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點了一鍋半筋半肉鍋,不到五分鐘,一支粗獷簡單的鐵鍋盛著深褐色的鍋底上桌了。剛剛點菜時,我看一鍋只要三百五,便斷定這個價格的鍋物除了基本湯底和配料外,牛肉頂多點綴而已,所以另外點了一盤生鮮牛肉。沒想到……
我從小喜歡吃沙茶,吃火鍋是無沙茶不歡,連吃白煮蛋吃到蛋黃部分,也要抹上一匙沙茶吃才過癮。雖然如此,我卻從來不曾想過沙茶的來歷,對於它的成分及製作過程也一知半解。
幾年前我和友人到台南一遊,無意間發現一家藏身於巷弄中的沙茶火鍋店,總算知道「沙茶牛肉爐」是一道在地美味,府城少說有十來家專賣沙茶牛肉爐的老字號。對於從小在台北長大,只知沙茶醬不知沙茶爐的我來說,的確是大開眼界了!
最近,拜讀曾齡儀的《
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一書,更進一步了解沙茶的身世。原來沙茶可追溯到南洋的「沙嗲醬」,是烤肉串的沾醬。清乾隆以降,來自廣東的潮汕移民離鄉背井到東南亞打拼,遂將沙嗲帶回故鄉並加以改良。二戰後,大批潮汕人隨國民黨軍隊來台,主要定居於高雄和台南,因此沙茶料理店多林立於這兩處,難怪住北部的我幾乎不曾聽過。
話雖如此,仍有少數潮汕移民落腳北部,賣起沙茶牛肉爐。在我今年生日這天,我和老婆特地駕車到新竹城隍廟,造訪汕頭人黃友飄先生於1949年成立的--西市汕頭館。
新竹城隍廟周邊自清朝以來, 便是食肆雲集、人潮絡繹的市集,至今仍然熱鬧非凡。我們停好車,依Google地圖走到距離餐廳不到五十公尺處,卻還是沒見到店面,只見環繞城隍廟的中央市場周遭聚集的眾多小販,以及來往的買菜民眾。直到走進小巷後,才找到隱身於鬧市中的西市汕頭館。
說實話,我要不是慕名而來,純粹路過的話可能不會注意到這一間餐館。西市汕頭館的店門並不起眼,店面也不大,只擺了三張大圓桌及四、五張小方桌,其實有一點壅擠。
我們點了一鍋半筋半肉鍋,不到五分鐘,一支粗獷簡單的鐵鍋盛著深褐色的湯底上桌了。剛剛點菜時,我看一鍋只要三百五,便斷定這個價格的鍋物除了基本湯底和配料外,牛肉頂多點綴而已,所以另外點了一盤生鮮牛肉。沒想到,朝鍋底一撈,好幾塊帶筋的肥嫩肉塊探出湯面見客,可見店家用料之大方。
不同於我在台南吃的沙茶牛肉爐,西市汕頭館的湯底口味偏重,沙茶直接加進去而呈深褐色。因此,肉塊本身已帶沙茶味,再放入盛沙茶的小碟子裡蘸蘸,送到嘴邊,陣陣的沙茶香氣撲鼻而來。自己炒製的沙茶比起罐頭沙茶,果然鮮甜可口,幾乎嚐得出扁魚的清香,再加上牛肉軟嫩的口感,這種組合……害我一口氣連吃好幾塊才有捨得品嚐別的食材。
輕輕夾一片血紅的牛肉放進鍋中涮,不到十秒便涮成褐裡帶紅的誘人色澤。至於它嚐起來如何?我實在想不出「入口即化」這四個字以外的形容詞。老婆不敢吃太生,把它涮到不見一絲血色,我不好說什麼,但也不忍看這暴殄天物的殘忍畫面。
大啖了不少肉塊與肉片後,我把重心轉移到其他火鍋料。鍋裡的貢丸隨著滾沸的湯載浮載沉了好一陣子,因為其貌不揚,我一直沒興致吃下肚佔據容納牛肉的空間。
然而,我咬了一口貢丸,一股強烈的牛肉味竟實實在在地擴散開來,比起以前所吃的那些嚼了半天不知道是什麼肉的貢丸,嘴裡的牛肉貢丸真的讓我驚豔到。
據說西市汕頭館的炒牛肉內臟料理也是招牌,好幾桌食客的桌上擺著一盤盤炒番茄牛肚或炒沙茶牛心。可惜我們只有兩人,多點怕浪費,只好下次再來一嚐了。
這頓生日大餐,是我第一次在北部吃沙茶牛肉爐,留下深刻美好的味蕾印象。走出店門口,我立刻決定--等天氣再冷一點,一定帶一票人捲土重來,大嗑一客火鍋、吃遍炒內臟料理,最後再來碗清燉牛肉湯漱漱口,爽快!
「西市汕頭館」資訊:
- 地址:新竹市北區西安街70號
- 電話:03 524 4430
- 營業時間:11:00-23:30(週四公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