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夾縫中行走
策展人:張芳葳
台北美術館的策展理念是以「行走」為起式,以「夾縫」隱喻當代舉步維艱的生存狀態。
我的所觀所感
在閱讀手冊之前,我在觀展過程中不斷尋找夾縫。例如,我在Lucio Fontana的作品「Concetto Spaziale 空間概念」中,看到的是兩道縫隙,卻沒有特別想到「劃痕」也可以是一種動態的「行走」。
印象最深刻的夾縫
展廳一隅,展示了一些書籍,邀請民眾一同參與。我觀察許久,才恍然這區就是「讓大家拿起眼前的書,找到書頁中因為裝訂而『被消失』的圖文」。
常見的消失物有:大樹的樹幹,圖鑑中動物身體的某一截。其中,最無辜的應該是「旅遊書中的商店」吧!店家的位置、影像、甚至營業資訊,在過去多年來,尤其是網路不發達的年代,就這樣默默存在於「夾縫中」。
劉瀚之的作品
整場展覽令我最有感的是劉瀚之的創作,站在他的作品面前,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無力、晦暗和沉默,比起靜音,更像是耳鳴。
未知
你我素昧平生,卻在此刻相聚(等待同一件事。)
不知該不該介紹我的名。(還是我的罪。)
兩幅畫,配上文字,旁邊還有實體化的枷鎖。卻沒有任何作者名字或作品介紹,我想,這樣的插曲許是真正的夾縫中展覽。
過線一刻
觀賞心得
第一幅畫作,劉瀚之將終點線平鋪在床上,是到頭來終於取得終點線卻臥床不起,是索性將起床視為一項了不起的成就,還是無論躺平還是起身都能成為心目中的冠軍?
2021年,疫情肆虐,我緬懷著曾經的一份擁有,在社群網站寫道:
我不曾為自己慶祝
總覺得慶祝是跨過終點線的事 總覺得要犧牲更多的休息
去追逐生理上學識上甚至心理素質上的完美 殊不知再也沒機會為那時的戰績感到快樂
而是一再的看到那個,讓機會從手裡溜走的自己 希望我當時的同學們都可以走到終點線。
謝謝所有讓我心無旁騖地決一死戰的家人朋友。
我知道自己盡力了,而且不後悔。路,沒有白走。
閱讀第二幅畫中的文字。我未曾想過路上的路上的一棵樹、一道閘門,可以是終點線。我持續奔跑、拼命、努力,追逐著一直被「自己」拉的更遠的白線。
然而,這樣的我,會不會跑到第三幅畫,發現一無所有時,是苦盡甘來嗎?
曾慶強個展:痛苦與歡愉
Somewhere Nowhere
行李轉盤、膠帶、氣泡布、複合媒材(曾慶強,2022)
這是令我感受異常深刻,卻又說不出所以然的作品。看到名稱前,我所體會的是:綑綁、囚徒、輪迴和牢籠。
張徐展個展:複眼叢林
閃閃發光的玻璃,被綠色的蟲子蒐集。
一片片的折射,成了叢林中最美的幻影。
張徐展由「民間故事」著手,透過不同材質、音效、動畫,帶領觀眾以複眼的視角,探討祭祀、種族、世界與在地的融合。
其中,動畫短片《熱帶複眼》為金馬獎入圍作品:鼠鹿為渡河智取兇猛鱷魚,過程中鼠鹿形象不時幻化,轉喻為一面反射身分的鏡子。觀眾從蒼蠅的複眼視角,探索台灣在地文化與世界的寓意經驗連結。
11/19更新:《熱帶複眼》獲第59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
與創作者分享
這兩張文字,值得思考,歡迎創作者、讀者一同感受與討論。
推薦閱讀