媽媽的遺物裡面有個泡菜冰箱,她下決心要把這個冰箱填滿,就像媽媽從前一樣!

感想
食物在這本書裡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為作者的韓國胃口,讓媽媽非常欣慰的認同她是個貨真價實的韓國人,在媽媽過世之後,她也從重現媽媽的料理中得到安慰。書裡面描寫泡菜發酵的過程,醬料裡的醣類逐漸分解,菜葉的顏色和質地都開始產生變化,味道越來越酸也越來越辛辣,這是生命轉換的過程,就很像我們人生,每一段經歷交雜作用,然後漸漸有了不同的風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